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养辉)▪P2

  ..续本文上一页地存在于心中的直观。纯粹直观这种纯形式即使不去现实地把感觉质料规范为直观对象,它也已经作为感性认识能力本身的结构而先天地为人心所固有。先验感性论的“先验”一词,正表明康德是要从先天方面来研究感性认识能力,即研究感性中的先天知识的来源及其如何可能的,具有什么样的先天要素和原理[14]。康德认为,这种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在人心中有两种,一是空间,一是时间。通过空间,外部事物的经验被给予我们;通过时间,内心的意识活动被我们所经验。前者是外直观的形式,后者则是内直观的形式。康德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主体自身固有的认识形式,并从“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两个方面,为其作了合乎逻辑的证明。

  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要说明的是空间与时间不是经验的物理学概念,而是先天的直观形式。以空间为例:第一,空间不是由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的概念。第二,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之中必然的先天表象,即是说,空间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的。第三,空间不是经验的概念而是纯粹的直观。第四,空间是一个无限的所予量。前两个证明说的是空间不是经验的而是先天的,后两个证明说的则是空间不是概念而是直观,两方面加在一起就证明了空间乃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康德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与此大致相同。

  关于空间与时间先验的阐明是从数学中包含先天综合判断为基础而展开的。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人们于此深信不疑。数学中的几何学是关于空间属性的一门科学,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或公理,如“空间只有三个向量”、“两点间只能有一条直线”等,都是一些先天综合命题。所谓先天即指不是从经验得来,而综合则指不是从分析概念和推论中得来。先天综合命题就是直接、顿然地一下子就直观到的。数学中的算术是关于时间关系及其规定的科学,算术中的计数即是依赖于时间作为直观形式的根本性质。由有时间的前后相继性,使得有规律的计数1、2、3……乃至无限进行下去成为可能。

  康德从空间和时间的阐明引出的结论,可归纳于两条:(1)时空是先天的,不关物自体;(2)时空是直观形式,一切现象必以之为鹄的。康德进一步引出时空的两大本质特性,即“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时空作为先天的直观形式,使得经验现象具有普遍必然的效力,这就是先验的观念性。由有先验的观念性作为前提和根据,才使得一切经验现象(主观的表象)具有客观效力,这就是时空的经验的实在性。黑格尔说,康德把人们习惯中所说的主观客观的意义完全颠倒过来了[15]。

  四、先验分析论

  所谓“先验分析论”亦即有关纯粹知性获得或创造知识的工作原理,它是“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它从先天的立场出发,因而保证了这套工作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感性之所司在直观,知性之所司在思维,而表现于综合判断,知识必须经过综合判断才能成其为知识。先验感性论之现象包括其形式和质料,而知性之知识亦然。知识分为形式和质料:质料是经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则是知性主体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知性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了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就只能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为,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就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知性的先天认识内容即由感性直观提供的经验质料,此杂多内容必须有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及由内感官的时间的同一,也就是先验图型说。通过范畴与先验图型提供的经验对象相交涉,主体的思维活动才得以展开,而这一思维活动过程就是表现为纯粹知性原理的系统展示。

  感性是提供经验质料的唯一来源,而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杂多的感性直观内容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而知性主体的自发的能动综合统一功能就是通过知性纯概念即范畴体现出来。知性在概念中通过某些活动,借助于分析的统一性,产生判断的逻辑形式。康德正是按照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与在直观中杂多的综合统一机能相关一致的关系,从形式逻辑判断的分类表中相应地得出了先验逻辑的范畴表。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式逻辑已经相当完备,没有人怀疑形式逻辑是普遍必然的亦即“先天的”,因而为形式逻辑提供知识内容的先验逻辑也一定是先天的,因为它是形式逻辑的基础。所以,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是对应的,在每一个判断形式的背后都有某种先验的要素作为它的基础,这种先验要素就是“范畴”。康德把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整理出来,建立了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且一一对应地建立了先验逻辑的范畴表:

  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3、关系的范畴:属性与自存性(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依存性(原因与结果)、 协同性(能者动与受动者的交互作用)。

  4、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实在性与非实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由于知性的纯粹综合把低层次的综合带到概念上来加以把握,我们就真正得到成为知识的东西[16]。知性通过知性纯概念即范畴这种形式来规范知性的经验内容,正是由于主观的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这才使得其经验内容具有客观有效性。康德的这种思路与在先验感性论中作为直观纯形式的时空具有两大本质特性,即“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如出一辙。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对于知识而言两者缺一不可。作为感性的直观现象,并不能直接作为知性的认识对象,而必须通过知性对感性直观现象的改造制作,使之构造为自己认识的对象。就象感性接受对象的刺激而形成的表象一样,只有知性自己构造出一个对象,才能认识这个对象,亦如只有画出一个圆才能认识圆[17]。那么知性是如何实现这种改制而完成自己的认识对象的呢?

