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八識”與康德“純粹知性”的比較(養輝)▪P2

  ..續本文上一頁地存在于心中的直觀。純粹直觀這種純形式即使不去現實地把感覺質料規範爲直觀對象,它也已經作爲感性認識能力本身的結構而先天地爲人心所固有。先驗感性論的“先驗”一詞,正表明康德是要從先天方面來研究感性認識能力,即研究感性中的先天知識的來源及其如何可能的,具有什麼樣的先天要素和原理[14]。康德認爲,這種先天的純粹直觀形式在人心中有兩種,一是空間,一是時間。通過空間,外部事物的經驗被給予我們;通過時間,內心的意識活動被我們所經驗。前者是外直觀的形式,後者則是內直觀的形式。康德把空間與時間看作是主體自身固有的認識形式,並從“形而上學的闡明”和“先驗的闡明”兩個方面,爲其作了合乎邏輯的證明。

  所謂“形而上學的闡明”要說明的是空間與時間不是經驗的物理學概念,而是先天的直觀形式。以空間爲例:第一,空間不是由外部經驗得來的經驗的概念。第二,空間是一切外部直觀之中必然的先天表象,即是說,空間不是經驗的而是先天的。第叁,空間不是經驗的概念而是純粹的直觀。第四,空間是一個無限的所予量。前兩個證明說的是空間不是經驗的而是先天的,後兩個證明說的則是空間不是概念而是直觀,兩方面加在一起就證明了空間乃是感性的先天直觀形式。康德關于時間的形而上學闡明與此大致相同。

  關于空間與時間先驗的闡明是從數學中包含先天綜合判斷爲基礎而展開的。數學作爲一門科學,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人們于此深信不疑。數學中的幾何學是關于空間屬性的一門科學,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或公理,如“空間只有叁個向量”、“兩點間只能有一條直線”等,都是一些先天綜合命題。所謂先天即指不是從經驗得來,而綜合則指不是從分析概念和推論中得來。先天綜合命題就是直接、頓然地一下子就直觀到的。數學中的算術是關于時間關系及其規定的科學,算術中的計數即是依賴于時間作爲直觀形式的根本性質。由有時間的前後相繼性,使得有規律的計數1、2、3……乃至無限進行下去成爲可能。

  康德從空間和時間的闡明引出的結論,可歸納于兩條:(1)時空是先天的,不關物自體;(2)時空是直觀形式,一切現象必以之爲鹄的。康德進一步引出時空的兩大本質特性,即“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時空作爲先天的直觀形式,使得經驗現象具有普遍必然的效力,這就是先驗的觀念性。由有先驗的觀念性作爲前提和根據,才使得一切經驗現象(主觀的表象)具有客觀效力,這就是時空的經驗的實在性。黑格爾說,康德把人們習慣中所說的主觀客觀的意義完全顛倒過來了[15]。

  四、先驗分析論

  所謂“先驗分析論”亦即有關純粹知性獲得或創造知識的工作原理,它是“先驗邏輯”的第一部分。它從先天的立場出發,因而保證了這套工作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感性之所司在直觀,知性之所司在思維,而表現于綜合判斷,知識必須經過綜合判斷才能成其爲知識。先驗感性論之現象包括其形式和質料,而知性之知識亦然。知識分爲形式和質料:質料是經過後天的經驗所獲得的知識內容,使這些經驗質料構成知識則是知性主體認識能力的工作,因而知性主體的認識能力就構成了知識的形式。如果科學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這種普遍必然性就只能有一個來源,那就是主體的先天認識形式。康德認爲,知性的先天認識形式就是知性純概念,即範疇。知性的先天認識內容即由感性直觀提供的經驗質料,此雜多內容必須有自我意識的綜合統一及由內感官的時間的同一,也就是先驗圖型說。通過範疇與先驗圖型提供的經驗對象相交涉,主體的思維活動才得以展開,而這一思維活動過程就是表現爲純粹知性原理的系統展示。

  感性是提供經驗質料的唯一來源,而知性的作用則是對這些雜多的感性直觀內容進行綜合統一以構成知識,而知性主體的自發的能動綜合統一功能就是通過知性純概念即範疇體現出來。知性在概念中通過某些活動,借助于分析的統一性,産生判斷的邏輯形式。康德正是按照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機能與在直觀中雜多的綜合統一機能相關一致的關系,從形式邏輯判斷的分類表中相應地得出了先驗邏輯的範疇表。自亞裏士多德以來,形式邏輯已經相當完備,沒有人懷疑形式邏輯是普遍必然的亦即“先天的”,因而爲形式邏輯提供知識內容的先驗邏輯也一定是先天的,因爲它是形式邏輯的基礎。所以,形式邏輯與先驗邏輯是對應的,在每一個判斷形式的背後都有某種先驗的要素作爲它的基礎,這種先驗要素就是“範疇”。康德把形式邏輯的判斷形式整理出來,建立了由量、質、關系和樣式四組十二個判斷形式所組成的判斷表,並且一一對應地建立了先驗邏輯的範疇表:

