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密教略說▪P3

  ..續本文上一頁得灌頂者,說授相付;而其《廣本》亦不傳之;其百千頌本,複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也。其《大經本》、阿阇梨雲: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鐵塔之中:佛滅度後數百年間,無人能開此塔,以鐵扉鐵鎖而封閉之。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時有大德,先誦持今大毗盧遮那真言;得毗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及現多身;于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那念誦法要》一卷是。時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于七日中。(辶+堯)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塔內諸神,一時踴怒,不令得入;惟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華寶蓋,滿中懸列;又聞贊聲,贊此經王。時大德至心忏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于多日,贊此經王廣本一遍,謂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內《廣本》絕世所無;塔內燈光明等,至今不滅;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

  所謂大德者,乃龍猛,即龍樹菩薩;此爲密教有《名南天鐵塔談之典據》(弘法大師之《金剛頂經》開題,有曰:“此經及《大日經》看,龍猛菩薩,自南天鐵塔中所誦出也”;又謂《大日經》出于鐵塔,但此《金剛頂經》義決之文,無關于《大日經》,故弘法大師之說,殊無確據。真言宗之學者,則以此種種理解,無從探索)。又《金剛頂經》義決述金剛智來華時,攜百千頌本(通謂十萬偈本)。及略本而來;遇暴風于海上,船中物皆擲于海中,百千頌本亦失去;所持來者,僅有《略本》及《義決》而已。《大日經》有《大本》。一行之釋屢述之。自《金剛頂經》之南天鐵塔談,有《廣本》、《大本》、《略本》之說;略與《華嚴經》之龍宮談(此《龍宮談》所載龍樹菩薩之傳說,南天鐵塔談同)。有廣、大、上、中、下、略六本之說相似;或系不空摭華嚴所傳之說;或系密教與華嚴有密切關系而然。蓋不空解密教,往往取資于華嚴,觀指歸所引華嚴之文,可以明矣。

  《曼荼羅》爲善無畏所傳、或金剛智所傳;其《曼荼羅》中心,皆爲大日如來;大日究屬何佛?《大門經義釋》于經中“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薄伽梵,梵語也)。之語解之曰:“薄伽梵,即此毗盧遮那本地法身;次雲如來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爲佛加持住處,如來心王如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衆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密之法;隨其性分種種不同,即此所住名加持處也”。據此可知法身大日、與加持身釋迦之關系。故以此大日爲中心之曼荼羅,畢竟不出我一心,依叁密相應之行,得見我心內之佛;此爲密教之要旨。《義釋》又曰:“以平等身口意秘密加持爲所入門,謂以身等之密印,語等之真言,心等之妙觀爲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毗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往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名爲平等句;一切衆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人者;無所入處,故名平等法門”。我國密宗之理論的解釋,由此文可窺知其一端,此等佛教之根本思想,與婆羅門教儀式作法相結合而成;爲一種具祈禱形式之佛教,即所謂秘密教者也。

  唐代密教之來,功歸于善無畏、金剛智二人,其盛也,則借不空叁藏之力。不空北天竺人;南遊阇婆國,遇金剛智,爲其弟子,同履中土;年僅十六也。至二十八歲,金剛智入滅;遺命不空與弟子含光、慧蛩等;于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發中國,自錫蘭入印度;留五年;攜《大日經》、《金剛頂經》之大本,及其他諸部密教經典五百余部;具得指授口傳;再還中土;時天寶五年(972年)也。不空所譯經論,凡一百十部、一百四十叁卷(貞無釋《教錄》)。實玄奘以後一大翻譯家也(但所傳廣本之《大日》、《金剛頂》,尚未全譯;此外有《表製集》六卷,乃集不空表文,及天子批答而成者)。代宗極重不空,因歸依焉。永泰元年(765年),賜特進試鴻胪卿,授大廣智叁藏之號;示疾之際,帝親臨其室;加開府儀同叁司,封肅國公,賜食邑叁千戶;固辭不許;入寂後,帝廢朝叁日;其待遇不空,可謂優矣。

