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此皆在別教名字位中、並無正式之觀行也。
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
此釋正定聚衆生也。謂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親承供養諸佛、修養信心曆大時間、經一萬劫、始得信心成就故。然此信心成就、而又發心者不等、有諸佛菩薩教令發心。謂發心者、乃別教叁賢位中之發心住、斷叁界見惑、與通教見地相齊也。或以自有大悲心、而先得發心住、或先有護法心、而後得發心住、如是皆因信心成就、而得發心者。乃至第七住入正定聚、得畢竟位不退、斷叁界思惑盡、與通教已辦地相齊也。至第八童真住、第九法王子住、故曰、名住如來種中。至第十灌頂住、斷叁界內塵沙數之迷惑、與通教佛地相齊、故曰、正因相應也。
若有衆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或有供養諸佛。未經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其心。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共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此釋不定聚衆生、乃于別教十信位前之發心也。內因熏習力薄、外緣資熏力劣、世境熏染過厚、雖值佛供養、僅引起人天之識種。或二乘之識種。設若有求大乘心時、其根性亦難決定、有若進若退之時、或有供養諸佛所曆時間不足、未經一萬時劫、于中遇緣亦有發心。而亦不能滿足純正。所謂見佛金色相好、而發其名求色見之心。或因見有供養衆僧、而發其名聞祿養之心。或因遇二乘之人、教令發其獨善其身心。或見他人發心、而學其發者。如是等等發心不一、悉皆名不定聚衆生。如遇逆境惡因緣時、或便退失大乘之心、墮二乘地位、即甘于獨善其身也。
複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叁種。雲何爲叁。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此釋別教十信位菩薩發心、有叁種義。一者直心、以直心如弦、當體是道、正念不偏二邊、即中道真如法不思議故、爲諸行之本。二者深心、謂以無緣大慈、與衆生之樂而爲樂、集一切饒益有情諸善行故。叁者大悲心、謂以同體大悲、欲拔一切衆生、出離五住煩惱、二種生死苦故。此由別教十信位發心、而證十住、十行、之略說也。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複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衆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設此問答、以釋疑情。意謂向來發明以法界重重觀唯一相、即佛清淨法體、以衆相而說無二、乃名真如佛性。何故不唯觀念如是真如、以爲無作之行、複假藉求學諸善之行耶。答曰、譬如大摩尼(譯如意)寶等、此用喻解法。以摩尼寶喻真如。體性明淨喻體性空淨。而有礦穢之垢、喻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寶性、喻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喻真如不以熏修亦無得淨。如是下、以法合喻。衆生真如之法、以合摩尼寶喻。法性空淨、以合寶性明淨喻。煩惱以合礦穢喻。念真如、以合念寶性喻。熏修、以合磨治喻。亦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以合不以方便磨治、終無得淨喻。修一切善行以爲對治、以反合不以方便磨治喻。若人修行下、總結以法合喻、必須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也。
下明依上叁心、說四種方便。
略說方便有四種。雲何爲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方便多門、略說四種、此依上叁種心、說四種方便。先依直心正念真如、爲修中道之根本。一行此根本方便者、謂觀念一切諸法、本自性無生滅、離于習慣所知之妄見、不住于妄執之生死、是修體空觀也。雖知諸法虛妄、複觀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然而在妄之衆生、于此虛妄之業果不失、故起于大悲之心、必先修諸福德、而後攝化衆生、亦不住于涅槃(譯不生不滅)是修假觀也。唯以隨順法法皆是自性、乃無住故、是從空出假、回向中道也。按別教大乘、以中道爲根本、空假二觀皆爲方便也。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二者方便、依于深心修止善也。所謂止者乃止過防非、以慚愧悔過爲要領、故能止身叁、口四、意叁、一切惡法、不令增長、再爲隨順法性、觀一切法、當體無生、了不可得、乃自根本離諸過故。
叁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叁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叁者方便、亦依深心、而發起增長行善之根。謂殷勤供養禮拜叁寶、贊歎隨喜勸請諸佛、常住于世、以是愛敬叁寶淳厚之心、而信根自得漸漸增長、乃能以志約行、願力堅強、方可求得無上之道。又因此感動佛法僧叁寶加被、所獲之力始能消除叁世業障、而善根方得不退、以是乃能隨順法法皆成自性之樂、漸得離于真實義、異熟果、二種愚癡、及煩惱、所知、二種障礙故。
四者大願平等方便。所謂發願盡于未來、化度一切衆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衆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四者方便依大悲心、發平等願也。乃所謂發大願盡未來際、以平等心、化度一切衆生、使其無余剩者、皆令入于究竟無余涅槃、以其隨順法性之心、永無間斷之功、而法性故得廣大、普遍十二類一切衆生、唯一平等無二無別、自不念有彼此之相、始爲究竟寂滅故。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衆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槃。
所謂菩薩發是心故者、乃承上四種方便之直心、深心悲心、而說也。則得少分見于法身者、謂菩薩以發如是之叁種心、觀念行持、始得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性、故曰少分。若利根者、爲圓教之初住。若鈍根者、爲別教之初地。以此見法身故、隨其願力、則于百千界中、能現八種成道之相、利益一切衆生。其八相成道者、所謂一從兜率天退降王宮、二入胎、叁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涅槃。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
由此以下、皆是泛論菩薩之根性行解不一故。上明少分法身菩薩、此明別教初住菩薩。然是菩薩雖名登住只破見惑、故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思惑未斷、隨其所留之惑、名爲扶習、以潤來世所生、故與微苦相應、以乘願受生、或天上、或人間、不墮四惡趣中、雖有分段生死之微苦、亦非業系、以有大願約行度生、而有解脫自在力故。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別教菩薩、既登初住、斷叁界八十八使、與藏教初果齊、與通教見地齊。縱不精進、任運而行、再經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于藏教論之、即證叁果、于通教論之、即證離欲地、于別教論之、即證六住、于圓教論之、即證六信、豈有退義。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乃通權之教、非其登住菩薩實有退墮。但爲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生懈怠者說之。以之恐怖、令彼生勇猛心故。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此明圓教初信菩薩、以圓解而漸修,一發心後、自能遠離畏怯懦弱之心、畢竟不畏墮于二乘之地。若聞須經無量無邊阿僧祇(譯無量數)之時劫、勤苦修行、乃得涅槃之位。雖聞如是之難、經許久之時間、而亦不心生畏怯懦弱。何以故、以此菩薩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是涅槃故。以發心時而知發心即是涅槃、墮二乘地、而知二乘亦是涅槃、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非涅槃、以及勤苦難行尤是涅槃。以如是信、如是知、如是解、乃能亦不怯弱、方謂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
此承上而說解行發心者、與未解發心者、則大不同。即不須經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當知解行轉勝、以是菩薩從初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祇之時劫將欲期滿、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隨順修行擅波羅密、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
《大乘起信論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