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养辉)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

  养 辉

  内容提要:康德认为人的感官接受到来自对象的刺激而形成表象,这在唯识学看来,就是经过识化的所相。因此,认识能力从感官开始,表象就把对象排除在外,知性就可以在自身范围内完成所有工作。康德认为,有必要研究追求一种纯粹知识,它具有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他认为客观存在着纯粹的先天综合判断,比如对于任何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对象的经验性概念,可以一一剔除来自经验的属性,却无法消除在思维中成其为实体或依赖为实体的那种属性。因此这个概念便先入地将其必然性强加于你,从而证明其在你先天认识能力中的存在。本文立足于主体的思维结构和思维过程,将康德哲学跟唯识思想作了一番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异同并指出了康德哲学的局限性。

  关键词:纯粹的 范畴 形式 质料 物自体 现象 种子 阿赖耶识缘起

  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性在于考察知性认识能力的有效界限,即限于经验的使用。康德只承认一种直观即感性直观,而此直观的先验实在性在于感性的纯粹直观形式空间与时间的规范。知性范畴的有效使用必须以感性直观提供的经验质料为其基础根据,而超出这一基础即为超越的使用,是无效的。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即违反了这个原则,而独断地认为能够认识物自体的本体世界。也就是说,知性认识的只能是现象而非本体。有意思的是,康德哲学是以承认本体世界的存在为前提的。

  佛教主张“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苦、空、无常、无我”是佛法的最高原理。龙树菩萨高扬缘起性空的思想,目的无非是要消解有情的种种执著。经过了这一辨证思想的淘沥,执著真实的众生便无想无求而达于般若中道。中观宗的方法特点是破而不立,故于偏空执者常常堕于空见而不自拔。唯识宗有鉴于此,于是基于唯识而安立染净诸法,是谓分别自性缘起而终至于转识成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最高的本体,而器为道之用,因此,道器一体。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著名的《箭喻经》中[1],佛陀用止答的方法拒绝回答有关十四个形而上的问题。尽管如此,有人认为佛教的历史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不可避免性”和“必然性”的证据[2]。佛教主张的缘起性空、苦空无常,从经验的缘生缘灭到诸法无自性空的结论,是佛陀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圣教量。从思维特点看,其间经过了思维的跳跃,因为单从逻辑推理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因此,从所谓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免不了其为独断的形而上学的嫌疑。

  康德的批判哲学,判处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因为它毫无批判性可言。在没有对认识主体能力作一番考察,就独断地认为“知识”是对“对象”的真理的反映。康德认为,人类认识能力不能认识物自体本身,虽然物自体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康德的哲学要为人类开辟一条自由之路,同时为信仰留下地盘。就此而言,其与佛陀的出世本怀大异其辙。然其对于人类主体认识能力的考察,与唯识宗的“识”的思想却也有相当多的可比性,这也透出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共通性。

  一、对象符合知识

  康德的先验哲学立足于“对象符合知识”,这个在思维领域的革命被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日出日落,而得出地心说的结论。这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自然无碍,但却阻碍天文科学的前进。于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为天文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我们通常以精神和物质赅括一切法,从思维领域而言,也就是知识与对象两个方面。所谓真理,即要达到二者的相符一致。如果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亦即对象决定知识,那就产生这样的后果,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其是为是、以其非为非。康德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因为在他看来,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不禁要问,人在大自然面前还有何自由和尊严?康德有感于哥白尼式的革命,颠倒知识与对象的关系,提出“对象符合知识”,高扬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这无疑是在思维领域的一场革命。由此便开始了他的先验哲学的征程,奠定了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颠峰地位,并引领后世哲学的发展方向。

  任何一个体系的真理性在于它不是仅仅轻易地解决那些先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自己提出真正全新的、以前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并全盘动摇过去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从而使一种崭新的真理出现于世[3],康德的先验哲学于此当之无愧。唯识教理与康德哲学有很多的相似点,正因为此,自民国以来,唯识宗勃然有复兴之势,原因之一就是要以之抗衡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同样正因为此,又引起了不少人的误解,以为唯识宗于教理组织严密、名相繁琐,而独陋略于修持。其实,任何一个佛教宗派包括唯识宗在内,既要有特胜的教理还要有特胜的观行,契理契机,从而引导有情走上修行克果的道路。如《摄大乘论·入所知相》云:“多闻熏习所生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4]”

