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門下有兩大弟子,名禅秀和慧能;神秀才學很高,大衆佩服;慧能並不識字,在碓房裏工作,身操賤役。有一天五祖令弟子各依自己見解做一偈文,看看他們的功夫怎樣?神秀就做一偈道:『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拿此偈貼在大衆共見的地方,衆人個個歎服。剛剛慧能從碓房走出,問衆人議論的什麼?衆拿此偈文讀給他聽。慧能說這偈不好,衆都笑他,他就口頭改成一偈說道:『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照他的見解,真合達磨直指人心的本旨,所以弘忍就傳法給他,稱爲第六祖(見六祖壇經)。神秀的用功方法,慢慢地拿心中妄念拂拭幹淨,是漸進的;慧能的用功方法,豁然悟到妄念本來沒有,用不著去拂拭,是頓悟的。後來神秀的漸法,行于北方,稱北漸;慧能的頓法,行于南方,稱南頓;禅宗就分南北兩派;南禅後來又分五派(五派的名詞,見第七章第叁節)。
【坐禅與參禅】禅宗的禅觀,無論小乘禅、大乘禅,起初都拿坐禅爲主;坐禅是盤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惡,脫卻迷悟生死的妄念,達到安住不動的境界。到宋朝臨濟宗盛行,改用參禅的方法,叫做參話頭;就是抱定一句沒有意味的話頭,如『念佛是誰?』或『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來面目?』不論行、住、坐、臥,總是咬定這句話頭,絲毫不放松,極力參究,自有豁然貫通、心境開明的一天,就是悟道。這種禅觀法門,簡單直捷,所以到如今,我國臨濟宗的大叢林,還是沿用這法。
禅觀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樣?這難以筆墨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純熱時,知情意的作用均不複起,一切妄念頓然消失,鼻端呼吸氣息,也幾幾乎斷絕;這時唯有一片光明,內面看不見身心,外面看不見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這樣。
第叁節 念佛
念佛是淨土宗的法門,但是現在天臺、華嚴各宗,都注重念佛;就是禅宗,也要禅淨雙修;這可考見禅淨兩宗,最適合于我國社會,比較他宗獨盛的緣故;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節來說明。
【定心念佛與別時念佛】淨土宗在東晉慧遠初創立時,也兼用禅觀,並非專念阿彌陀佛的名字。有所謂定心念佛、別時念佛法門:定心,是心中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就是禅觀;別時,是指一定的時間,白天叁時、夜間叁時,于這一定時間,心想佛在面前,口唱佛名,由此想到將來往生西方佛國;這是慧遠傳下的念佛法門。到唐善導大師,專爲接近下級人民,所以單用持名(口唱南無阿彌陀佛)的方法;越簡單,越容易普及,一直傳到如今,全國學佛的,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用這法。
【觀想的方法】我們要說明這方法,應該拿觀想和持名兩種分別來說:觀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經中,有十六種觀法,說觀想最爲詳細。今節錄于下:
第一,日想。正坐西向,谛觀落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爲日想觀。第二,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內外映徹,是爲水想觀。第叁,水想成時,觀之明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名爲麤見極樂國土,是爲地想觀。第四,次觀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坐諸妙華,湧生諸果;見此樹已,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爲樹想觀。第五,八功德水想。(一澄淨,二清冷,叁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饑渴,八飲後能長養諸根。)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水中,有無數蓮華,是爲八功德水想觀。第六,國土之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不鼓自鳴;此想成已,名爲麤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爲總想觀。