  以事實言之:我困密教,殆無組織的理論之說明,而以實際的說明爲主:蓋《大日經》、《金剛頂經》,雖名爲經,實異于常經,而以關于儀軌的實際的作法爲多也。然就其間之學風說明之:則我國密教,自有二派區別:一爲善無畏所傳,一行阿阇梨繼之;一行之《大日經疏》(二十卷),殆爲密教最初之理論的解釋書,在我國亦可稱爲惟一之善本。相傳此書多記錄善無畏之說,但其說明,近于天臺之解釋法,天臺之意,未嘗或離,殆始終應用之。一行本屆天臺學者,故其趨向如是;謂《大日經》爲實相的法門者,實自此始。一行又自金剛智受密教,其立足處則爲天臺。若不空則與之異;以大日爲中心,而謂諸尊由之出生成爲無量佛;其說乃是緣起的說相;其立足處在于華嚴之理論。蓋不空亦非僅學金剛界;似與善無畏所傳,稍異其趣。

  日本密教,弘法大師之東密,爲不空派密教;睿山之臺密,爲善無畏派密教。

  一行不空殁後,師資相承,彼此混雜,難以判別;然此二派潮流現尚存在之故,可以想像得之。一行不空後,我國密教遂衰,著述流傳者既少,僧傳所載之人亦不多;但自傳入日本後,乃極隆盛,至今不替;今就彼國東臺兩密學者之傳承,示其概要如下:

  傳二人

  金剛智:㈠:一行(先學于善無畏,開元八年(720年),金剛智來開道場,親受其灌頂,此爲我國有灌頂之始)。

  傳十二人

  ㈡:不空(二次赴印度時,謂自龍智重受兩部;自一方言之,與金剛智爲同門)。

  傳一人

  含光(金剛界)—元曉(海雲之<血脈記》,謂其法不傳于後)。

  慧超(金剛界)

  元皎(金剛界)

  傳二人

  覺超(金剛界):①契如②慧德

  傳一人傳叁人傳一人

  慧朗(金剛界)—天竺—德美—雅宵

  傳四人

  慧謹—義漢、志清、善貞、製本

  趙政(居士、政一作梅)昙貞(金剛界。海雲謂此人不傳法于弟子)。

  惠果(兩部)

  良贲(以下五人,即出諸《宗章疏錄》者)。

  潛真

  慧琳(《一切經音義》百卷,世所稱《慧琳音義》之著者)。

  法崇

  超悟

  《表製集》(不空遺書)曰:“吾當代灌頂,叁十余年,入壇授法弟子頗多;五部琢磨,成立八個;淪亡相次,惟有六人;其誰得之

  則有金閣含光,新羅慧超,青龍惠果,崇福慧朗,保壽元皎,覺超”;《海雲血脈》曰:“叁藏和尚以此法付屬含光阿阇梨等弟子五人:一含光、二慧朗、叁昙貞、四覺超、五惠果。”

  名下括弧內之金剛界,即傳金剛界之謂;昙貞以外之人,皆由弘法大師所傳血脈而增加者;此圖可謂專爲金剛智所傳金剛界系統而設;獨惠果自《不空傳》兩部,甚爲可異。《表製集》以爲五部琢磨之弟子;五部雲者,即在金剛界《曼荼羅》中,分爲佛部(大日)、金剛部(阿閦)、寶部(寶生)、蓮花部(阿彌陀)、羯摩部(不空)之謂;而以金剛界爲限;足見金剛智、不空,縱傳胎藏界,但此系統,不傳于金剛界外之人。《海雲血脈》謂善無畏、金剛智交換所傳;東密等尚斥之;其所主張以金剛智已于印度自龍智受兩部;不空受之,更于印度自龍智重受兩部;是此血脈,應專屬于金剛智所傳金剛界之系統;惠果之傳兩部,別以善無畏所傳受自玄超,決非由不空受胎藏界;是則密教似與金胎兩部相並,方可謂之傳兩部也;兩部名稱之緣起,大概在惠果以後,當可置信。

