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佛家的修行方法
第一节戒定慧三学
前文第四章里,曾说过释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们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结成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业和烦恼聚集成功的;我们如果听其自然,顺着生生死死去轮转,也就罢了,倘若要超出这苦海,解脱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讲修行方法,这方法就是四谛中的道谛,叫八正道(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要实行这八正道,有一定的下手次序,就是戒、定、慧三种学问。
【戒学】什么叫戒学呢?人们的动作,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戒就是防止恶业而定的规条。释迦在世时,因为防止弟子们有作恶的行为,立下种种戒条。释迦灭度后,优波离诵出戒律(见第五章第一节),成为定制,就有律藏。以后分派愈多,条文细密,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成了专门的学问。但是戒条尽管繁多,都从根本的五戒推演而出;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创立五戒的本意,就得到戒学的要领了。五戒名目:第一,是不杀戒。人类和畜生,同是生命的动物,如今为贪自己的口腹,杀害他物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论情论理,都说不过去;然而人们竞因向来习惯,视为固然,岂不可怪。昔颠云禅师有云:『数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何等痛切。动物被人类宰杀,不过力量不敌,无可如何,怀恨报复的念头,何尝没有。这是佛家第一要戒杀的意思。第二,是不盗戒。物各有主,不是我的,何可妄想窃取;这理人人都易明白。但是立戒的本旨,是对于他人之物,丝毫不生一点妄取的念头;譬如公家的物件,无论一张纸、一枝笔,不是公事,也绝不滥用,这就不容易了;这样方算是不盗。第三,是不邪淫戒。我们投胎做人,就是因为父母的淫欲而来,所以淫欲是生死的源头。如今要超脱生死,当然要在根本上解决,所以要戒淫。出家人简直断绝淫欲,立戒格外的严,就叫不淫戒。若是在家人,都有妻室,不容易立刻断除,故立下不邪淫戒;就是除自己妻室外,不可对他人妻女,有邪淫的行为,叫做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语戒。离开事实,妄造虚言,这种颠倒是非,诳惑众听,是最不好的行为,也是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要立这戒。第五,是不饮酒戒。饮洒足以乱性,令人昏乱,就是照现在卫生家说话,饮酒也是有害无益的;再推广的说,释迦在世时,还没有吸烟的风俗,所以不曾立不吸烟戒;照现在的习俗,应该立不饮酒不吸烟戒才是。
前文曾经说过人们的根本烦恼,是贪、瞋、痴(见第四章第一节),一切烦恼,都从这而出,所以叫三毒。三毒先以意思做动机,然后发现于身的方面,而为杀、盗、淫的恶业;发现于口的方面,而为妄语的恶业;发现于身口两方面,而为钦酒的恶业。可知五戒,就是对症发药,治这三毒的毛病。不杀是戒瞋的,因为凡是杀念,总是由瞋而起的。不盗所以戒贪,凡盗念总是由贪而起的。不淫所以戒痴,男女的欲,总是由痴而起的。不妄语是兼戒贪痴,大概妄语无非是想隐藏自己罪恶,或想诈取名利;隐藏是由痴而起的,诈取是由贪而起的。这贪、瞋、痴三毒,是人们有生以来,本性固有,对此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戒,是治本性的病,所以这四种叫性戒;至于饮洒虽和贪、瞋、痴也有关系,但是因后天的欲望而起,不是本性所固有的,所以钦洒一戒,叫做遮(禁也)戒。
人们果能实行这种戒学,自然烦恼慢慢减轻,去恶进善,自有把握,所以学佛第一要从戒人手。
【定学】什么叫做定学呢?定是治心的最要功夫。人们的身心苦果,既然是业和烦恼所聚集的因造成功的,可知要解脱这苦果,先要断这苦因。业和烦恼,无非从心发生;试返观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情况?那是前念去,后念来,念念相续不已的无数妄念就是了;于此可下断言,人们生死的根本(因),就是这个妄念。既已明白这理,所以治心功夫,是最要紧没有的了。戒学既除掉身口方面的恶业,定学就专从心的方面下手。下手方法,大概可就预备及实行二段,略说一说:
(1)预备:以环境为先,当择寂静的地方,免得纷乱心意;所以出家人住的寺院,多在名山;我们在家人,不能入山,但在家中择一间净室,也就可以得到相当的环境。然后先用调身调心的功夫:身的方面,饮食宜有节,不宜多;睡眠宜有一定时间,大概以八小时为度;平时举动,勿可粗暴,使气血平和,肢体愉快。心的方面,妄念用事,从吾人有生以来,就是这样,所谓意马心猿,要它调伏,真是不易;然不可怕难,慢慢做去,久后自然有效果。须知我们的动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种威仪。除卧时我们没有把握外,其余行、住、坐三威仪,我们要时时刻刻留意,不要听他胡思乱想;如治乱麻,耐性徐徐理之,自有头绪。
