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講義(下)▪P8

  ..續本文上一頁羼提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禅波羅密。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此承解行發心而言也。所謂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者、乃以解知諸法自性之體、本無悭貪。何則、以解知一切法、一一皆自具足一切法、無欠無余、則自無取舍之相、若無取相、何貪之有、若無舍相、何悭之有、既無悭貪煩惱苦海、即是隨順法性無作修行檀波羅密。(譯布施到彼岸)所謂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者、乃以解知諸法皆是自家性體、當無分別、何成愛染、由根本遠離五欲境界之苦海、即是隨順法性、無作修行屍波羅密。(譯持戒到彼岸)所謂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者、乃以解知諸法自性、本無自他、豈有苦樂、既無苦樂、自然遠離瞋惱苦海、即是隨順法性、無作修行羼提波羅密。(譯忍辱到彼岸)所謂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者、乃以解知一切法皆是自性本具、而身亦自性、心亦自性、既是自性、複何身心之有、既無身心、孰爲懈怠、故曰、遠離懈怠煩惱苦海、即是隨順法性、無作修行毗黎耶波羅密。(譯精進到彼岸)所謂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者、乃以解知法法本是自性、性外無他、本無對待、既無對待、變動無依、而當體遠離散亂煩惱苦海、即是隨順法性、無作修行禅波羅密。(譯靜慮到彼岸)所謂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者、乃以解知法法當體、自性圓明、而無少法非自性者、遠離無明根本煩惱苦海、即是隨順法性、無作修行般若波羅密。(譯妙智到彼岸)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爲法身。

  以修多羅中所說一切法門總不離信、解、修、證、之四端也。上來所說、又是菩薩一發心後、乃至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者、是謂信德也。解行發心、乃至深解現前所修離相者、是謂解德也。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乃至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者、是謂行德也。此證發心者、乃至此而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爲法身者、是謂證德也。夫證發心者、簡非信住行向之發也。所謂從淨心地發起、亦名初登歡喜地。由是乃至菩薩之等覺究竟地、其間地地無論證何境界、唯是所謂真如、以依轉識成智說爲境界也。雖說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可得。是以若色、若心、唯真如智、而以色心不相異故、于是名爲清淨法身。然不同叁賢所證、有能觀之智、所觀之境、而爲境界也。

  

  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唯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

