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P2

  ..续本文上一页的门下有两大弟子,名禅秀和慧能;神秀才学很高,大众佩服;慧能并不识字,在碓房里工作,身操贱役。有一天五祖令弟子各依自己见解做一偈文,看看他们的功夫怎样?神秀就做一偈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拿此偈贴在大众共见的地方,众人个个叹服。刚刚慧能从碓房走出,问众人议论的什么?众拿此偈文读给他听。慧能说这偈不好,众都笑他,他就口头改成一偈说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照他的见解,真合达磨直指人心的本旨,所以弘忍就传法给他,称为第六祖(见六祖坛经)。神秀的用功方法,慢慢地拿心中妄念拂拭干净,是渐进的;慧能的用功方法,豁然悟到妄念本来没有,用不着去拂拭,是顿悟的。后来神秀的渐法,行于北方,称北渐;慧能的顿法,行于南方,称南顿;禅宗就分南北两派;南禅后来又分五派(五派的名词,见第七章第三节)。

  【坐禅与参禅】禅宗的禅观,无论小乘禅、大乘禅,起初都拿坐禅为主;坐禅是盘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恶,脱却迷悟生死的妄念,达到安住不动的境界。到宋朝临济宗盛行,改用参禅的方法,叫做参话头;就是抱定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不论行、住、坐、卧,总是咬定这句话头,丝毫不放松,极力参究,自有豁然贯通、心境开明的一天,就是悟道。这种禅观法门,简单直捷,所以到如今,我国临济宗的大丛林,还是沿用这法。

  禅观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样?这难以笔墨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纯热时,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吸气息,也几几乎断绝;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这样。

  第三节 念佛

  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但是现在天台、华严各宗,都注重念佛;就是禅宗,也要禅净双修;这可考见禅净两宗,最适合于我国社会,比较他宗独盛的缘故;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节来说明。

  【定心念佛与别时念佛】净土宗在东晋慧远初创立时,也兼用禅观,并非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字。有所谓定心念佛、别时念佛法门:定心,是心中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就是禅观;别时,是指一定的时间,白天三时、夜间三时,于这一定时间,心想佛在面前,口唱佛名,由此想到将来往生西方佛国;这是慧远传下的念佛法门。到唐善导大师,专为接近下级人民,所以单用持名(口唱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越简单,越容易普及,一直传到如今,全国学佛的,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用这法。

  【观想的方法】我们要说明这方法,应该拿观想和持名两种分别来说: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经中,有十六种观法,说观想最为详细。今节录于下:

  第一,日想。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观。第二,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见瑠璃地,内外映彻,是为水想观。第三,水想成时,观之明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名为麤见极乐国土,是为地想观。第四,次观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坐诸妙华,涌生诸果;见此树已,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观。第五,八功德水想。(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后能长养诸根。)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水中,有无数莲华,是为八功德水想观。第六,国土之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不鼓自鸣;此想成已,名为麤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想观。第七,于宝地上,作莲华想,一一叶上,皆放光明,其光如盖,徧覆地上,此莲华台,众宝真珠,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是为华座想观。第八,次当想佛。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身作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名为麤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观。第九,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眉间白毫(白毫光),右旋宛转;佛眼青白分明;彼佛圆光,徧照十方世界,是为佛真身想观。第十,次应观观世音菩萨,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以手接引众生,是为观世音菩萨想观。第十一,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紫金色,亦如观世音,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是为大势至菩萨想观。第十二,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即盘膝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想观。第十三,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第十四,上品生观。第十五,中品生观。第十六,下品生观。

  【十六种观分四个段落】这种观心方法,就可为净土宗的禅观。十六观中间,可分四个段落:从第一观到第六观,是第一段,此观想极乐国土。这国土在西方,所以先从落日观起;国土在池水上,故从落日而观到海水,由水而冰,渐渐变成瑠璃地,是极乐国土,已现在前面;然后观树,观水,观佛所居的楼阁,这极乐世界,就完全现前了。从第七观到第十一观,是第二段,是观极乐世界中的佛菩萨,佛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所以从下面观起,先见华座;再想我们习见的佛菩萨塑像,坐在华座上面;观想明了,然后移到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真身观。第十二观到第十三观,是第三段,就是想自己往生极乐国土,趺坐在莲华中间,起初莲华完全闭合,如在母胎,到莲华一开,有佛光来照,眼目开明,看见佛菩萨,这就是往生成功,华开见佛;然后重复观想佛菩萨,在池水上,或在十方,变化自在,普化一切众生。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是第四段:因为修净土的人,根器有利有钝,功夫有深有浅,所以往生西方,也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中间,又分上生中生下生三品,共有九品。这最后观想,是令修行人知道往生的品有高下,可以格外努力的意思。

