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得安詳▪P9

  ..續本文上一頁僧團作出的任何決定,要麼離開這個僧團。所以,在研究了矛盾的每一個細節、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和解之後,一個委員會會做出決定。這個決定將被宣讀叁次。僧團的領導將這樣宣讀決定:"在坐禅、研究、討論之後,在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後,我們建議,甲比丘應這樣這樣做,乙比丘應那樣那樣做。這件事情應該這樣改正,那件事情應該那樣改正。請問常住大衆們接受這一決定嗎?"如果大衆保持沈默,那就意味著"可以",然後他再重複一遍:"請問尊敬的常住大衆們接受了這一決定嗎?"叁次沈默以後,他宣告:"尊敬的常住大衆已經接受了這一決議。請雙方執行這一決議。"這是會議的結束。解決同一件事或許有很多次會議。如果兩位比丘中的一位反對這一決定,他的話也是沒有分量的,因爲他已經同意遵守大會所作出的任何決定。

  2500多年以來,解決爭端的這七種方法已被印度、中國、越南、日本、朝鮮以及很多其它國家的佛教僧團所接受。我以爲我們可以從中學到某種東西,把它應用到我們自己的家庭和社會中去。在和平運動中有很多令人氣憤、沮喪和誤解的事情。和平運動組織能寫出非常好的抗議信,可是他們卻不能寫出一封充滿愛心的信。我們要學會給議會或美國總統寫一封他們想讀的信,而不是被棄之一旁的信。你說話的方式和你所使用的語言不應該把人們拒之門外。總統像我們大家一樣也是人。

  和平運動組織能不能用愛語說話,指出和平的道路呢?我想這取決于參加和平運動組織的人們自身是否安詳。因爲沒有安詳,我們就不可能爲和平做任何事情。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微笑,我們就不可能幫助別人微笑。如果我們自己不安詳,我們就不可能爲和平運動作貢獻。我希望我們能爲和平運動帶來一個新的視角。和平運動中充滿了憤怒和憎恨。它不可能走上我們所期待的道路。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活得安詳、爭取和平的方式。這就是爲什麼禅修對我們來說那麼重要的原因,它可以使我們獲取觀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我們能爲和平運動作貢獻,是很好的,我們應該把我們觀察事物的方式運用到和平運動中去,從而消除其中的攻擊性和憎恨。和平工作首先意味著活得安詳。禅修是爲我們所有的人而修。我們彼此依賴。我們的孩子是否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取決于我們。

  

  

  

  

  互即互入

  

  我相信佛教和西方文化的相遇將會帶來某種激動人心的、非常重要的東西。西方社會有很多重要的價值觀,例如看待事物的科學方式、自由探索的精神、民主等等。這些價值觀和佛教的相遇將給我們人類帶來某種新的、令人激動的東西。讓我們看看一些例子: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金屬活動版塊則是朝鮮發明的,但是當西方開始采用印刷術時,它就成爲文化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是中國人發現的,但是當西方人生産出來之後,它卻改變了地球的面貌;茶是我們亞洲發現的,但當它傳到西方時,卻變成了茶包。如果我們把佛教看問題、做事情的不二准則與西方處理問題的方式結合起來,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會發生徹底的變化。美國佛教徒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佛教引入美國,使它與西方文明相交融,這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不是單一的。佛教的教法有很多。當佛教引入一個國家時,那個國家總是得到一種新形式的佛教。我第一次參觀美國的佛教社團時,問一個朋友:"請把你們的佛,你們美國人的佛,指給我看看。"這個問題使我的朋友很驚訝,因爲他以爲佛是普遍的。實際上,中國人有中國人的佛,西藏人有西藏人的佛,而且教法也是有差別的。此國的佛教與彼國的佛教在教法上是不同的。佛教要更好地發揮它的教化功能,必須與它所服務的社會之心理和文化相適應。

  我的問題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你們的菩薩在哪裏?請指一個美國菩薩給我看。"我的朋友指不出來。"請指一個美國比丘、美國比丘尼、美國佛教中心給我看。"所有這些事情到現在還不明白。我認爲我們可以學習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的優良傳統,但是你們必須創造自己的佛教。我相信,通過深入地修行你們將會很快擁有自己的佛教。

  我願意向你們介紹一種可能被西方所接受的佛教形式。在過去的20年裏,我們用這種佛教形式作實驗,看起來它可以與我們的現代社會相適應,它被稱爲"Tiep Hien原則"(Tiep Hien Order),亦即"互即互入原則"(Interbeing Order)。"Tiep Hien原則"是在戰時的越南創立的,它源自臨濟宗學校(the Zen School of Lin Chi),是這個宗派的第42代傳承。它是入世佛教的一種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的佛教,是社會性的佛教,而不是只局限在某個靜修中心內的佛教。"Tiep"和 "Hien"是對應中文原意的越南話。我將解釋一下這兩個字的意思,因爲理解它們有助于理解這個原則的精神。