  逻辑功能表现了人类知性思维的形式规律,康德从普遍逻辑形式中发现了先验逻辑思维形式,所谓纯粹概念亦即范畴。可以说,它是一切知性思维之母,是所有知性思维的最高纲领,知性由此而展开其思维活动。虽然主体思维能力是在其自身中转化出自己的认识对象,即对象不可能是事物自身而只能是事物对我们的表象,但是这些构划出来的对象必须有其所本。知性的对象内容必须以感性直观为源头活水,如离开感性直观作为经验的思维内容,那便是作先验的思维即为辨证的幻象,是为无效的。直观是感官对对象(物自体)的直接的表象,它不能思维,因此直观作为内容质料是杂乱无章的。这些杂乱无章的内容要成为知性的思维概念,必须要经过一番联结与综合的过程。康德认为知性主体具有这个功能,即自然天成的自我意识。康德说:

  直观的庞杂内容,也就与它们所依存的主体的思维具有必然的联系。但这个表象不是感性的,而是一种自发的行动。为了与经验性的统觉相区别,我们称之为纯粹统觉(或本源的统觉)。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也是主体思维的表象的源头。它所产生的这种表象,在所有意识中都是一致的。为了表明这种统一性对先天知识的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之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的统一。[18]

  统觉的必然性原理表明了直观中给予的庞杂内容的综合的必然性,它是自我意识的普遍同一性的存在条件。因为只有在不同于自我简单表象的直观中,那些庞杂的内容才能被给予,进而通过联结于一个意识中而被思维。如果在一种知性中,仅仅通过自我意识就能获得一切庞杂的内容,那这种知性必然是在直观(知性不能直观)。但事实上我们的知性只能思维,它必须通过感官来寻求直观。因此主体自身的种种庞杂内容,也是通过一个先天必然的综合,而形成统一的自我表象。这就是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19]

  使一切直观中的庞杂结合于一个客体的概念中,这就是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称之为“先验自我”、“先验我思”或“先验统觉”。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如果我的表象和知识不属于我,那么一切知识都不可能发生。因此先验自我或先验统觉的自身统一性乃是认识的最高根据,这就是“我=我”的分析的统一。“先验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形式上最高的先验根据,不过其自身却不是认识的对象。与作为客观的统觉的先验统一性相区别的是作为内感官规定的意识的主观统一性,这就是康德的“先验图型说”(Schema)。

  康德的“先验图型说”是为了要统一感性之直观与知性之概念。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认识能力,感性之职在直观,而知性之职在思维。康德说:我们将纯粹知性概念与经验性直观进行比较会发现,任何直观中都找不到纯粹知性概念的内容,二者完全不同质[20]。于是要达到将直观归于概念之下,而在现象之下运用范畴,就有必要找出作为中介的第三者间接地来实现。康德称之为“先验图型”,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它的表象必须纯粹,还要同时与知性和感性同质。

  知性概念包含着一般庞杂内容的纯粹综合统一。由于时间是内感官庞杂内容和一切表象联结的形式条件,所以它包含着纯粹直观中的先天庞杂内容。从普遍性和规则基础的先天性来看,一种先验的时间规定就与范畴同质,该范畴构成时间规定的统一性。而从时间在一切经验性庞杂内容的表象中被包含来看,时间的先验规定就与现象同质。所以时间的先验规定就是现象归于范畴的可能性条件,它作为知性概念的图型起到了中介的作用。[21]

  时间既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同时亦与知性相关,无论感性经验还是知性概念都以“时间”为存在的条件,因而“时间”就成了沟通直观与范畴的桥梁。简言之,范畴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图型而作用于直观杂多的。

  康德哲学是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为前提的…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养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