(2)实行:就是每日早晨或晚上,到静室中去打坐。这也要在身心两方面注意:身的方面,应置一方櫈,上铺厚软的垫子,臀部再垫高一二寸,然后盘足端坐于上,或用右腿加于左腿,或用左腿加于右腿,都可随便;左右手交握,安于小腹的下方;肾囊要悬空,勿使受压。心的方面,就要一切放下,把妄念扫除干净,只存一个正念,犹如明镜,不染一尘。初学的人,于这种功夫,最难下手,但有一种简便方法,就是数息法;鼻端的气,一出一入,叫一息,入坐以后,怕心意散乱,就可留意一出一入的息,第一息数个一字,第二息数个二字,如是一直数到十字,再回转来数一字,循环默数,自一至十,一点不乱,念头全注在数字上,纷乱自然可免。况且息是属于身的方面,数是属于心的方面,今用这法,可使身心自然合而为一。这法是初习定学的人,最合式的。要知道定学的详细情形,可参看我的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慧学】什么叫慧学呢?这慧字极难说明,因为是定力所生的大智慧;到这地步,就能断妄惑(妄念自然不生、证真理;不是我们平常的小智小慧;我们没有由定生慧的功夫,要来说这慧学,如何能明白呢!然而不说义不可,姑且略说它的本体,再用譬喻以为证明。原来我们的心,固然是妄念用事,然而我们的真心,是不动的,不过被妄念遮蔽,真心就不能发露了;譬如明镜,被灰尘所遮蔽,好像失掉照物的作用,其实镜的本体,毫无欠缺,只须把灰尘拂拭干净,镜体就仍旧发光,照物无遗了;真心也就像这样,当妄念用事时,如镜被尘蔽,真心完全隐藏;我们若用定学,扫除妄念,归到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的灵光,自然显露,这时也如明镜照物无遗,这就叫做慧学。
戒、定、慧三学,是佛家的根本功夫。三藏中的律藏,是讲戒学的;经论是讲定慧的;小乘从四谛用功,道谛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大乘菩萨的六度(见第四章第二节),也是戒、定、慧。今用表示之如下:
第二节 禅观
禅是静虑,观是观心,实在就是定学;但各宗都依据定学,各倡本宗的禅观方法,禅宗并且专以禅观成为一宗,所以应另立一节,加以说明。
各宗的禅观,如三论宗的实相观,法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正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倘若一一详说,恐占篇幅。况且三论、法相两宗的观法,现在已无人能修,近乎失传;就是天台、华严两宗的禅观,实际上也很少修习的人。如现代宏扬天台宗的谛闲法师,所传教义虽是天台,自己修习,也从参禅得力,晚年且专修净土,并未从事止观;现在宏扬华严宗的应慈法师,所传教义虽是华严,他率领弟子在禅堂用功,也完全是禅门方法。可见现在只有禅宗,尚有历代祖师相传的禅观,遗风未坠。着者专就禅宗说禅观,也是事实上应该这样,不单为减省篇幅而然。
【小乘禅的传人中国】禅观自汉末到现在,也经过多少变迁,汉末安世高所译许多禅经,都属小乘禅,其中所说的法门,大致不出四念处、五停心等类。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我们既要脱离这苦果,应该返观自身,内储粪秽,外多汗垢,徧体是不干净的,就生厌离思想,这叫观身不净。我们感受顺境就快乐,感受逆境就苦痛;仔细观察,完全为外境所转移,实则各种感受,无非是苦,这叫观受是苦。我们的心,一念生,一念灭,相续不已,没有一秒钟停止,这叫观心无常。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生灭灭,了无主宰,这叫观法无我。五停心就是多贪不净观、多瞋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五种。人们贪、瞋、痴等烦恼,各有偏重,五停心是就各人偏重的烦恼,对症发药,叫他停心作观。如多贪淫的人,叫他做不净观功夫,观男女的身,都是十分不干净,贪念自然渐渐减少,所以说多贪不净观。如多瞋怒的人,叫他自已返观,我与众生,都是平等,既然平等,何可发怒,损害他人,慈悲的念头就会起来,所以说多瞋慈悲观。人们要进静室,用打坐功夫,起初大都心意散乱,不能入静;下手方法,莫妙于数息,前文讲定学时已说过了,就是多散数息观。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不晓得它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了无实在,总以为是实在有的,因此就生执着,不肯放舍,这是愚痴;治这愚痴病,要他知因缘凑合的道理,所以说愚痴因缘观。还有一种业障深重的人,想要修行,就生出种种障碍,叫他修不成;这种人自己力量不够,要仰仗佛力来帮助,所以说多障念佛观。这种小乘禅法从汉末流行到东晋,因为方法上面多冠以四五等数字,就通称为禅数之学。
【大乘禅的传入中国】到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姚秦摩罗什,译出坐禅三昧经、思惟略要法等,大乘禅就传入中国,以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毕竟是个空相,从这着力以修禅观,比小乘进一步,故也称为菩萨禅。六朝刘宋时,菩提达磨到中国,倡不立文字的禅观,从此禅观就自成一宗了。达磨教弟子既是以心传心,所以他的方法怎样,难于详考。传到第五祖弘忍,他…
《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