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得安詳▪P6

  ..續本文上一頁一片滋養大樹的葉子。

  在有些禅定中心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部分年輕人不能適應社會,所以他們離開社會來到禅定中心。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不是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到禅定中心的。他們聚集在禅定中心,形成了另一種社會。作爲一個社會,它必然像其它社會一樣,有它的問題。在進禅定中心以前,他們曾希望能在禅定中心找到安甯。現在,修行、組織另一種社會,他們發現這個社會比那個大社會還要困難些,它是由彼此疏遠的人們組成的。幾年以後,他們失望了,情緒比進禅定中心以前還糟。這是因爲我們誤解了禅定,我們誤會了禅定的目的。禅修是爲一切人而修,不只是爲修禅者本人。

  把孩子們帶到禅定中心是很自然的事。在梅村,孩子們跟大人們一起練習。我們不時地爲一些帶著孩子來與我們一起修行的客人開門。我們給這些孩子特殊的照顧。孩子們高興時,大人們也很高興。一天,我無意中聽到孩子們在談話:"爲什麼咱們的爸爸媽媽一到這兒來就變得這麼好了呢?"我有個朋友,習禅已經十四年了,可是他從來沒有教過他女兒怎麼打坐。你不能一個人打坐,你必須和你的孩子們一起打坐。如果你的孩子不快樂、不微笑,你也就笑不起來了。當你邁出安詳的一步時,這一步既是爲你自己、也是爲孩子們、更是爲這個世界而邁的。

  我想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很難居住的地方。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就可能被連根拔起,而一旦被連根拔起,我們就不可能幫助改造社會、使它成爲一個更適宜居住的地方了。坐禅是幫助我們呆在社會上的一種方法。它很重要。我們看到有些人被社會遺棄,再也無法重新進入社會。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不小心,這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了解到,美國有很多學佛人是年輕的知識分子,他們進入佛門,不是因爲信仰,而是因爲心理問題。我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們遭受很多的心理痛苦,而這正是爲什麼很多人成爲佛教徒的原因。他們學禅是爲了解決心理問題。很多人仍在社會上,而其中有些人已被社會拔除了。我在這種社會裏已經呆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自己覺得自己無法同這種社會協調得很好。社會上有很多東西使我想逃避,想回歸自我,但我的修行幫助了我繼續留在社會上。因爲我清楚,一旦我離開社會,我將不能再幫助改造它。我希望學佛的人能成功地將他們的雙腳保持在大地上,呆在社會裏。這樣我們的和平才有希望。

  叁十年前,我二十七、八歲時,寫過一首詩,內容是關于一位師弟的。他遭受了很大的痛苦,不得不脫離社會,來到禅定中心。因爲佛教寺廟是一個慈悲的地方,他們對他表示歡迎。當一個人很痛苦、來到禅定中心時,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她)某種安慰。寺廟裏的人都很慈悲,收留了他,讓他有個痛哭的地方。他需要哭多長時間,多少天、多少年?我們不知道。最後他把禅定中心當成了避難所,不想回到社會上去,他受夠了。他以爲他已找到了某種安甯,但是有一天,我來了,燒掉了他的禅定中心 一間小茅篷,他最後的避難所!在他的意識裏,除了這間小茅篷以外,他一無所有;他無處可去,因爲社會不是他的。他認爲他是來尋求自我解脫的。但是根據佛法,沒有自我這回事。我們知道,當你來到禅定中心時,你是帶著所有的傷痕來的,帶著所有從社會上受到的創傷來的,就好像把整個社會都帶來了。在下面這首詩中,我是那個年輕人,同時我也是那個來燒掉小茅篷的人:

