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团作出的任何决定,要么离开这个僧团。所以,在研究了矛盾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和解之后,一个委员会会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将被宣读三次。僧团的领导将这样宣读决定:"在坐禅、研究、讨论之后,在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后,我们建议,甲比丘应这样这样做,乙比丘应那样那样做。这件事情应该这样改正,那件事情应该那样改正。请问常住大众们接受这一决定吗?"如果大众保持沉默,那就意味着"可以",然后他再重复一遍:"请问尊敬的常住大众们接受了这一决定吗?"三次沉默以后,他宣告:"尊敬的常住大众已经接受了这一决议。请双方执行这一决议。"这是会议的结束。解决同一件事或许有很多次会议。如果两位比丘中的一位反对这一决定,他的话也是没有分量的,因为他已经同意遵守大会所作出的任何决定。
2500多年以来,解决争端的这七种方法已被印度、中国、越南、日本、朝鲜以及很多其它国家的佛教僧团所接受。我以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某种东西,把它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中去。在和平运动中有很多令人气愤、沮丧和误解的事情。和平运动组织能写出非常好的抗议信,可是他们却不能写出一封充满爱心的信。我们要学会给议会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他们想读的信,而不是被弃之一旁的信。你说话的方式和你所使用的语言不应该把人们拒之门外。总统像我们大家一样也是人。
和平运动组织能不能用爱语说话,指出和平的道路呢?我想这取决于参加和平运动组织的人们自身是否安详。因为没有安详,我们就不可能为和平做任何事情。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微笑,我们就不可能帮助别人微笑。如果我们自己不安详,我们就不可能为和平运动作贡献。我希望我们能为和平运动带来一个新的视角。和平运动中充满了愤怒和憎恨。它不可能走上我们所期待的道路。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活得安详、争取和平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禅修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的原因,它可以使我们获取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为和平运动作贡献,是很好的,我们应该把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运用到和平运动中去,从而消除其中的攻击性和憎恨。和平工作首先意味着活得安详。禅修是为我们所有的人而修。我们彼此依赖。我们的孩子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
互即互入
我相信佛教和西方文化的相遇将会带来某种激动人心的、非常重要的东西。西方社会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观,例如看待事物的科学方式、自由探索的精神、民主等等。这些价值观和佛教的相遇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某种新的、令人激动的东西。让我们看看一些例子: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金属活动版块则是朝鲜发明的,但是当西方开始采用印刷术时,它就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是当西方人生产出来之后,它却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茶是我们亚洲发现的,但当它传到西方时,却变成了茶包。如果我们把佛教看问题、做事情的不二准则与西方处理问题的方式结合起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彻底的变化。美国佛教徒扮演的角色就是把佛教引入美国,使它与西方文明相交融,这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不是单一的。佛教的教法有很多。当佛教引入一个国家时,那个国家总是得到一种新形式的佛教。我第一次参观美国的佛教社团时,问一个朋友:"请把你们的佛,你们美国人的佛,指给我看看。"这个问题使我的朋友很惊讶,因为他以为佛是普遍的。实际上,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佛,西藏人有西藏人的佛,而且教法也是有差别的。此国的佛教与彼国的佛教在教法上是不同的。佛教要更好地发挥它的教化功能,必须与它所服务的社会之心理和文化相适应。
我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的菩萨在哪里?请指一个美国菩萨给我看。"我的朋友指不出来。"请指一个美国比丘、美国比丘尼、美国佛教中心给我看。"所有这些事情到现在还不明白。我认为我们可以学习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的优良传统,但是你们必须创造自己的佛教。我相信,通过深入地修行你们将会很快拥有自己的佛教。
