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紀譯經時也。姚是國主之姓。秦是國號。十六國時。姚苌取苻氏之國仍名曰秦。故曰姚秦。以別于嬴秦苻秦。經律論爲叁藏。經解定學。律說戒學。論诠慧學。通此叁藏。自利利他。稱曰叁藏法師。梵語鸠摩羅。此翻童壽。譯主名也。師爲七佛譯經師。所譯經。深得佛旨。寂後舌根不爛。事迹見高僧神僧傳。什者善識此方文字之稱。譯者易也。翻印度語成華言。故曰譯。此經師于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時所譯。(釋譯人竟)
按是經有六譯。一什師(是今名)。二菩提留支。叁真谛(鹹與什同名)。四岌多。名金剛能斷般若。五玄奘。名能斷金剛般若。六義淨(名亦同什師)。
古時譯經無分科。隨文譯義而已。至晉道安法師。始分經爲敘分。正分。流通分。首尾關照。古今傳焉。所謂彌天高判是也。梁昭明太子。將此經分爲叁十二分。今仍其舊略爲分判。
(一)序分。即第一分。是由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爲通序(亦名證信序)。同諸經故。自爾時世尊。至敷座而坐。爲別序(亦名發起序)。異他經故。(二)正宗分。自第二分。至叁十二分前半是。(叁)流通分。第叁十二分。後半是。
後釋正文分叁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叁流通分
序分又分二 (乙)初通序 二別序 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通序。含有四義。一遵佛囑故。當佛臨入涅槃(梵語涅槃。此翻圓寂。圓含萬德。寂諸煩惱)。阿難悲不自勝。時阿律陀(此翻無貧)。尊者。勉以抑哀問後事。俾有遵循。阿難遵教。問佛四事。一、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二、佛滅度後。依誰爲師。叁、佛滅度後。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答。一、依四念處住。一、身念處。觀身不淨。(觀自身不淨有九相。死。脹。青瘀。膿爛。壞。血塗。蟲啖。骨鎖。分散。等想。觀他身不淨有五。種子。住處。自相。自體。終竟不淨。是也)。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受以領納爲義。一有領納。則煩擾身心)。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心對境起。剎那變滅。故曰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陰入處界。不見有我。衆生顛倒。妄執有我。起惑造業。受苦無量)。二、依波羅提木叉爲師(戒爲渡海之浮囊。持戒者保得解脫)。叁、惡性比丘。默而嫔之(不與計較。彼自愧離)。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幹人俱(遵法息诤)。二、斷衆疑。阿難結集經藏。當升座時。感相好如佛。時衆起叁疑。一疑世尊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叁疑阿難成佛。迨阿難宣如是我聞。叁疑頓息。方知阿難乃承佛力加被而說也。叁、息诤論。如是我聞。表從佛所聞之法。非出己意。故息爭論。四、異外教。西域外道經首。鹹置阿歐二字。阿言無。歐言有。彼謂萬法不出有無。置經首。所以總綱也。今經不爾。故異外教。而含義無量也。
又雲證信序者。因有六種成就。證是法可信故。如是。即信成就(如其所是。入佛法海)我聞。即聞成就(聞法宣法。流通無窮)。一時即時成就(彰理由時。師資道合)。佛。即說法主成就(佛智鑒機。究宣實相)。舍衛國。即處成就(不有勝處。難成法會)。與大比丘衆。即衆成就(當機影響。衆皆得益)。是爲六種成就也。
如是二字。乃指法之詞。直指全經而言也。理(實相般若)智(觀照般若)不二。體用一如。故名爲如。是者無非之義。無非則得妙用。于文字不即不離。而顯文字般若。是爲是也。又如是二字。直須于未開口時薦取。無如不是。無是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于一切法。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則隨地皆般若之妙用矣(法華經十如。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之妙義。于此經已露端倪。而亦不外乎是理也)。