  "Tiep"的意思是"接觸"。入世佛教這個概念已在"Tiep"這個詞中體現出來。首先是與自己接觸。在現代社會裏,我們大多數人不想與自己接觸,我們只想與其它事物接觸,如宗教、體育、政治、書籍等等,我們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有空閑,我們就想邀請其它事物進入我們的心靈世界,讓自己對電視開放,讓電視來對我們進行殖民統治。所以首先,接觸意味著與自己接觸,其目的是找到我們每個人心中尊嚴、智慧和慈悲的發源地。與自己接觸是禅修的含義,目的是要認識到在你的色、受、想中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Tiep"的第一個意思。"Tiep"也意味著與佛菩薩們接觸。這些覺者身上充滿了真實有力的智慧和慈悲。與自己接觸就意味著與智慧和慈悲的源泉接觸。你知道孩子們都明白佛在他們心中。在加利弗尼亞的歐傑(Ojai)舉行靜修活動的第一天,一個年輕的男孩子就要求成佛。我告訴他,這話有一部分是對的,因爲有時候他是佛,有時候他不是,這取決于他覺醒的程度。

  "Tiep"的第二層意思是"繼續",使某事物堅持更長的時間。它在這裏的意思是,由佛菩薩們所開創的智悲事業應該得到延續。而這只有當我們與真正的自我接觸時才有可能。這就好比掘井,只有我們找到有活水的地下泉眼時,水才會冒出來使井充滿。當我們與我們真正的心相接觸時,智悲之泉就會噴湧而出。這是一切事物的基礎。與我們真正的心相接觸對延續佛菩薩的事業是必需的。

  "Hien"的意思是"現在"。我們必須活在現在,因爲只有現在是真實的,我們只能活在現在。我們不是爲未來在天國中再生而修行,而是爲了現在的安詳、慈悲和快樂。"Hien"的意思還有"使成爲真實,使顯現,使實現"等。慈悲和智慧不僅僅是名言概念,它們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在人身上和社會上得到實現。這是"Hien"這個字的意思。

  要在英文或法文中找到能准確地傳達"Tiep Hien"的含義的詞是很難的。《華嚴經》裏有個術語,叫"Interbeing"(互即互入),可以傳達出"Tiep Hien"這個詞的精神,所以我們曾把"Tiep Hien" 翻譯成"Interbeing"(互即互入)。在經中它是個複合詞,意爲"互相的"和"是"。 "Interbeing"在英文中是個新詞,我希望它能夠被接受。我們已經在討論"多在一中,一包括多":在一張紙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其它的事物,雲、森林、伐木工人……我存在,所以你存在;你存在,所以我存在。這就是"Interbeing"這個詞的含義。我們是互即互入的。

  按照互即互入的原則,有兩個圈子。核心圈子(the Core Community)包括已經發誓要遵守此原則的14條戒律的男女。一個人至少應當先以這種方式修行一年,才會被接受爲互即互入原則的兄弟或姊妹。在接受儀式上,這個人必須組織起一個以他(她)爲中心的圈子,以繼續修行。這個圈子叫擴展圈子(the Extended Community)。該圈子裏的成員以同樣的方式修行,但還沒有發誓守戒,尚未被吸收進入核心圈子。

  被接受進入核心圈子的人沒有任何特殊標志。他們不剃頭,不穿特殊的長袍,唯一的區別在于他們遵守一些規定。規定之一就是每年至少靜修60天,專注地生活60天,不管這60天是連續的還是被分成幾段。比方說,如果他們每個星期天修行,那麼他們一年就有52天時間。擴展圈子裏的人即使不想進入核心圈子,也可以這樣修,甚至花更長的時間。核心圈子裏的人可以選擇單身或過家庭生活。

  圈子裏的成員和朋友們至少每兩周聚會一次,誦這14條戒。他們從叁皈依和爲兒童所作的兩許諾開始。這兩個許諾囊括了成人的全部戒律。第一個許諾是:"爲了愛護人和動植物的生命,我發誓要發展我的慈悲。"第二個許諾是,"爲了能夠愛護人和動植物並與它們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我發誓要發展我的智慧。"所以這兩條許諾就是慈悲和智慧,或曰愛和理解。它們是佛陀教導的精髓。孩子們誦完叁皈依和兩個許諾之後,就可以出去玩了,成人們則要繼續誦他們的14條戒。

  通常,戒律是從身戒開始的,例如"不殺生",但是"Tiep Hien"戒律的次序則是相反的,它是從心戒開始的。在佛教中,心是萬物之本。下面就是互即互入原則的14條戒律:

  1.不要崇拜或執著任何學說、理論或意識形態,包括佛教的。所有思想體系都是指導方法,它們不是絕對真理。

  這條戒律如同獅子的吼聲。它的精神體現了佛教的特色。學佛人常說,佛陀的教導只是幫你渡河的筏子,爲你指點月亮的手指。不要錯把手指當成月亮,筏子當成了岸。如果我們執著于筏子,執著于手指,我們就會錯過一切。我們不能…

《活得安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一行禅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