唯識“八識”與康德“純粹知性”的比較
養 輝
內容提要:康德認爲人的感官接受到來自對象的刺激而形成表象,這在唯識學看來,就是經過識化的所相。因此,認識能力從感官開始,表象就把對象排除在外,知性就可以在自身範圍內完成所有工作。康德認爲,有必要研究追求一種純粹知識,它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他認爲客觀存在著純粹的先天綜合判斷,比如對于任何一個有形或無形的對象的經驗性概念,可以一一剔除來自經驗的屬性,卻無法消除在思維中成其爲實體或依賴爲實體的那種屬性。因此這個概念便先入地將其必然性強加于你,從而證明其在你先天認識能力中的存在。本文立足于主體的思維結構和思維過程,將康德哲學跟唯識思想作了一番比較,揭示了二者的異同並指出了康德哲學的局限性。
關鍵詞:純粹的 範疇 形式 質料 物自體 現象 種子 阿賴耶識緣起
康德批判哲學的批判性在于考察知性認識能力的有效界限,即限于經驗的使用。康德只承認一種直觀即感性直觀,而此直觀的先驗實在性在于感性的純粹直觀形式空間與時間的規範。知性範疇的有效使用必須以感性直觀提供的經驗質料爲其基礎根據,而超出這一基礎即爲超越的使用,是無效的。康德認爲形而上學即違反了這個原則,而獨斷地認爲能夠認識物自體的本體世界。也就是說,知性認識的只能是現象而非本體。有意思的是,康德哲學是以承認本體世界的存在爲前提的。
佛教主張“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苦、空、無常、無我”是佛法的最高原理。龍樹菩薩高揚緣起性空的思想,目的無非是要消解有情的種種執著。經過了這一辨證思想的淘瀝,執著真實的衆生便無想無求而達于般若中道。中觀宗的方法特點是破而不立,故于偏空執者常常墮于空見而不自拔。唯識宗有鑒于此,于是基于唯識而安立染淨諸法,是謂分別自性緣起而終至于轉識成智。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最高的本體,而器爲道之用,因此,道器一體。在中國古代哲學裏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在著名的《箭喻經》中[1],佛陀用止答的方法拒絕回答有關十四個形而上的問題。盡管如此,有人認爲佛教的曆史仍然是形而上學的“不可避免性”和“必然性”的證據[2]。佛教主張的緣起性空、苦空無常,從經驗的緣生緣滅到諸法無自性空的結論,是佛陀從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聖教量。從思維特點看,其間經過了思維的跳躍,因爲單從邏輯推理是得不出這樣的結論。因此,從所謂認識論的角度而言,免不了其爲獨斷的形而上學的嫌疑。
康德的批判哲學,判處了西方形而上學的終結,因爲它毫無批判性可言。在沒有對認識主體能力作一番考察,就獨斷地認爲“知識”是對“對象”的真理的反映。康德認爲,人類認識能力不能認識物自體本身,雖然物自體是真實客觀存在的。康德的哲學要爲人類開辟一條自由之路,同時爲信仰留下地盤。就此而言,其與佛陀的出世本懷大異其轍。然其對于人類主體認識能力的考察,與唯識宗的“識”的思想卻也有相當多的可比性,這也透出了人類思維能力的共通性。
一、對象符合知識
康德的先驗哲學立足于“對象符合知識”,這個在思維領域的革命被譽爲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日出日落,而得出地心說的結論。這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自然無礙,但卻阻礙天文科學的前進。于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爲天文科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我們通常以精神和物質赅括一切法,從思維領域而言,也就是知識與對象兩個方面。所謂真理,即要達到二者的相符一致。如果認爲知識必須符合對象亦即對象決定知識,那就産生這樣的後果,大自然呈現在我們面前,以其是爲是、以其非爲非。康德不願意看到這種結果,因爲在他看來,人就失去了作爲人的價值。不禁要問,人在大自然面前還有何自由和尊嚴?康德有感于哥白尼式的革命,顛倒知識與對象的關系,提出“對象符合知識”,高揚人類認識的主觀能動性,這無疑是在思維領域的一場革命。由此便開始了他的先驗哲學的征程,奠定了他在德國古典哲學的顛峰地位,並引領後世哲學的發展方向。
任何一個體系的真理性在于它不是僅僅輕易地解決那些先前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是自己提出真正全新的、以前不曾思考過的問題,並全盤動搖過去被認爲是真理的東西,從而使一種嶄新的真理出現于世[3],康德的先驗哲學于此當之無愧。唯識教理與康德哲學有很多的相似點,正因爲此,自民國以來,唯識宗勃然有複興之勢,原因之一就是要以之抗衡于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同樣正因爲此,又引起了不少人的誤解,以爲唯識宗于教理組織嚴密、名相繁瑣,而獨陋略于修持。其實,任何一個佛教宗派包括唯識宗在內,既要有特勝的教理還要有特勝的觀行,契理契機,從而引導有情走上修行克果的道路。如《攝大乘論·入所知相》雲:“多聞熏習所生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4]”