  我應該說 我什麼都想要

  如果你問我 我想要多少

  我應該告訴你 我什麼都想要

  你和我還有每個人

  流動在今晨

  融入絕妙的一體之河

  我們是想象的碎片

  我們曾飄泊天涯,尋找自我

  並爲黑暗中的自己尋找解脫

  今晨回來了,我的兄弟

  帶著漫漫旅途的風塵

  跪在祭壇前 熱淚盈眶

  他的靈魂在尋找一個可以停泊的港灣

  一如我久遠的從前

  讓他跪在那兒吧

  讓他把他的心哭碎

  讓他得到一千年的庇護

  足以把所有的淚水哭幹

  因爲有一天晚上我會來

  放火燒掉他山上的小茅舍

  他最後的避難所

  我的火將燒毀一切

  在他的生命之舟觸礁後

  再奪走他僅剩的小木筏

  在極度痛苦中的他

  會有一層硬殼爆裂靈魂

  茅舍熊熊的火光 會照見

  他輝煌的解脫

  我會在燃燒的茅舍旁等他

  淚水流下我的面頰

  我會在那兒注視著他的新生

  緊握著他的雙手

  問他 你想要多少

  他會對我微笑 說

  什麼都想要

  一如我從前

  對我來說,禅定中心是一個使你得以回歸自我的地方。在這裏,你對現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智慧和慈悲中得到更多的力量,爲你重新進入社會做准備。如果不是這樣,那它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禅定中心。如果我們開發了真正的智慧,我們就能重新進入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時間段。坐禅和不坐禅這兩段時間是如此地迥然不同。坐禅時我們努力修行,不坐禅時我們就不努力修行,所以事實上,我們是在修"不努力修行"。在修行和不修行之間有一道牆將兩者隔開了,修行僅僅是在修行時間內,而不修行在不修行時間內。我們怎麼能把這兩者混合起來呢?我們怎樣才能把禅定帶出禅堂,帶進廚房和辦公室呢?坐禅如何才能影響到坐禅以外的時間呢?如果醫生給你打針,那麼不僅是你的胳膊,而且你的整個身體都會得到治療和營養。如果你每天練習一個小時打坐,那一個小時打坐應該影響整個二十四個小時,而不僅僅是爲那一個小時。一個微笑、一次呼吸應當利益全天時間,而不僅僅是利益那一刻。我們必須把修行和不修行時間之間藩籬拆除,渾然一體、綿綿密密地去修行才對。

  當我們在禅堂行香時,我們專心致志地走路,非常緩慢。但是當我們去機場時,我們就成了另一個人了,走路跟行香時大不相同了,不那麼專心致志了。我們怎樣才能在機場和市場裏修行呢?能做到在世間修行,這叫做入世佛教。入世佛教的意思不只是用佛法去解決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示威遊行,反對原子彈,反對社會非正義等等,首先我們必須把佛法帶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來。我有一個朋友,她在兩個電話的間隙練習呼吸,結果這給了她很大幫助。另一個朋友在商務會議的間隙練習行禅,在丹佛市商業區的建築物之間專心致志地行走,行人都向他微笑,而他的商務談判,哪怕對手是很棘手的人物,結果往往都變得非常愉快、非常成功。

  我們應該能把修行從禅堂帶入到日常生活中來。我們怎樣才能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洞察自己的受和想呢?我們不應只在坐禅時間裏觀察我們的受和想,而應在一切時間內時刻觀照它們。我們大家需要討論一下怎樣做。你在兩個電話的間隙練習呼吸了嗎?你在切胡蘿蔔的時候練習微笑了嗎?你在努力工作幾個小時後練習放松了嗎?這些問題都是很實用的。如果你知道怎樣把佛法運用到就餐、睡眠和空閑時間中去,我想佛法就會融入你的日常生活,然後它將會對你的社會事務産生巨大的影響,佛、法、僧叁寶將會成爲你日常生活中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鍾內的事情,而不再僅僅是對某種遙遠的事物的描述。

  我們的意識就像一條河流,有很多想法和感覺流過。有時候,背誦一首偈子(一首短詩)會有助于我們安住于當下。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偈子上時,那一刻偈子就是我們的意識,它充塞了我們的意識有半秒鍾,或十秒鍾、或一分鍾,然後我們開始背誦下一個偈子。在靜靜地用餐時,我爲自己背一首偈子,然後開始吃東西。盤子吃光了,我再背誦另一首偈子,然後喝杯茶。假設你坐禅一個小時,然後五個小時沒坐禅,緊接著又坐禅叁個多小時,精進修行,那麼修行時和沒修行時之間,修行時的心態和非修行時的心態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坐禅就像一首偈子,一首寂靜的長偈子(也許它不是那麼寂靜的)。我所關切的主要事情是偈子對沒有偈子時的心態所産生的影響。

  汽車司機需要路標不時地爲他指路。路標和路是一體的,因爲你不是只在設立路標的地方看到它,而是沿途都看到它,直到下一個路標出現。這就是我們練習誦偈和坐禅時應該做的。偈子幫助我們回歸自我,一旦偈子結束了,我們繼續沿著意識之流順流而下。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偈子和我們生命的剩余部分之間、路標和路之間的一體性,那麼我們的意識中就會産生法文稱之爲cloisons etanches的現象。它的意思是絕對分隔,兩個被分隔的部分之間沒有任何聯系,不能互相滲透。有偈子時和無偈子時的心態之間是絕對不同的,就像坐禅和不坐禅一樣。

  偈子怎樣才能影響沒有偈子的時刻呢?坐禅的狀態怎樣才能擴散到不坐禅的時間裏去呢?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修行,以便一個偈子、一分鍾的坐禅、行禅中所邁出的一步,能影響這一天的剩余時間。每一個行爲、每一個想法都會産生影響,即如我剛剛拍了一下手,它的影響就無所不在,甚至在遙遠的星系。每一次坐禅、行禅,每一次微笑都會對你自己的生活産生影響,也對他人的生活産生影響。修行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當我們練習坐禅、行禅時,我們必須注意坐禅、行禅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我們必須有智慧地去練習。我們需要創造一種適合我們環境的修行方式。我給你們講個故事:有個婦女修習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聖號。她很有恒心,每天做叁次功課,用一只木魚和一只鍾伴奏,每次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小時。念滿一千聲,她就請鍾響一次(在越南語中,我們不說"敲鍾"或"擊鍾")。盡管她已經堅持十年了,可是她的性格卻沒什麼變化,她仍然很吝啬,總是沖人大吼大叫。

  一個朋友想給她點兒教訓。一天下午,她剛點上香請鍾響了叁次,剛要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時,這位朋友來到門外,喊:"奴茵太太,奴茵太太!"她覺得很討厭,因爲這是她修行的時間,但是他就站在門…

《活得安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行禅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