第七,于寶地上,作蓮華想,一一葉上,皆放光明,其光如蓋,徧覆地上,此蓮華臺,衆寶真珠,以爲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是爲華座想觀。第八,次當想佛。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身作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複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名爲麤想見極樂世界,是爲像想觀。第九,當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眉間白毫(白毫光),右旋宛轉;佛眼青白分明;彼佛圓光,徧照十方世界,是爲佛真身想觀。第十,次應觀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以手接引衆生,是爲觀世音菩薩想觀。第十一,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紫金色,亦如觀世音,有緣衆生,皆悉得見,是爲大勢至菩薩想觀。第十二,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結跏趺坐(即盤膝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爲普想觀。第十叁,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想觀。第十四,上品生觀。第十五,中品生觀。第十六,下品生觀。
【十六種觀分四個段落】這種觀心方法,就可爲淨土宗的禅觀。十六觀中間,可分四個段落:從第一觀到第六觀,是第一段,此觀想極樂國土。這國土在西方,所以先從落日觀起;國土在池水上,故從落日而觀到海水,由水而冰,漸漸變成瑠璃地,是極樂國土,已現在前面;然後觀樹,觀水,觀佛所居的樓閣,這極樂世界,就完全現前了。從第七觀到第十一觀,是第二段,是觀極樂世界中的佛菩薩,佛菩薩都坐在蓮華座上,所以從下面觀起,先見華座;再想我們習見的佛菩薩塑像,坐在華座上面;觀想明了,然後移到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真身觀。第十二觀到第十叁觀,是第叁段,就是想自己往生極樂國土,趺坐在蓮華中間,起初蓮華完全閉合,如在母胎,到蓮華一開,有佛光來照,眼目開明,看見佛菩薩,這就是往生成功,華開見佛;然後重複觀想佛菩薩,在池水上,或在十方,變化自在,普化一切衆生。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是第四段:因爲修淨土的人,根器有利有鈍,功夫有深有淺,所以往生西方,也分上中下叁品;每品中間,又分上生中生下生叁品,共有九品。這最後觀想,是令修行人知道往生的品有高下,可以格外努力的意思。
【持名的方法】次說持名。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方法雖簡單,然而也有好幾種。
就念佛的方法而說,有覺性念、觀相念、持名念叁種:覺性念,就是念佛時,回光返照(即閉目觀心)自己的本性,本來同佛沒有兩樣,念到一心不亂,念念相應,這心就是佛了。華嚴經兜率偈贊品『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這四句文,是說心中拿佛做對象,一心專念不歇,久久就能看見真佛;一衆生念佛,得見一佛;多衆生念佛,得見多佛;見佛的數目,和衆生心的數目相等,這叫做覺性念。觀相念,就是依觀無量壽佛經的觀法,觀想佛身淨妙,佛土莊嚴,心中觀想,口中念佛;或是初學的人,直用塑像,或畫像,對之作觀,專精念佛,這都叫做觀相念。持名念,就是不作觀想,專持佛名,也有高聲持、金剛持、默持的分別:發出高聲,朗朗持誦,最易提起精神;默持剛剛相反,單是心中默誦,完全不動口舌;金剛持介乎高聲和默誦的中間,單動口而不發出聲音。這可就各人的性質所近,或時間和地方的關系,合宜于那一種,就選用那一種。這叫做持名念。就念佛的聲音而說,有和緩念、追頂念兩種:和緩念,聲音是長而且緩的;先要拿心中一切妄念,統統放下,然後提起一個念佛的正念,鼻端一呼一吸的時間,念一個「南」字,再一呼吸,念一個「無」字,如此逐字念去,聲音極和極緩;倘若旋繞佛像,一面行走,一面念佛,可以一步念一個字;雖然和緩,而一字一字,綿密不斷,這叫做和緩念。追頂念,是念南無阿隨陀佛一句剛完,第二句立刻追頂上去,中間不許有間斷,妄念就無從發生;或預定一天,自早至晚,念個不歇,功夫純熟,可延長到兩天,更加增至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念到妄念脫落,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法不立,方算得手。這法非精神強健、勇猛刻苦的人不能用,用時也要留心,不可十分高聲以傷氣,不可努力默誦以傷血。這叫做追頂念。 就禅淨雙修而說,有禅定念、參究念兩種:禅定念,是坐禅而兼念佛,當澄心靜慮,寂然不動時候,靜極而覺,就拿這覺心,默念佛號。坐禅叁昧經有雲:『菩薩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自得叁昧。』(叁昧就是定。)就是說禅定念佛。這是最上最穩的方法。參究念,是參禅而兼念佛,于參究念佛是誰,並參究這念佛的心,怎樣生,怎樣滅,怎樣去,怎樣來,參到盡頭,妄念逼榨幹淨,豁然開悟,同前文所說悟道境界,是一樣的。