二、康德哲學的基本概念
1、感性 知性 理性(狹義)
人是有最高靈性的生物,人心的認識能力可以這樣來描述:首先通過感官接受客觀對象的刺激而有表象之呈現。這一過程是依靠感性能力來實現的。感性(Sinnlichkeit)不是指人的生理感官,而是指人心或主體從感官中接受外界物自體刺激的一種認識能力[5]。就其結果而言稱之爲感覺,從這種直接而非間接獲得表象的性質而言叫直觀(Anschauung)。其次,意識把對象作用于感官而形成的感性直觀提供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綜合,轉換成概念而爲自所思維乃至形成對象的知識。意識的這種思維能力叫知性。而能夠整合、梳理知性思維而作先驗使用的就只有理性(狹義)。從廣義上講,知性即理性,即指人心的全部認識能力,包括知、情、意。
2、對象與現象
康德認爲,對象(物自體Erscheinungen)是感官的認識對象,它先于我們並獨立存在于我們之外,而現象(Erscheinung)是指對象(物自體)作用于我們的感官時在我們心內所産生的表象。也就是說,現象是已成爲我們感官對象的事物[6]。現象有兩個因素,一是它的內容或質料,即感覺;一是它的形式,即先天直觀。康德說:我把現象中與感覺相應的東西稱爲現象的質料,而把能夠使現象的雜多在某些關系中得到整理的東西稱爲現象的形式[7]。康德嚴格區分了作爲物自體的對象和現象。對象的知識與知識的對象中的“對象”是不同的,前者指物自體,後者指現象。盡管現象乃是物自體的現象,但知性卻不能認識物自體,只知道它們的現象。
3、經驗知識與先天知識
知識有兩種來源,一是來自感性印象;一是來自認識能力本身。康德認爲,雖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于經驗,但它們並不因此而全都來自于經驗。很有可能,即使我們的經驗知識,也是由我們從印象中接受來的東西和我們自己的認識能力從自身所提供出來的東西二者複合而成的[8]。也就是說,那些使感性材料成爲知識的東西都來自人的認識能力。因此除了後天的經驗知識之外還有先天知識,即來自知性或理性本身。能使感性材料成爲知識的東西,康德稱之爲純粹知識,即絕對先天知識中不包括任何經驗的東西。康德的批判哲學就是要使純粹知識成爲一門科學
康德指出,區分先天知識與後天的經驗知識的標准是,經驗知識沒有嚴格的普遍性,即無必然性,只有或然性。而來自人的先天認識能力的先天知識,卻具有嚴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說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是先天知識的可靠標志。
4、先天知識與先驗知識
“先天的”(a priori)和“先驗的”(transzendental)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般說來,先天的在概念的外延上要比先驗的更寬。先驗知識肯定也是先天的,但先天的知識並不一定是先驗的。康德說:“凡是不涉及對象而只涉及我們關于對象的認識方式的知識,我稱之爲先驗的”[9]。“先驗的這個詞在我這裏從來不是指我們的認識對物的關系說的而僅僅是指我們認識對認識能力的關系說的”[10]。如先天知識系泛指涉及經驗對象的先天綜合判斷,先驗知識就是關于先天知識如何可能的先天知識;如先天知識系特指認識能力本身的先天認識方式,而先驗知識就是關于這些先天認識方式的先天起源及其能夠並且如何先天地運用于經驗對象的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知識。可以這麼說:先驗知識是一類特殊的先天知識,即關于先天知識的先天知識。
叁、先驗感性論(純粹直觀形式)
感性之用在直觀,“一種認識不管以什麼方式和手段同對象發生關系,它借以同對象處于直接關系之中、且一切思維作爲手段都以之爲鹄的那種知識,就是直觀”[11]。可見,直觀是直接地和對象(物自體)發生關系的知識,而且是一切思維所獲得的全部內容、材料和認識對象的唯一來源。既然直觀是直接地和對象發生關系的知識,也就是感官因接受對象的刺激才能形成表象,這就保證了表象對于對象而言具有經驗的實在性,亦即感覺內容作爲經驗對象是真實有效的。另一方面,感官具有認識能力即接受性,康德說“通過我們被對象刺激的方式來獲得表象的能力,叫做感性”[12]。因此,表象又是經過了感性認識能力的主觀化了的,亦即經過了感性直觀的先天形式的梳理。既有感覺內容,又有感性直觀形式的就是現象。“我把現象中與感覺相應的東西稱爲現象的質料,而把能夠使現象的雜多在某些關系中得到整理的東西稱爲現象的形式”[13]。
純粹的直觀就是指現象的純形式,它是用來整理後天的感覺材料的,其本身不可能再是感覺。所謂純粹直觀就是即使沒有感官或感覺的現實對象,也作爲某種單純的感性形式而先天…
《唯識“八識”與康德“純粹知性”的比較(養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