  二、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1、感性 知性 理性(狭义)

  人是有最高灵性的生物,人心的认识能力可以这样来描述: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客观对象的刺激而有表象之呈现。这一过程是依靠感性能力来实现的。感性(Sinnlichkeit)不是指人的生理感官,而是指人心或主体从感官中接受外界物自体刺激的一种认识能力[5]。就其结果而言称之为感觉,从这种直接而非间接获得表象的性质而言叫直观(Anschauung)。其次,意识把对象作用于感官而形成的感性直观提供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综合,转换成概念而为自所思维乃至形成对象的知识。意识的这种思维能力叫知性。而能够整合、梳理知性思维而作先验使用的就只有理性(狭义)。从广义上讲,知性即理性,即指人心的全部认识能力,包括知、情、意。

  2、对象与现象

  康德认为,对象(物自体Erscheinungen)是感官的认识对象,它先于我们并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而现象(Erscheinung)是指对象(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内所产生的表象。也就是说,现象是已成为我们感官对象的事物[6]。现象有两个因素,一是它的内容或质料,即感觉;一是它的形式,即先天直观。康德说:我把现象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为现象的质料,而把能够使现象的杂多在某些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为现象的形式[7]。康德严格区分了作为物自体的对象和现象。对象的知识与知识的对象中的“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指物自体,后者指现象。尽管现象乃是物自体的现象,但知性却不能认识物自体,只知道它们的现象。

  3、经验知识与先天知识

  知识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感性印象;一是来自认识能力本身。康德认为,虽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全都来自于经验。很有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从印象中接受来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自身所提供出来的东西二者复合而成的[8]。也就是说,那些使感性材料成为知识的东西都来自人的认识能力。因此除了后天的经验知识之外还有先天知识,即来自知性或理性本身。能使感性材料成为知识的东西,康德称之为纯粹知识,即绝对先天知识中不包括任何经验的东西。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要使纯粹知识成为一门科学

  康德指出,区分先天知识与后天的经验知识的标准是,经验知识没有严格的普遍性,即无必然性,只有或然性。而来自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先天知识,却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是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

  4、先天知识与先验知识

  “先天的”(a priori)和“先验的”(transzendental)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说来,先天的在概念的外延上要比先验的更宽。先验知识肯定也是先天的,但先天的知识并不一定是先验的。康德说:“凡是不涉及对象而只涉及我们关于对象的认识方式的知识,我称之为先验的”[9]。“先验的这个词在我这里从来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10]。如先天知识系泛指涉及经验对象的先天综合判断,先验知识就是关于先天知识如何可能的先天知识;如先天知识系特指认识能力本身的先天认识方式,而先验知识就是关于这些先天认识方式的先天起源及其能够并且如何先天地运用于经验对象的普遍必然性的先天知识。可以这么说:先验知识是一类特殊的先天知识,即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

  三、先验感性论(纯粹直观形式)

  感性之用在直观,“一种认识不管以什么方式和手段同对象发生关系,它借以同对象处于直接关系之中、且一切思维作为手段都以之为鹄的那种知识,就是直观”[11]。可见,直观是直接地和对象(物自体)发生关系的知识,而且是一切思维所获得的全部内容、材料和认识对象的唯一来源。既然直观是直接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知识,也就是感官因接受对象的刺激才能形成表象,这就保证了表象对于对象而言具有经验的实在性,亦即感觉内容作为经验对象是真实有效的。另一方面,感官具有认识能力即接受性,康德说“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叫做感性”[12]。因此,表象又是经过了感性认识能力的主观化了的,亦即经过了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的梳理。既有感觉内容,又有感性直观形式的就是现象。“我把现象中与感觉相应的东西称为现象的质料,而把能够使现象的杂多在某些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为现象的形式”[13]。

  纯粹的直观就是指现象的纯形式,它是用来整理后天的感觉材料的,其本身不可能再是感觉。所谓纯粹直观就是即使没有感官或感觉的现实对象,也作为某种单纯的感性形式而先天…

《唯识“八识”与康德“纯粹知性”的比较(养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