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攻东印度,威胁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国。这国度里的国王,自知力量不敌,就供献佛钵和马鸣菩萨,要求讲和。佛钵,就是释迦在世时所用的钵,佛教徒尊它为王宝,凡传得这钵的,就为传佛正统的证据;马鸣菩萨,是中印度的大师,道高德重,众望所归;这一种宝物和一个高人,都是迦腻色迦王极希望得到的,所以两方和约就此成功。王对于佛教,既非常热心,然这时距释迦灭度已四百多年,学者中间各自传述的学说,极其纷歧,莫衷一是。王在政事余暇,每日请一僧进宫说法,然各僧所说的话,人人不同;王十分疑惑,因向胁尊者(梵名波栗湿缚)请问:究竞孰是孰非?尊者答云:『释迦灭度至今,岁月遥远,各宗师弟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实在无从定他们的是非;要在王喜欢那一宗,就趁这时,依照自己的宗,来结集三藏。』王以他说为然,因此发起第四次的结集。精选学德并高的僧侣,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后得到世友(梵名婆须蜜)尊者以为上座;王因迦湿缚罗国(旧称厨宾)四围都是山,物产又丰富,足以供养僧众,于是王亲领五百人到这地方,建立寺庙,使这五百人在其中做结集的工作。这次结集,是以解释三藏为主旨,所释的经藏、律藏、论藏,各有十万颂,(印度文体,往往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韵语,以便记诵。凡满四句即叫一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如今流传的大毘婆沙论,就是这次,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缄封,造一宝塔,将石函藏在中间,不令流传于外国;如要习这论的人,常来这地求学,方许受业。
【第四次结集的两点不同】这次结集,和从前结集,有两点不同:(1)胁尊者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详后,这是一部的名称)的学者,迦腻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这次结集,是用有部的学风来整理三藏,克实说来,是有部一宗的结集。(2)这时结集,重在解释三藏的义理,和从前专门搜集佛的遗教,也是不同。
第五节 大乘经典的结集
【大乘经典的由来】以上所说四次结集,都是小乘经典:至于大乘经典的结集,传说种种不同,没有真确的史料可供考证,闪此后世就有大乘经不是佛说的议论。其实大乘教的发展,是思想演进的自然趋势,决不能说它不是佛说。怎么讲呢?大凡一种宗教,或一种学说,流传既久,中间自然要分出保守和进步两派。当第二次结集时,为十事非法的诤论,就可以看出当时年德俱高的长老,要墨守佛在世时所定的戒律,以为稍打违异,就是非法;至于青年进取的毘舍离、跋耆两城比丘,就以为稍微变通,没有妨碍;结果就脱离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团体,迩时就分裂为上座、大众两部。从这以后,进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变通,学理上也有讨论研究。隋着时势进步,当西迁第二世纪时,向来为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从学理上进展,重复振兴;至第四世纪时,彼教有组织的教义,就此大成;墨守严肃戒律的小乘教,不足和它为敌;这时由大众部演进的大乘教,也就因此勃兴。盖释迦在世说法时,本无所谓小大乘的分别,大乘的教义,早巳包含在内。大众部分裂后,百余年中,思想渐渐进展,和婆罗门教一经接触,受了时代的影响,大乘教就此成熟,那是自然的结果,不足为奇的。
至于大乘经典的结集,虽然没有历史的证据;然经论中,却有数处,可以引为左证的。菩萨处胎经出经品云:『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犍槌(即是钟)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离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惧勿使行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集着一处。』这经中所说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声闻藏,就是小乘经;照此看来是:第一次结集,早有大乘经典了。又大智度论卷一百有云:『佛般(入也)湼盘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诃(大也)迦叶,将诸比丘,在耆者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这段文字,前段说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和处胎经所说相同;后段复引一说,那是文殊、弥勒等和阿难专门结集大乘经的。摩诃梵音译为大,衍字译为乘,是明明大乘经典,在佛灭度后早就结集,而且不一止一次:有时阿难和大迦叶合作,是兼集三藏;有时阿难和文殊、弥勒合作,是专集大乘经的。
第六节 秘密经典的结集
【显教密教的分别】佛教有显教密教两大部分:相传显教用显露的言语文字,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教用秘密的咒语,是大日如来所说。这项秘密经典,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所结集,也没有确实史料可以证明,有的说是阿难结集,有的说是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结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有云:「复次慈氏(即弥勒) ,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兢伽沙(兢读琴,去声,兢伽即恒河,兢伽沙,即恒何中的沙,喻数目的多)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诺法妙蕴,……摄为五分:一素咀缆(即经藏) ,二毘奈耶(即律藏) ,三阿毘达磨(即论藏),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度,这是说用真实智慧,超脱生死大海,达到彼岸的意思;凡般若诸经都说这理),五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即秘教所持的咒语)。此五种藏,教化有情(指有生命的众生),隋所应度而为说之(隋众生的程度高下,于五藏中应该用何种法,就替他说何种法)……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今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咀缆藏,其邬波离(就是诵出戒律的优波离)受持所说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受持所说阿毘达磨藏,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师利)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密教中手执金刚杖的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看上面的经文,可知释迦在世的时候,早和弥勒菩萨,说及过去世无量数诸佛所说的正法,数目多到八万四千,大概包括起来,可分做五部分。这五部分,就叫五种藏,就众生的程度,应该用那一种,就用那种来替他们说;并且释迦在世时,早就在他的弟子中间,选择那人能明了佛所说的那种藏,就叫他受持(受持是受之于佛,诵持不忘的意思);预备佛灭度后,叫他们如法诵出。如阿离以多闻着名,就受持经藏:邬波离以守戒着名,就受持律藏;第一次结集时,就是他们两人分别诵出经律二藏的;迦多衍那在佛门中以论议着名,就受持论藏;曼殊室利在佛门中以智慧着名,就受特大乘般若;金刚手是傅受密教的,就受持诸总持门。可见秘密经典,当和金刚手菩萨有关系,未必和阿难有关系,但是结集的时代和结集地方,那是无从查考的了。
问题
一 什么叫经藏、律藏?
二 四阿含经的内容如阿?
三什么是戒律的根本?
四 第二次结集的性质如阿?
五 根本佛教如何分裂为二部?
六 第三次结集的内容如何?
七 经、律、论三藏什么时候方完备?
八 第四次结集的内容如何?
九 大乘教怎样演成?
十 密教和显教不同的地方?
十一结集密教是何人?
《佛学纲要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