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綱要 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P2

  ..續本文上一頁進攻東印度,威脅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國。這國度裏的國王,自知力量不敵,就供獻佛缽和馬鳴菩薩,要求講和。佛缽,就是釋迦在世時所用的缽,佛教徒尊它爲王寶,凡傳得這缽的,就爲傳佛正統的證據;馬鳴菩薩,是中印度的大師,道高德重,衆望所歸;這一種寶物和一個高人,都是迦膩色迦王極希望得到的,所以兩方和約就此成功。王對于佛教,既非常熱心,然這時距釋迦滅度已四百多年,學者中間各自傳述的學說,極其紛歧,莫衷一是。王在政事余暇,每日請一僧進宮說法,然各僧所說的話,人人不同;王十分疑惑,因向脅尊者(梵名波栗濕縛)請問:究競孰是孰非?尊者答雲:『釋迦滅度至今,歲月遙遠,各宗師弟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實在無從定他們的是非;要在王喜歡那一宗,就趁這時,依照自己的宗,來結集叁藏。』王以他說爲然,因此發起第四次的結集。精選學德並高的僧侶,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後得到世友(梵名婆須蜜)尊者以爲上座;王因迦濕縛羅國(舊稱廚賓)四圍都是山,物産又豐富,足以供養僧衆,于是王親領五百人到這地方,建立寺廟,使這五百人在其中做結集的工作。這次結集,是以解釋叁藏爲主旨,所釋的經藏、律藏、論藏,各有十萬頌,(印度文體,往往用叁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韻語,以便記誦。凡滿四句即叫一頌。)總計叁十萬頌,合有九百六十萬言。如今流傳的大毘婆沙論,就是這次,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緘封,造一寶塔,將石函藏在中間,不令流傳于外國;如要習這論的人,常來這地求學,方許受業。

  【第四次結集的兩點不同】這次結集,和從前結集,有兩點不同:(1)脅尊者是小乘說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詳後,這是一部的名稱)的學者,迦膩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這次結集,是用有部的學風來整理叁藏,克實說來,是有部一宗的結集。(2)這時結集,重在解釋叁藏的義理,和從前專門搜集佛的遺教,也是不同。

  第五節 大乘經典的結集

  【大乘經典的由來】以上所說四次結集,都是小乘經典:至于大乘經典的結集,傳說種種不同,沒有真確的史料可供考證,閃此後世就有大乘經不是佛說的議論。其實大乘教的發展,是思想演進的自然趨勢,決不能說它不是佛說。怎麼講呢?大凡一種宗教,或一種學說,流傳既久,中間自然要分出保守和進步兩派。當第二次結集時,爲十事非法的诤論,就可以看出當時年德俱高的長老,要墨守佛在世時所定的戒律,以爲稍打違異,就是非法;至于青年進取的毘舍離、跋耆兩城比丘,就以爲稍微變通,沒有妨礙;結果就脫離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團體,迩時就分裂爲上座、大衆兩部。從這以後,進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變通,學理上也有討論研究。隋著時勢進步,當西遷第二世紀時,向來爲佛教壓倒的婆羅門教,從學理上進展,重複振興;至第四世紀時,彼教有組織的教義,就此大成;墨守嚴肅戒律的小乘教,不足和它爲敵;這時由大衆部演進的大乘教,也就因此勃興。蓋釋迦在世說法時,本無所謂小大乘的分別,大乘的教義,早巳包含在內。大衆部分裂後,百余年中,思想漸漸進展,和婆羅門教一經接觸,受了時代的影響,大乘教就此成熟,那是自然的結果,不足爲奇的。

  至于大乘經典的結集,雖然沒有曆史的證據;然經論中,卻有數處,可以引爲左證的。菩薩處胎經出經品雲:『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犍槌(即是鍾)集衆得八億四千羅漢,使阿難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離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懼勿使行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集著一處。』這經中所說菩薩藏,就是大乘經;聲聞藏,就是小乘經;照此看來是:第一次結集,早有大乘經典了。又大智度論卷一百有雲:『佛般(入也)湼盤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叁藏;……有人言,如摩诃(大也)迦葉,將諸比丘,在耆者崛山中集叁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诃衍。』這段文字,前段說阿難共大迦葉,結集叁藏,和處胎經所說相同;後段複引一說,那是文殊、彌勒等和阿難專門結集大乘經的。摩诃梵音譯爲大,衍字譯爲乘,是明明大乘經典,在佛滅度後早就結集,而且不一止一次: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合作,是兼集叁藏;有時阿難和文殊、彌勒合作,是專集大乘經的。

  第六節 秘密經典的結集

  【顯教密教的分別】佛教有顯教密教兩大部分:相傳顯教用顯露的言語文字,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密教用秘密的咒語,是大日如來所說。這項秘密經典,是什麼時候、什麼人所結集,也沒有確實史料可以證明,有的說是阿難結集,有的說是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結集。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有雲:「複次慈氏(即彌勒) ,雲何名爲第叁法寶?所謂過去無量兢伽沙(兢讀琴,去聲,兢伽即恒河,兢伽沙,即恒何中的沙,喻數目的多)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諾法妙蘊,……攝爲五分:一素咀纜(即經藏) ,二毘奈耶(即律藏) ,叁阿毘達磨(即論藏),四般若波羅蜜多(般若譯爲智慧,波羅譯爲彼岸,蜜多譯爲度,這是說用真實智慧,超脫生死大海,達到彼岸的意思;凡般若諸經都說這理),五陀羅尼門(陀羅尼,譯爲總持,即秘教所持的咒語)。此五種藏,教化有情(指有生命的衆生),隋所應度而爲說之(隋衆生的程度高下,于五藏中應該用何種法,就替他說何種法)……複次慈氏,我滅度後,今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咀纜藏,其邬波離(就是誦出戒律的優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受持所說阿毘達磨藏,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師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密教中手執金剛杖的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看上面的經文,可知釋迦在世的時候,早和彌勒菩薩,說及過去世無量數諸佛所說的正法,數目多到八萬四千,大概包括起來,可分做五部分。這五部分,就叫五種藏,就衆生的程度,應該用那一種,就用那種來替他們說;並且釋迦在世時,早就在他的弟子中間,選擇那人能明了佛所說的那種藏,就叫他受持(受持是受之于佛,誦持不忘的意思);預備佛滅度後,叫他們如法誦出。如阿離以多聞著名,就受持經藏:邬波離以守戒著名,就受持律藏;第一次結集時,就是他們兩人分別誦出經律二藏的;迦多衍那在佛門中以論議著名,就受持論藏;曼殊室利在佛門中以智慧著名,就受特大乘般若;金剛手是傅受密教的,就受持諸總持門。可見秘密經典,當和金剛手菩薩有關系,未必和阿難有關系,但是結集的時代和結集地方,那是無從查考的了。

  問題

  一 什麼叫經藏、律藏?

  二 四阿含經的內容如阿?

  叁什麼是戒律的根本?

  四 第二次結集的性質如阿?

  五 根本佛教如何分裂爲二部?

  六 第叁次結集的內容如何?

  七 經、律、論叁藏什麼時候方完備?

  八 第四次結集的內容如何?

  九 大乘教怎樣演成?

  十 密教和顯教不同的地方?

  十一結集密教是何人?

  

《佛學綱要 第五章 釋迦滅度以後弟子結集遺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