  此明證真如體、起真如用、成諸法實相、即如來藏全體全用全相也。是菩薩于一念相應慧、頃刻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中、承事供養諸佛、爲法王子、啓請諸佛、常轉*輪、別無所爲、唯爲開導利益衆生、轉識成智、不令依文字名言受所知障也。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此明地上菩薩、有體用權實二智。或承事他佛請法、或自示現成佛教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無非利益衆生耳。或者爲示衆生頓超十地、速成正覺、不落階級者。以爲怯弱衆生、恐懼佛道長遠故、如法華龍女、涅槃廣額、華嚴善財等是也。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者、以爲懈慢衆生放逸輕慢故、如釋迦如來、經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滿足、又經一百小劫修相好、始得成佛者是也。此皆菩薩之權示也。而菩薩之實在者、種性無間、根性平等、依此發心則平等、所證亦平等、無有超過此平等法者。何以故、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時間之镕鑄淘汰、異性已盡、但隨衆生世界不同、以衆生所見所聞六塵境界、致根欲成染、習性殊異、故示現所行之行不同、所教之教亦有差別也。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叁種心微細之相。雲何爲叁。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此明地上菩薩雖有權實二智、利益衆生、而微細變異生死尚未盡離也。又是菩薩發心相者、謂由初地乃至等覺之證發心、猶有叁種微細差別之相。一者真心、無分別智。二者方便心、權巧之智、自然遍行利益一切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其最微細相、又名異熟識、亦名生相無明、因有微細變異起滅之相故。或曰、何故一端而立多名、反覺令人迷悶。曰、若非爲除人之迷悶、又何須立此多名。然此多名、皆爲應機各有意義。蓋業識者、乃有爲義。以有爲則成變異。以變異則偏計因、果、時、處、之名相。由此分別成環境之事實。于是分別成熟、則觀一切世出世間之法、必須各有變異、異因、異時、異處之相、始爲成熟。如人一結胞胎、略言之、以七日爲一變、乃至降生爲成熟、故曰變異而熟。以降生之後與結胎之因不同、故曰異因而熟。以結胎至降生須延十月之時間、故曰異時而熟。以結胎之處、與降生之處不同、故曰異處而熟。以此一法、例世界飛潛動植等一切法、無一不然。于是變異熏熟之識、名異熟識。而此識已熟、牢不可破、而衆生迷之、以爲成佛因果時處、亦必如是變異始得成佛。于是菩薩經無量劫、而不得證佛者、皆由不了此生起惑端、故曰生相無明也。而學佛者、以爲由衆生相、乃至成佛相、有種種之不同、即墮于變異而熟。又以爲證佛果、與衆生因地正報不同、即墮于異因而熟。又以爲由發心乃至成佛、必須若幹時劫、即墮于異時而熟。又以爲成佛之依報、決不與衆生之依報處相同、即墮于異處而熟。故皆名異熟識也。此識不空、當體是惑、故曰生相無明。于是建諸名義、無非令人生解、豈是令人迷悶之事乎。而像法垂秋、學佛者、多以名言辯論、而不以義生解、誠可憐憫。彼以名言而解名言、以爲自悟者、尤可悲憫。若果于此業識、異熟識、生相無明、叁種名義會解者、則一千七百個疑情公案、從此判決矣。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識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此明大因大果之報身佛也、乃非圓教之清淨法身佛也。由菩薩之發大心、行大因、證大果、于色究竟處(即色界有頂天)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乃證別教極果、千丈盧舍那佛、坐千葉蓮花臺上、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僅破十二分無明、與圓教第二行相齊、自然有不思議業用、能現盧舍那佛正報身、于十方色究竟天、利益衆生、隨處皆成實報莊嚴、無障礙國土。或曰、以此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者、豈非異處而熟乎。由大因經久時間、而證大果、豈非異時而熟乎。曰、此論教相、以別含圓。無明頓盡者、乃屬權說別教之位、若比圓教、複有叁十分無明未破、焉無異熟識乎。若果空盡異熟識者、雖六道衆生居于變異、異因、異時、異處、而實無變異因果時處等相、況報身佛乎。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承上設此疑問、以顯一切種智、絕非衆生之世智、不思議業用、斷非衆生之惑業、的指不思議境、絕非思議心所能測度。故隨情設問曰、凡有思想即屬無明。而無明若斷、即無思想。既無思想、而此虛空世界衆生心行種種差別無邊。如是境界、尚不可分齊、已竟難知難解、若再斷無明、心無思想、雲何可能了知一切衆生之種性、而名一切種智耶。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此答義中、謂一切種智、唯證相應。而所證者、無非世界一切環境相應、承認本來即是一心。既成一心、自不以心分別自心、又何能以心營求自心。既無分別營求、而虛妄之想念由根本脫離矣。以衆生不知境即是心、故妄見境界、而心有分別之齊限、以此妄起想念。若心若境、不能稱其法法自性、故不能了知一切衆生之所以也。以諸佛如來離于能見所見之想、無有彼此之礙、故無所不遍、于是名爲心真實故、而非另有真心、即是諸法自性也。由此諸法自性之體、即顯即照、即照即顯、如是顯照一切衆生虛妄分別之法、毫無隔礙、于是有大智用、乃成無量方便、因機施教、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導種種法義、是故得此一切種智之名也。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隨情設此疑問、以顯佛法平等、普濟一切、本無薄厚親疏也。而衆生受益不同者、是以其業力深淺輕重、自不平等也。如甘霖普潤大地、而地質堅軟高低不等、故受潤多少不均、豈甘霖之過欤、茲爲不知其義者、故又設問曰、若諸佛有自然之業、不假作爲意見、任運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而一切衆生若見其法身、若睹其神通變化、若聞其方…

《大乘起信論講義(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