  傳七人

  善無畏—智嚴

  傳一人傳一人

  —義林一順曉一最澄(傳教大師,此臺密起于日本之始)

  —寶畏

  —明畏

  —不可思議

  傳一人

  —玄超—惠果(此惠果承善無畏所傳者,當與不空所傳逈別)

  —一行

  惠果以後,金胎雖屬並傳,但據所傳,二派已各異其趣。

  傳十九人

  惠果—辨弘(弘法血脈爲胎藏界,然據海雲、造玄血脈,則作兩部

  大遇(兩部)

  —慧日(同上)

  —惟上(弘法,血脈爲金剛界、海雲、造玄血脈,則作兩部。一作惟尚。)

  △義圓(金剛部)

  —義明(兩部)

  —空海(兩部。此即弘法大師,日本東密之祖。)

  —蛩弘(胎藏界)

  —悟真(同上)

  —義滿(兩部)

  —義澄(胎藏界)

  —義照(兩部)

  —義愍(同上)—義政(金剛界)

  —義一(同上)

  —慧應(同上)—文(王+密)一常曉

  傳十四人

  義操(兩部)

  —海雲(血脈作兩部)

  —深達(兩部)

  △法潤(金剛界)

  傳四人

  —義真(兩部)①金雅②△圓仁(慈覺)③慧運(日本東密)④圓行(口本東密)

  —義舟(金剛界)

  △義圓(金剛界)

  —從賀(金剛界)

  —文苑(兩部)

  —均亮(胎藏界)

  —常堅(金剛界)

  —智深(金剛界)

  —文秘(金剛界)

  △法全(金剛界)

  傳叁人

  △法潤(胎藏界)—△法全、惟謹、道升

  傳叁人

  —慧則(金剛界)—緣會

  傳二人

  —元政:造玄(造血脈者)△圓仁(日本臺密第二傳慈覺大師)—文悟

  —吳殷(金剛界)居士

  —茂炫(金剛界)居士

  —慧怤(金剛界)

  —自悠(海雲爲金剛界,造玄則爲兩部)

  —文逸(胎藏界)

  —弘悅(兩部)

  —宗睿(日本清和天皇之師,海雲以爲僅屬胎藏,造玄則以爲兩部)

  —真如(兩部,日本嵯峨廢太子,俗名高嶽親王)

  —圓珍(兩部,日本臺密寺門派智證大師)

  —圓載(日本,兩部)

  —圓仁(兩部,慈覺大師)

  —操玄(胎藏界,一作造玄)

  —弘印(兩部)

  —智滿(兩部)

  —文懿(兩部)

  (名上加△記號者,爲此系統中出有二度以上之人;亦有上表所漏之人,因非重要,故從略。)

  日本圓仁、圓珍、宗睿等東臺諸家之人中國也,皆在唐末,俱爲盛傳密教而來;我國密宗之盛,可推而知;惜未幾遭武宗全昌之厄,繼以五代之戰亂,學者著述,蕩然無存;縱使後來從事網羅,第廢缺已多,末由考其狀況。

  日本密教中,臺密東密,其說大異;臺密以胎藏界曼荼羅爲果曼荼羅,以金剛界曼荼羅爲因曼荼羅;東密反之;以胎藏界曼荼羅爲因曼荼羅;以金剛界曼荼爲果曼荼羅。又東密謂金胎兩部大法;臺密則謂此兩部外,圓仁尚傳來蘇悉地法,稱爲叁部大法;此蘇悉地法,非弘法所傳;在叁部中,最爲重要者也。因《海雲血脈》載“玄超阿阇梨,複將大毗盧遮那大教王、及蘇悉地教,傳付青龍寺東塔院惠果阿阇梨”等語;叁部大法,即據以爲證;此補議論今尚存于東臺兩密之間。

  

《密教略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