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纲要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则,拿他的修证功夫,随时指导徒众,从没有写出一言一句的文字。到释迦灭度以后,大迦叶代佛统率大众,有一痴比丘说道:『释迦在世时候,常常要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某事应该做的,某事不应该做的,我们极不自由,今后可以为所欲为了。』这句话被大迦叶听见了,以为释迦灭后,不可不拿他老人家的遗教,制为成典,庶几可永远做教徒的指导。于是就在佛灭后的第四月安居期内,选学德并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里面,从事第一次的结集。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这国度里的阿阔世王,本来是佛教的信徒,听见这事,大为赞成,供给他们一切饮食卧具等,予以种种的便利。因此这五百人,得以安心从事结集工作,经过七个月,这事方才完毕。

  【经藏和律藏的结集】结集的本意,实在就是会诵;为的是佛灭以后,恐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所以结合有学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诵释迦佛在世时所说的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然后集成为经典;所以叫结集。当时结集的仪式很严重,大迦叶升坐上座。因为阿难陀在佛门中,素有博学多闻的盛名,由他诵出经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发为种种问难,阿难陀一一回答,详记这经,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什么人所说的,并且佛说这法的时候,随从的徒众有多少,也一一记出;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说。其次忧波离在佛门中,以严守戒律着名,由他诵出律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也一一发问;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难陀一样;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制。

  对于这第一次结集,后人有种种异说。大都以为既有两人一诵出经藏,一诵出律藏,那么一定还有论藏,这论藏是谁诵的呢?于是有的说是迦叶自己诵的;有的说是阿难陀诵的。其实经、律、论三藏的名称,是后人所加;经是实际修行的法门,律是止恶修善的规律,论是对佛教的解释研究;当第一次结集佛教的时候,当然只有法(经藏)和律(律藏),至于解释研究,一定出于后人的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称。所以当时未必有论藏,实是毫无疑义的。

  【四阿含经及其内容】阿难诵出的是什么经呢?大概就是今日所传的四种阿含经;阿含是梵音,译为无比法,就是说没有可以比类的妙法。四阿含的名词列于下:

  (1)长阿含经(2)中含阿经(3)增一阿含经 (4)杂阿含经

  这四种经是释迦初成道的时候所说。长阿含是破斥婆罗门教的邪见;增一阿含是说明人们修世间的种种善事造下了善因,来世能投生人道或天道而受善的报果;中阿含是进一步说人们能修出世间的善因,来世就能超出生死大海,而得湼盘妙果;杂阿含是说明世间的禅定,(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的分别;佛教的禅定,是出世间禅。)和佛教湼盘有关系的。

  【八十诵律为戒律的根本】优波离诵出的是什么律呢?就是八十诵律;因为他在九十日的中间,每日升座诵一次,逐日诵出几多戒条,经过八十次而完毕,所以名八十诵律,是为佛门一切戒律的根本。后人从这根本律,推演而成四分律、五分律等;这些律本流行,八十诵律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节第二次结集

  【戒律的十条争议】释迦灭度后一百余年,有毘舍离城七百比丘结集,通常称为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和前面第一次、后面第三四次的结集,性质全然不同;单为戒律上的十条诤议,四方圣众会合在毘舍离城裁判这事;与会的人数有七百,所以也称七百集法。

  毘舍离城的北方,有跋耆城,这两城中的僧侣,往往违背佛的戒律,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水满钵中,持向人多的地方,指钵水对众说道:『有投钱这水中的人,可得到吉祥。』经过的白衣男女,有听信这话而投钱的,也有怪出家人不应贪取金钱的。这时有长老耶舍巡游至此,以为佛的戒律,出家人不应受蓄金钱,如今两城比丘公然违背,大不以为然,因向在家出家两众双方劝告道:『出家人应遵守佛戒,不该受蓄金钱;在家人也应遵守佛戒,不可拿金钱布施;否则受的人、施的人,都有罪过。』多数借侣,不但不肯听耶舍的话,反怨恨耶舍,在俗人面前,诽谤出家人。并且彼等违背戒律,尚不止这一事,总计有十种非法行为,今依五分律举其名称如下: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合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隋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蓄金银钱净