我愿意向你们介绍一种可能被西方所接受的佛教形式。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用这种佛教形式作实验,看起来它可以与我们的现代社会相适应,它被称为"Tiep Hien原则"(Tiep Hien Order),亦即"互即互入原则"(Interbeing Order)。"Tiep Hien原则"是在战时的越南创立的,它源自临济宗学校(the Zen School of Lin Chi),是这个宗派的第42代传承。它是入世佛教的一种形式,是日常生活中的佛教,是社会性的佛教,而不是只局限在某个静修中心内的佛教。"Tiep"和 "Hien"是对应中文原意的越南话。我将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因为理解它们有助于理解这个原则的精神。
"Tiep"的意思是"接触"。入世佛教这个概念已在"Tiep"这个词中体现出来。首先是与自己接触。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不想与自己接触,我们只想与其它事物接触,如宗教、体育、政治、书籍等等,我们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闲,我们就想邀请其它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对电视开放,让电视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所以首先,接触意味着与自己接触,其目的是找到我们每个人心中尊严、智慧和慈悲的发源地。与自己接触是禅修的含义,目的是要认识到在你的色、受、想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Tiep"的第一个意思。"Tiep"也意味着与佛菩萨们接触。这些觉者身上充满了真实有力的智慧和慈悲。与自己接触就意味着与智慧和慈悲的源泉接触。你知道孩子们都明白佛在他们心中。在加利弗尼亚的欧杰(Ojai)举行静修活动的第一天,一个年轻的男孩子就要求成佛。我告诉他,这话有一部分是对的,因为有时候他是佛,有时候他不是,这取决于他觉醒的程度。
"Tiep"的第二层意思是"继续",使某事物坚持更长的时间。它在这里的意思是,由佛菩萨们所开创的智悲事业应该得到延续。而这只有当我们与真正的自我接触时才有可能。这就好比掘井,只有我们找到有活水的地下泉眼时,水才会冒出来使井充满。当我们与我们真正的心相接触时,智悲之泉就会喷涌而出。这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与我们真正的心相接触对延续佛菩萨的事业是必需的。
"Hien"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必须活在现在,因为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我们只能活在现在。我们不是为未来在天国中再生而修行,而是为了现在的安详、慈悲和快乐。"Hien"的意思还有"使成为真实,使显现,使实现"等。慈悲和智慧不仅仅是名言概念,它们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人身上和社会上得到实现。这是"Hien"这个字的意思。
要在英文或法文中找到能准确地传达"Tiep Hien"的含义的词是很难的。《华严经》里有个术语,叫"Interbeing"(互即互入),可以传达出"Tiep Hien"这个词的精神,所以我们曾把"Tiep Hien" 翻译成"Interbeing"(互即互入)。在经中它是个复合词,意为"互相的"和"是"。 "Interbeing"在英文中是个新词,我希望它能够被接受。我们已经在讨论"多在一中,一包括多":在一张纸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其它的事物,云、森林、伐木工人……我存在,所以你存在;你存在,所以我存在。这就是"Interbeing"这个词的含义。我们是互即互入的。
按照互即互入的原则,有两个圈子。核心圈子(the Core Community)包括已经发誓要遵守此原则的14条戒律的男女。一个人至少应当先以这种方式修行一年,才会被接受为互即互入原则的兄弟或姊妹。在接受仪式上,这个人必须组织起一个以他(她)为中心的圈子,以继续修行。这个圈子叫扩展圈子(the Extended Community)。该圈子里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修行,但还没有发誓守戒,尚未被吸收进入核心圈子。
被接受进入核心圈子的人没有任何特殊标志。他们不剃头,不穿特殊的长袍,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遵守一些规定。规定之一就是每年至少静修60天,专注地生活60天,不管这60天是连续的还是被分成几段。比方说,如果他们每个星期天修行,那么他们一年就有52天时间。扩展圈子里的人即使不想进入核心圈子,也可以这样修,甚至花更长的时间。核心圈子里的人可以选择单身或过家庭生活。
圈子里的成员和朋友们至少每两周聚会一次,诵这14条戒。他们从三皈依和为儿童所作的两许诺开始。这两个许诺囊括了成人的全部戒律。第一个许诺是:"为了爱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我发誓要发展我的慈悲。"第二个许诺是,"为了能够爱护人和动植物并与它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发誓要发展我的智慧。"所以这两条许诺就是慈悲和智慧,或曰爱和理解。它们是佛陀教导的精髓。孩子们诵完三皈依和两个许诺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了,成人们则要继续诵他们的14条戒。
通常,戒律是从身戒开始的,例如"不杀生",但是"Tiep Hien"戒律的次序则是相反的,它是从心戒开始的。在佛教中,心是万物之本。下面就是互即互入原则的14条戒律:
1.不要崇拜或执着任何学说、理论或意识形态,包括佛教的。所有思想体系都是指导方法,它们不是绝对真理。
这条戒律如同狮子的吼声。它的精神体现了佛教的特色。学佛人常说,佛陀的教导只是帮你渡河的筏子,为你指点月亮的手指。不要错把手指当成月亮,筏子当成了岸。如果我们执着于筏子,执着于手指,我们就会错过一切。我们不能…
《活得安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