大凡有知識的人,對于念佛法門總要懷疑,以爲近乎宗教的神話;著者在叁十余年前開始研究佛學的時候,也是這樣;後來明白了淨土宗的道理,方才覺到從前的懷疑,全然錯誤,如今拿這道理簡簡單單說一說。原來我們這個身體,是無明妄心所造成,是虛幻的;這身體所憑依的環境,大地山河也是妄心所造成的幻境,何以見得呢?如果不是幻境,是真境界,應該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方算得是真;現在我們的身,從嬰孩到少年,到壯年,到老年,到死,是沒有一刻不變化的;心中前念去,後念來,也沒有一秒時不變化的;大地山河驟看好像是永久,實則也在那裏刻刻變遷,不過人們不能覺察,必要到火山噴火、地殼震裂、陵谷變遷以後,方才知道罷了。這等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的幻境,既然都是妄心所造成,可見妄心是有生有滅的;而妄心所依而起的本體,那是真心,真心卻是不生不滅、常住不動的實境。學佛是什麼作用?就是返妄歸真。既然一切幻境都是妄心所造,那麼學佛下手方法,應該先來移動這個妄心,叫它慢慢地轉到真心;所以各宗的方法雖然不同,而掃除妄念,歸于正念,是共同一貫的。念佛方法,就是收攝衆念,歸于一念,念到一心不亂,真心發露,我們現在所住的惡濁世界,就立刻會變成極樂世界;一切唯心所造,絕對不是虛言。至于前文所說十六種觀想,就是慢慢移轉妄心妄境,歸到真心真境的法門,目的和念佛是同一的。古來念佛功深,臨終得往生西方的人,曆史上不少實例;就是現在知友親戚中間,念佛得到往生西方的人,耳聞目見,也不在少數,可見這法門的巧妙,能夠普及全國,實非無故。
第四節 持咒
【咒字的意義】咒是密宗所用的修行方法,梵語叫陀羅尼,譯爲總持,有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意思包含在裏面。佛法沒有到中國以前,本有一種禁咒法,能發神驗、除災患;傳布密教的番僧,有時持誦陀羅尼,也能發神驗除災患,和禁咒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翻譯爲咒。大智度論卷五雲:『陀羅尼者,秦言(這論是姚秦時鳴摩羅什所譯,故稱華言爲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這是說持咒的力量,可以進善止惡;止惡作善的功夫,是修行下手最重要的。佛地論卷五雲:『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這是說持咒最後可以成佛的功用:念是念頭,慧是智慧,持咒必定一念注定咒語,持誦既久,能發生智慧,所以增上念慧是增加正念和正慧;念慧既然增加,就能擔任保持無量佛法,令心中永久,就不致忘記遺失,最後就可以成佛了。
密宗的持咒,對于身、口、意叁方面,都有一定的規矩:每一咒,都有用手指結印的方式,名曰手印,是爲身密;口中誦咒文,句句分明,毫無錯誤,是爲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薩的對象,心中觀彼菩薩的種子字,(以佛菩薩名字的第一個字母,代表佛菩薩的本體,叫種子字,如大日如來的種子,爲阿字之類。)是爲意密。因爲修行的人身、口、意叁方面,同入于秘密的境界,妄念自然可以不起,功夫久久純熟,就可以即身成佛的;這是密教修行和顯教不同的地方。然而顯教的經典中,附有咒語的也很多,如普通所念的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它的功用,和密宗沒有兩樣;不過顯教修行,是拿持咒做助力的,密宗是拿持咒做主體的;並且密宗的咒有手印,有觀相,必定要阿者梨(軌範師)親口傳授,方有效力;顯教持咒,不必一定用手印觀相,可以隨便傳授,這是顯密兩教持咒方法不同的地方。
問題
一 戒、定、慧叁學的內容?
二 性戒、遮戒怎樣分別?
叁 定學如何預備?如何實行?
四 小乘禅和大乘禅怎樣分別?
五 禅宗南、北兩派何時所分?
六 坐禅、參禅的分別?
七 定心念佛、別時念佛的分別?
八持名的方法如何?
九觀想法有幾種?
十十六觀分幾個段落?
十一咒字是何意義?
十二顯密兩教持咒如何不同?
《佛學綱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