  【持名的方法】次说持名。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方法虽简单,然而也有好几种。

  就念佛的方法而说,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三种:觉性念,就是念佛时,回光返照(即闭目观心)自己的本性,本来同佛没有两样,念到一心不乱,念念相应,这心就是佛了。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这四句文,是说心中拿佛做对象,一心专念不歇,久久就能看见真佛;一众生念佛,得见一佛;多众生念佛,得见多佛;见佛的数目,和众生心的数目相等,这叫做觉性念。观相念,就是依观无量寿佛经的观法,观想佛身净妙,佛土庄严,心中观想,口中念佛;或是初学的人,直用塑像,或画像,对之作观,专精念佛,这都叫做观相念。持名念,就是不作观想,专持佛名,也有高声持、金刚持、默持的分别:发出高声,朗朗持诵,最易提起精神;默持刚刚相反,单是心中默诵,完全不动口舌;金刚持介乎高声和默诵的中间,单动口而不发出声音。这可就各人的性质所近,或时间和地方的关系,合宜于那一种,就选用那一种。这叫做持名念。就念佛的声音而说,有和缓念、追顶念两种:和缓念,声音是长而且缓的;先要拿心中一切妄念,统统放下,然后提起一个念佛的正念,鼻端一呼一吸的时间,念一个「南」字,再一呼吸,念一个「无」字,如此逐字念去,声音极和极缓;倘若旋绕佛像,一面行走,一面念佛,可以一步念一个字;虽然和缓,而一字一字,绵密不断,这叫做和缓念。追顶念,是念南无阿随陀佛一句刚完,第二句立刻追顶上去,中间不许有间断,妄念就无从发生;或预定一天,自早至晚,念个不歇,功夫纯熟,可延长到两天,更加增至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念到妄念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沈,一法不立,方算得手。这法非精神强健、勇猛刻苦的人不能用,用时也要留心,不可十分高声以伤气,不可努力默诵以伤血。这叫做追顶念。 就禅净双修而说,有禅定念、参究念两种:禅定念,是坐禅而兼念佛,当澄心静虑,寂然不动时候,静极而觉,就拿这觉心,默念佛号。坐禅三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自得三昧。』(三昧就是定。)就是说禅定念佛。这是最上最稳的方法。参究念,是参禅而兼念佛,于参究念佛是谁,并参究这念佛的心,怎样生,怎样灭,怎样去,怎样来,参到尽头,妄念逼榨干净,豁然开悟,同前文所说悟道境界,是一样的。

  大凡有知识的人,对于念佛法门总要怀疑,以为近乎宗教的神话;着者在三十余年前开始研究佛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明白了净土宗的道理,方才觉到从前的怀疑,全然错误,如今拿这道理简简单单说一说。原来我们这个身体,是无明妄心所造成,是虚幻的;这身体所凭依的环境,大地山河也是妄心所造成的幻境,何以见得呢?如果不是幻境,是真境界,应该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方算得是真;现在我们的身,从婴孩到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是没有一刻不变化的;心中前念去,后念来,也没有一秒时不变化的;大地山河骤看好像是永久,实则也在那里刻刻变迁,不过人们不能觉察,必要到火山喷火、地壳震裂、陵谷变迁以后,方才知道罢了。这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的幻境,既然都是妄心所造成,可见妄心是有生有灭的;而妄心所依而起的本体,那是真心,真心却是不生不灭、常住不动的实境。学佛是什么作用?就是返妄归真。既然一切幻境都是妄心所造,那么学佛下手方法,应该先来移动这个妄心,叫它慢慢地转到真心;所以各宗的方法虽然不同,而扫除妄念,归于正念,是共同一贯的。念佛方法,就是收摄众念,归于一念,念到一心不乱,真心发露,我们现在所住的恶浊世界,就立刻会变成极乐世界;一切唯心所造,绝对不是虚言。至于前文所说十六种观想,就是慢慢移转妄心妄境,归到真心真境的法门,目的和念佛是同一的。古来念佛功深,临终得往生西方的人,历史上不少实例;就是现在知友亲戚中间,念佛得到往生西方的人,耳闻目见,也不在少数,可见这法门的巧妙,能够普及全国,实非无故。

  第四节 持咒

  【咒字的意义】咒是密宗所用的修行方法,梵语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有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包含在里面。佛法没有到中国以前,本有一种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传布密教的番僧,有时持诵陀罗尼,也能发神验除灾患,和禁咒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翻译为咒。大智度论卷五云:『陀罗尼者,秦言(这论是姚秦时鸣摩罗什所译,故称华言为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这是说持咒的力量,可以进善止恶;止恶作善的功夫,是修行下手最重要的。佛地论卷五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这是说持咒最后可以成佛的功用:念是念头,慧是智慧,持咒必定一念注定咒语,持诵既久,能发生智慧,所以增上念慧是增加正念和正慧;念慧既然增加,就能担任保持无量佛法,令心中永久,就不致忘记遗失,最后就可以成佛了。

  密宗的持咒,对于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每一咒,都有用手指结印的方式,名曰手印,是为身密;口中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叫种子字,如大日如来的种子,为阿字之类。)是为意密。因为修行的人身、口、意三方面,同入于秘密的境界,妄念自然可以不起,功夫久久纯熟,就可以即身成佛的;这是密教修行和显教不同的地方。然而显教的经典中,附有咒语的也很多,如普通所念的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它的功用,和密宗没有两样;不过显教修行,是拿持咒做助力的,密宗是拿持咒做主体的;并且密宗的咒有手印,有观相,必定要阿者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显教持咒,不必一定用手印观相,可以随便传授,这是显密两教持咒方法不同的地方。

  问题

  一 戒、定、慧三学的内容?

  二 性戒、遮戒怎样分别?

  三 定学如何预备?如何实行?

  四 小乘禅和大乘禅怎样分别?

  五 禅宗南、北两派何时所分?

  六 坐禅、参禅的分别?

  七 定心念佛、别时念佛的分别?

  八持名的方法如何?

  九观想法有几种?

  十十六观分几个段落?

  十一咒字是何意义?

  十二显密两教持咒如何不同?

  

《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