  净字是清净的意思。上面十事,依照佛的戒律,是不清净,不应该做的;但毘舍离和跋耆两城的比丘,他们以为是清净,可以行的。照佛戒,比丘托钵求食以维持生命,倘若所乞的食,不能吃完,有所剩余,就应该转施他人,不应贮食过夜,是名余食法;如今这般比丘,以为拿盐和姜合共的食物,就可留宿至明天再食,叫盐姜合共宿净;这为非法的第一件事。佛的戒律,过午刻就不许进食,是谓非时食戒;这班比丘,以为刚刚过午,日影偏斜,仅到两指并列的长度,还是可以吃的,叫两指抄食净,指抄或者就是指尖的意义;这为非法的第二件事。佛戒,一次吃后,不得再吃第二次;这班比丘,以为再坐下去吃一次也是不妨,叫做复坐食净;这是非法的第三件事。佛戒,吃过饭以后,或出外到村落地方,大众又来供食,就应该照余食法转施他人;这班比丘,以为人家既然供食,不妨再吃,叫做越聚落食净;这是非法的第四件事。干结的牛奶油,叫酥油蜜,白沙糖凝结成块如石的,叫石蜜;午后食物,既犯非时食戒,这班比丘以为拿酥油蜜、石蜜,和入干牛奶(酪)做饮料,是饮而不是食,不算犯戒,叫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其实酥油软酪,明明是食物,这是非法的第五件事。佛戒,不许饮酒;这班比丘,以为酿而未熟的酒可以饮用,不算犯戒,叫做饮者楼伽酒净;合楼伽、梵音,就是酒酿,明明是酒,那里可算不犯戒呢?这是非法的第六件事。佛制,制作座具,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这班比丘,以为何必限定尺寸,可随我们的意思制作座具,叫做作座具随意大小净;这是非法的第七件事。佛制,既出家后,应该舍弃从前在家时候所学习的事;这班比丘,以为在家时候已经学习过的事,不妨再做,叫做习先所习净;这是非法的第八件事。佛制,凡一切仪式作法,当隋僧众全体共同行之;这班比丘,以为不妨在另一地方单独行这仪式,然后请求僧众的允许,叫做求听净;这是非法的第九件事。佛制,不诈受蓄金钱;这班比丘,以为不妨受蓄,叫做受蓄金钱净;这是非法的第十件事。

  耶舍眼见这班比丘违法,于佛教前途关系甚大;于是奔走西方各地,[]访当时的大德、同赴毘舍离城、以裁判这十事的是非。毘舍离、跋耆两城的僧侣,也结合同党以相抵抗。于是分为东西两党:西党是耶舍一方面的长者,东党是两城的僧侣:两党各举代表四人,开,结果断定这十事为非法,以为东党的行为违背佛制,应加护斥。然东党多少年进取一派,人数较众,于是别成一团体,得名为大众部;西党承佛的正统,其中多是高年硕德,得名为上座部。这是第二次结集的情形,也是根本佛教分裂为两派的开始。

  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

  【阿育王时佛教的隆盛】释迦灭度后二百余年,中印度有统一全印、武功文治震耀一世的阿育王出世(西纪前二六四——二二六在位)。他对于佛敦异常信仰,不但保护本土的佛教,并且派遣传教徒,到别国去宣扬正法,所以佛教到阿育王时代隆盛无比。阿育王因信佛的原故,对于佛教徒的供养,十分丰富;一般外道,形势穷促,衣食不得周全;于是改换僧服混进佛教徒里面,一方可以得到衣食,一方暗中仍旧拿外道的教义,运用于破坏工作,于是佛教乃陷入混乱状态。王在摩揭陀国所造的鸡圆大寺中,僧侣最多,因内道外道两派在里面纷诤,彼此不和,致使最重要的说戒仪式,也不能举行;这仪式停止有七个年头的长久,太不象样了。王听见了,大不以为然,要想辨别邪正,淘汰这班外道,于是发起第三次的结集。善见律卷二载这一段故事云:『王白诸大德,愿大德布萨(这是梵语,佛制:每半个月逢十五日,或月小二十九日,月大三十日,召集众僧说戒经,叫做布萨)说戒,王遣人防卫众僧;王还入城。王去以后,众僧即集众六万比丘,于集众中,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能破外道邪见徒众,众中选择知三藏得三达智(三达智,指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而言;天眼通能晓得未来的生死因果,宿命通能晓得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通能断尽现在的烦恼;三种智慧到得究竟,叫做三达智)者一千比丘,一切佛法中清净无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名为第三集。』看这段文字,就知道阿育王发起第三次结集,他的最大目的,是要淘汰这许多外道,叫佛法回复从前的清净,不致混乱;王一面遣人防卫众僧,一面请众僧所佩服的目犍连子帝须出来,主持这件大事(上座);又就众僧中间,选择知见纯正、能破外道邪见的人,这等人并且还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得过三种神通的,其数目多至一千比丘,在波叱利陈城,做第三次结集工作,经过九个月,方才完毕。聚集这等学德兼备的人,来整理经典,自然比较第一第二两次结集更为完美,所以经、律、论三藏,到这次方才完备的。

  这次不但结集经典,并做传教的工作:所以结集既毕,就于诸长老中选择多人,派至四方做宣教师;这等宣教师,足迹徧于五印度,并且远至锡兰、缅甸。到如今锡兰等地方,佛教还是盛行,都是阿育王开创的功劳。

  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

  【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佛教】当西历第二世纪时候,有大月氏种族的迦腻色迦王(西纪一二五——一五0在位) ,率兵从西方侵入印度,并且吞灭四邻,建立犍駄罗王国,文治武功,和从前的阿育王不相上下。王的兵力强盛,更…

《佛学纲要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