  1、量的範疇:單一性、多數性、總體性。

  2、質的範疇:實在性、否定性、限製性。

  3、關系的範疇:屬性與自存性(實體與偶性)、原因性與依存性(原因與結果)、 協同性(能者動與受動者的交互作用)。

  4、樣式的範疇: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實在性與非實在性、必然性與偶然性。

  由于知性的純粹綜合把低層次的綜合帶到概念上來加以把握,我們就真正得到成爲知識的東西[16]。知性通過知性純概念即範疇這種形式來規範知性的經驗內容,正是由于主觀的範疇是經驗的先天條件,這才使得其經驗內容具有客觀有效性。康德的這種思路與在先驗感性論中作爲直觀純形式的時空具有兩大本質特性,即“經驗的實在性”和“先驗的觀念性”如出一轍。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對于知識而言兩者缺一不可。作爲感性的直觀現象,並不能直接作爲知性的認識對象,而必須通過知性對感性直觀現象的改造製作,使之構造爲自己認識的對象。就象感性接受對象的刺激而形成的表象一樣,只有知性自己構造出一個對象,才能認識這個對象,亦如只有畫出一個圓才能認識圓[17]。那麼知性是如何實現這種改製而完成自己的認識對象的呢?

  邏輯功能表現了人類知性思維的形式規律,康德從普遍邏輯形式中發現了先驗邏輯思維形式,所謂純粹概念亦即範疇。可以說,它是一切知性思維之母,是所有知性思維的最高綱領,知性由此而展開其思維活動。雖然主體思維能力是在其自身中轉化出自己的認識對象,即對象不可能是事物自身而只能是事物對我們的表象,但是這些構劃出來的對象必須有其所本。知性的對象內容必須以感性直觀爲源頭活水,如離開感性直觀作爲經驗的思維內容,那便是作先驗的思維即爲辨證的幻象,是爲無效的。直觀是感官對對象(物自體)的直接的表象,它不能思維,因此直觀作爲內容質料是雜亂無章的。這些雜亂無章的內容要成爲知性的思維概念,必須要經過一番聯結與綜合的過程。康德認爲知性主體具有這個功能,即自然天成的自我意識。康德說:

  直觀的龐雜內容,也就與它們所依存的主體的思維具有必然的聯系。但這個表象不是感性的,而是一種自發的行動。爲了與經驗性的統覺相區別,我們稱之爲純粹統覺(或本源的統覺)。這是一種自我意識,也是主體思維的表象的源頭。它所産生的這種表象,在所有意識中都是一致的。爲了表明這種統一性對先天知識的可能性,我們將其稱之爲自我意識的先驗的統一。[18]

  統覺的必然性原理表明了直觀中給予的龐雜內容的綜合的必然性,它是自我意識的普遍同一性的存在條件。因爲只有在不同于自我簡單表象的直觀中,那些龐雜的內容才能被給予,進而通過聯結于一個意識中而被思維。如果在一種知性中,僅僅通過自我意識就能獲得一切龐雜的內容,那這種知性必然是在直觀(知性不能直觀)。但事實上我們的知性只能思維,它必須通過感官來尋求直觀。因此主體自身的種種龐雜內容,也是通過一個先天必然的綜合,而形成統一的自我表象。這就是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19]

  使一切直觀中的龐雜結合于一個客體的概念中,這就是統覺的先驗統一性,康德稱之爲“先驗自我”、“先驗我思”或“先驗統覺”。我思伴隨著我的一切表象,如果我的表象和知識不屬于我,那麼一切知識都不可能發生。因此先驗自我或先驗統覺的自身統一性乃是認識的最高根據,這就是“我=我”的分析的統一。“先驗統覺”是一切認識活動形式上最高的先驗根據,不過其自身卻不是認識的對象。與作爲客觀的統覺的先驗統一性相區別的是作爲內感官規定的意識的主觀統一性,這就是康德的“先驗圖型說”(Schema)。

  康德的“先驗圖型說”是爲了要統一感性之直觀與知性之概念。作爲兩種不同類型的認識能力,感性之職在直觀,而知性之職在思維。康德說:我們將純粹知性概念與經驗性直觀進行比較會發現,任何直觀中都找不到純粹知性概念的內容,二者完全不同質[20]。于是要達到將直觀歸于概念之下,而在現象之下運用範疇,就有必要找出作爲中介的第叁者間接地來實現。康德稱之爲“先驗圖型”,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它的表象必須純粹,還要同時與知性和感性同質。

  知性概念包含著一般龐雜內容的純粹綜合統一。由于時間是內感官龐雜內容和一切表象聯結的形式條件,所以它包含著純粹直觀中的先天龐雜內容。從普遍性和規則基礎的先天性來看,一種先驗的時間規定就與範疇同質,該範疇構成時間規定的統一性。而從時間在一切經驗性龐雜內容的表象中被包含來看,時間的先驗規定就與現象同質。所以時間的先驗規定就是現象歸于範疇的可能性條件,它作爲知性概念的圖型起到了中介的作用。[21]

  時間既是內直觀的先天形式,同時亦與知性相關,無論感性經驗還是知性概念都以“時間”爲存在的條件,因而“時間”就成了溝通直觀與範疇的橋梁。簡言之,範疇是通過一定的時間圖型而作用于直觀雜多的。

  康德哲學是承認物自體的存在爲前提的…

《唯識“八識”與康德“純粹知性”的比較(養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