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唯識無境

  淺談唯識無境

  定贊

  

  唯識無境之說,意顯宇宙間萬事萬物皆離不開有情自識而存在,雖世間上的事物看似有實在的東西存在,但這一切事物皆不真實,只是如夢如幻而已,唯識稱之爲影像,而這所有影像無不是有情心識所變現的。釋尊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對彌勒菩薩說。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由此聖言,即可了知唯識無境的道理。

  唯識一名的含義在《唯識叁十頌诠句》中對此解釋道: “雲何唯識,唯有二義。一者決定義;表有內心,說唯有識。二者簡別義;遮無外境,識唯有識。世間現見諸色等法。體雖非無,然是識相,識若起時,相方顯現,識若無者,相亦非有。由此故說諸色聲等皆不離識,故名爲唯識。”此爲古說。

  現代唐仲容居士對唯識也有較精辟的說法: “謂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無定性。但隨有情認識正確與否爲轉移,故名唯識。”

  然以上諸義雖可說明唯識無境的道理,但爲什麼世間上所見到的一切事物卻客觀存在,怎可說唯識所變呢?如果說自識所現的話,那爲何人們所見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高樓大廈、男女老少等這一切事物分明實有,人人皆可見知,怎麼可言唯識無境呢?以唯識思想來說,此種種問難非理,以下列舉幾點來印證唯識無境的事實。

  唯識無境之說其理有四:

  一、隨情各異:同是一物,由于有情業力差別,所見就不同,如一江河,人見清水,魚見遊園舍宅,天見寶莊嚴地,鬼見膿血充滿。又如人見木材,白蟻見爲房屋;人見臭溝,鴨見食堂,蚊子見安樂窩;人見死蟲,螞蟻見爲美食等。同看一輪明月,有人歡喜贊歎,有人落淚傷心;同遊一處風景,有人心曠神怡,喜氣洋洋。有人滿目蕭然,感極悲泣等一系列事例,這不就有力說明了外境不實,唯識所現嗎?如果說外境是實在的話,那爲什麼有情各見有異,而不是同見一致呢?

  二、如夢空寂:《金剛經》對夢作了最精到的分析,認爲有情所執外境事物的存在,就如夢境一樣,並非離識外才有實在的物體。經中雲: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是具有生滅、造作的一切現象。如夢,夢境虛假不實,這是人人皆知的,但當人在夢中時卻執一切皆爲真實,一定要待醒覺過來才知虛妄不實。世間萬法,皆是如夢如幻。但世間有情由于無明妄想故,執假爲真,智者從無明顛倒夢中覺醒,故知諸法不實,皆是唯識所變。其實人們白天所見的事物,亦是由有情自識所現,如同夢境,唯識所說白天只是如夢,但並非真正是夢,而是像夢似夢而已。《華嚴經》雲。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同經又說: “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這不正好說明了世出世間的形成,並道出了迷悟之間的差別。由此可知,並非離識外,才有實境。只不過當人在夢境時,不知所見的一切皆是做夢人自識所變。是假非實罷了,于是生顛倒見,執爲真實。

  叁、倒見實境:由于一切衆生不知諸法皆是心識所現,更不知心識亦是緣起性空,皆是如幻如泡,于是生顛倒見,內執有我,外執有法。 “緣起性空”是說世間上的萬事萬物,無不是由衆緣和合而生,其實質是空。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有爲現象的存在,都是由衆多條件和合,由條件而決定它的存在性。

  如現代物質發達的社會,人們總認爲識外的事物都是實有,而不知這所有事物皆是衆緣和合而有,但由于有情妄想執著,顛倒認識,故不能明白此中道理。這一切皆是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所起的認識作用。有情的法執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對名言概念産生執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對自己的名字執著得特別厲害。我們把名言概念都看成實在的,當你聽到別人恭維贊歎你幾句,說你長得很漂亮,很有才華,你就非常欣喜;倘若聽見人家誹謗你,罵你是驢子、王八,你就會氣得暴跳如雷。其實,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符號,對某個事物安立的名詞而已,它是人類約定俗成的,它與事實並不是一個東西,就像我們說刀不會割嘴一樣。然而有情愚癡顛倒,錯誤地把語言概念執爲真實。

  有情的我執也很普遍,比如執身體爲我。色身乃是四大假合,哪裏找得到一個實在的我可得,但有情卻把它(色身)執以爲我。因此,有人爲自己色身強壯而歡喜;有人爲自己的色身長得不好看而感到自卑;有人爲色身衰弱而憂愁;有人爲色身魁梧而自豪,世人整天都在爲他(色身)做奴隸。難怪老子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吾若無身,複有何患。”佛陀也說: “身爲苦本。”之所以這麼認爲,都是因執身爲我的緣故,由于衆生強烈的執身爲我,才造成了人生的種種顛倒妄想和無量苦痛。衆生的執著千差萬別,舉要言之不外乎我法二執,由此二執故不能正確認識世界,所以有情生顛倒見,起惑造業,感果受報,流轉六道輪回,不得解脫。如果執外境是實有,不從唯識所變的話,那麼衆生所見的一切皆屬真實,不應顛倒,既不顛倒,則一切衆生不應流轉生死,而應超脫生死,成爲覺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由此應知,凡是執著識外有實境的衆生,皆是顛倒邪見之凡夫,與唯識無境之理恰好相乖違的顛倒認識。

  四、隨心生滅:謂已得不可思議自在解脫的諸佛菩薩,皆能隨自勝神力,變化無窮;自在隨心。如維摩诘居士能將自己的丈室變成虛空一樣廣闊無邊,可容納無量諸菩薩聲聞衆,而不覺得狹小;又如觀音菩薩隨類化身度衆,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者,觀音菩薩即現什麼身而爲說法度化。不但無量諸佛菩薩皆具如是不可思議的殊勝神力,就連那些已證得了五神通的外道仙人也能隨心轉變外境。《唯識二十頌》第十九頌:“彈宅迦等空,雲何由仙忿;意罰爲大罪。此複雲何成?”此中的彈宅迦、羯陵迦,未登迦叁位仙人在山中修行,後來因種種因緣招受國王及國中人民的汙辱,一怒之下,將叁個繁榮富強的國家毀化爲山林。這不都是活生生的事實,皆可成立唯識無境的道理嗎?如果說離識外是實有的話,那他們又怎能轉變外境,隨心變化呢?是故應知,境由識變,離識之外,無有一個絕對客觀實境可得,以此推論,唯識無境之理,絕對成立。

  如上四點雖可說明唯識無境的道理,但還有一個問題不能解決,唯識說的識外無境,而離開自有情外還有其它有情存在那不就是識外之境了嗎?然複應知,大乘唯識聖教所說的唯識無境,是說一切有情的識外無境,並非指某個有情的識外無境。如果說某個有情的識外無境,那就成了唯我,而不是唯識了。是故《成唯識論》雲: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