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P8

  ..续本文上一页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

  此承解行发心而言也。所谓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者、乃以解知诸法自性之体、本无悭贪。何则、以解知一切法、一一皆自具足一切法、无欠无余、则自无取舍之相、若无取相、何贪之有、若无舍相、何悭之有、既无悭贪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檀波罗密。(译布施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者、乃以解知诸法皆是自家性体、当无分别、何成爱染、由根本远离五欲境界之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尸波罗密。(译持戒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者、乃以解知诸法自性、本无自他、岂有苦乐、既无苦乐、自然远离瞋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羼提波罗密。(译忍辱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者、乃以解知一切法皆是自性本具、而身亦自性、心亦自性、既是自性、复何身心之有、既无身心、孰为懈怠、故曰、远离懈怠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毗黎耶波罗密。(译精进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者、乃以解知法法本是自性、性外无他、本无对待、既无对待、变动无依、而当体远离散乱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禅波罗密。(译静虑到彼岸)所谓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者、乃以解知法法当体、自性圆明、而无少法非自性者、远离无明根本烦恼苦海、即是随顺法性、无作修行般若波罗密。(译妙智到彼岸)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以修多罗中所说一切法门总不离信、解、修、证、之四端也。上来所说、又是菩萨一发心后、乃至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者、是谓信德也。解行发心、乃至深解现前所修离相者、是谓解德也。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乃至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者、是谓行德也。此证发心者、乃至此而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者、是谓证德也。夫证发心者、简非信住行向之发也。所谓从净心地发起、亦名初登欢喜地。由是乃至菩萨之等觉究竟地、其间地地无论证何境界、唯是所谓真如、以依转识成智说为境界也。虽说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可得。是以若色、若心、唯真如智、而以色心不相异故、于是名为清净法身。然不同三贤所证、有能观之智、所观之境、而为境界也。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此明证真如体、起真如用、成诸法实相、即如来藏全体全用全相也。是菩萨于一念相应慧、顷刻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中、承事供养诸佛、为法王子、启请诸佛、常转*轮、别无所为、唯为开导利益众生、转识成智、不令依文字名言受所知障也。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此明地上菩萨、有体用权实二智。或承事他佛请法、或自示现成佛教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无非利益众生耳。或者为示众生顿超十地、速成正觉、不落阶级者。以为怯弱众生、恐惧佛道长远故、如法华龙女、涅槃广额、华严善财等是也。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者、以为懈慢众生放逸轻慢故、如释迦如来、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满足、又经一百小劫修相好、始得成佛者是也。此皆菩萨之权示也。而菩萨之实在者、种性无间、根性平等、依此发心则平等、所证亦平等、无有超过此平等法者。何以故、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时间之镕铸淘汰、异性已尽、但随众生世界不同、以众生所见所闻六尘境界、致根欲成染、习性殊异、故示现所行之行不同、所教之教亦有差别也。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此明地上菩萨虽有权实二智、利益众生、而微细变异生死尚未尽离也。又是菩萨发心相者、谓由初地乃至等觉之证发心、犹有三种微细差别之相。一者真心、无分别智。二者方便心、权巧之智、自然遍行利益一切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其最微细相、又名异熟识、亦名生相无明、因有微细变异起灭之相故。或曰、何故一端而立多名、反觉令人迷闷。曰、若非为除人之迷闷、又何须立此多名。然此多名、皆为应机各有意义。盖业识者、乃有为义。以有为则成变异。以变异则偏计因、果、时、处、之名相。由此分别成环境之事实。于是分别成熟、则观一切世出世间之法、必须各有变异、异因、异时、异处之相、始为成熟。如人一结胞胎、略言之、以七日为一变、乃至降生为成熟、故曰变异而熟。以降生之后与结胎之因不同、故曰异因而熟。以结胎至降生须延十月之时间、故曰异时而熟。以结胎之处、与降生之处不同、故曰异处而熟。以此一法、例世界飞潜动植等一切法、无一不然。于是变异熏熟之识、名异熟识。而此识已熟、牢不可破、而众生迷之、以为成佛因果时处、亦必如是变异始得成佛。于是菩萨经无量劫、而不得证佛者、皆由不了此生起惑端、故曰生相无明也。而学佛者、以为由众生相、乃至成佛相、有种种之不同、即堕于变异而熟。又以为证佛果、与众生因地正报不同、即堕于异因而熟。又以为由发心乃至成佛、必须若干时劫、即堕于异时而熟。又以为成佛之依报、决不与众生之依报处相同、即堕于异处而熟。故皆名异熟识也。此识不空、当体是惑、故曰生相无明。于是建诸名义、无非令人生解、岂是令人迷闷之事乎。而像法垂秋、学佛者、多以名言辩论、而不以义生解、诚可怜悯。彼以名言而解名言、以为自悟者、尤可悲悯。若果于此业识、异熟识、生相无明、三种名义会解者、则一千七百个疑情公案、从此判决矣。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识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此明大因大果之报身佛也、乃非圆教之清净法身佛也。由菩萨之发大心、行大因、证大果、于色究竟处(即色界有顶天)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乃证别教极果、千丈卢舍那佛、坐千叶莲花台上、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仅破十二分无明、与圆教第二行相齐、自然有不思议业用、能现卢舍那佛正报身、于十方色究竟天、利益众生、随处皆成实报庄严、无障碍国土。或曰、以此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者、岂非异处而熟乎。由大因经久时间、而证大果、岂非异时而熟乎。曰、此论教相、以别含圆。无明顿尽者、乃属权说别教之位、若比圆教、复有三十分无明未破、焉无异熟识乎。若果空尽异熟识者、虽六道众生居于变异、异因、异时、异处、而实无变异因果时处等相、况报身佛乎。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承上设此疑问、以显一切种智、绝非众生之世智、不思议业用、断非众生之惑业、的指不思议境、绝非思议心所能测度。故随情设问曰、凡有思想即属无明。而无明若断、即无思想。既无思想、而此虚空世界众生心行种种差别无边。如是境界、尚不可分齐、已竟难知难解、若再断无明、心无思想、云何可能了知一切众生之种性、而名一切种智耶。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此答义中、谓一切种智、唯证相应。而所证者、无非世界一切环境相应、承认本来即是一心。既成一心、自不以心分别自心、又何能以心营求自心。既无分别营求、而虚妄之想念由根本脱离矣。以众生不知境即是心、故妄见境界、而心有分别之齐限、以此妄起想念。若心若境、不能称其法法自性、故不能了知一切众生之所以也。以诸佛如来离于能见所见之想、无有彼此之碍、故无所不遍、于是名为心真实故、而非另有真心、即是诸法自性也。由此诸法自性之体、即显即照、即照即显、如是显照一切众生虚妄分别之法、毫无隔碍、于是有大智用、乃成无量方便、因机施教、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导种种法义、是故得此一切种智之名也。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随情设此疑问、以显佛法平等、普济一切、本无薄厚亲疏也。而众生受益不同者、是以其业力深浅轻重、自不平等也。如甘霖普润大地、而地质坚软高低不等、故受润多少不均、岂甘霖之过欤、兹为不知其义者、故又设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之业、不假作为意见、任运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而一切众生若见其法身、若睹其神通变化、若闻其方…

《大乘起信论讲义(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