我聞。我者。阿難自謂也。非凡夫之偏計我外道之神我。乃二乘之假我也。阿難已達我空。隨順世谛而假立賓主也。耳根發識曰聞。阿難多聞第一。憶持如來一代時教。永不忘失。繼祖傳燈。後世賴之。
一時。乃說此經之時也。此經無時不說。無時而不放光動地。所以無年無月無日。而惟曰一時也(若准紀其時。乃四處。十六會。第二處。第叁會之時也)。
佛。梵語佛陀。此譯覺者。自覺(異凡夫不覺)。覺他(揀二乘獨覺)。覺滿(揀菩薩之未滿)。二嚴克備。萬德周圓。故曰佛。乃說法主釋迦牟尼也。
在。在即住也。佛隨機示現。住于佛住。衆生有可度之機。佛即住世說法。無住而非自在也。舍衛國。梵語舍衛。此翻豐德。國滿五欲。豐饒財寶。人具多聞。及與解脫。故曰豐德。嬌薩羅國之都城名。在中印土波斯匿王所治處也。
祇樹。波斯匿王太子。號祇陀。此譯戰勝。當其誕日。王與外邦戰鬥而勝。喜賜是名。樹乃太子所植。須達多長者。布金買園。感太子亦舍樹木供佛。故曰祇樹。亦示推崇之意也。
給孤獨園。波斯匿王大臣。須達多長者。樂善好施。常以財物周給老幼。故得美名。曰。給孤獨。因欲請佛說法。詣王舍城。竹林精舍。竭誠禮佛。佛爲說法。即證初果。乃請佛臨舍衛受供。佛可之。惟須有容衆之精舍。須達多乃以黃金布地。而買祇陀太子之園。供佛說法。太子舍樹。故曰祇樹給孤獨園。
共垂美名。傳諸千古。與大比丘衆。與者共義。大比丘道高德重。揀非劣小。比丘名含叁義。即五不翻中多合不翻。一、乞士。外乞食于檀越。以養色身。內乞法于如來。以資慧命。二、怖魔。登壇受具。地空夜叉。輾轉贊善。波旬恐怖。滅魔眷故。叁破惡。修叁學(戒定慧)。破叁毒(貪瞋癡)。究竟無生。弘範叁界。此歎德也。
衆。衆者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衆。如法共住。如水乳合。而不猜忌也。有理和。事和。理則同證擇滅無爲。息心達本。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叁、身和同住。四、口和無诤。五、意和同悅。六、利和同均。如法無違。盡未來際。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標常隨衆之數也。佛成道後。初度憍陳如五比丘。次度優樓頻羅迦葉師徒五百人。其弟伽耶迦葉。師徒各二百五十人。複度舍利弗。目犍連。師徒各一百人。並耶舍長者子。同學五十人。合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數。是諸衆等感佛深恩。一一法會。常隨不舍。故曰常隨衆也。初通序竟。
(乙二)別序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別序也。爲正宗之前導。發起全經。正是著眼之處。著衣持缽。洗足敷座。于日用中。活潑潑地。無一毫造作。降心住心。默示已竟。能者得之。便可與如來把臂共行。無勞世尊多費唇舌矣。
爾時。即六種成就。機感相應之時。得時則駕。正當機啓請之時也。
世尊者。惟佛十號俱足。堪當此稱。過未現叁世。情與無情。所共尊崇。故曰世尊。
食時。佛製過午不食。今食者。即日初分。不早不遲。如法可乞食之時也。此時與上之爾時。法食二輪。如時常轉。時之爲義大矣哉。佛有叁衣。一安陀會。名作務衣。二郁多羅僧。名入衆衣。叁僧伽黎。名福田衣。乞食應著大衣(即僧迦黎)。柔和忍辱。入聚能寂。所以能爲衆生作福田也。缽。具足應雲缽多羅。此雲應量器。乃四天王所獻者。體色量叁。鹹皆應法。既能應己之食量。複能應衆生所施之量。滿缽不多。空缽不少也。佛出行化。須著衣持缽者。爲離苦樂二邊。處中而行故。言苦樂者。在家衣華服。持寶器(著樂)。出家外道。裸形而手捧食(著苦)是也。
入舍衛大城。園(住處)。國(化處)。出祇園。而入舍衛也。處廣人多。故曰大城。乞食者。佛製比丘。循方乞食。離四邪命。拆伏貪慢故。世尊尚自乞食。足使後人慚悚。而不敢懈怠也。又佛自乞食。准璎珞經說。有十意。詞繁不錄。須者往檢。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于者。在也。其指舍衛城中。次第乞者。均平行乞。不分貧富。貴賤。淨穢。之家。息凡夫之憎愛。破二乘之分別(迦葉舍富從貧乞)。已者。乞七家。或乞足則已也。世尊內證平等。悲智雙運。無我無人。是真自在。
還至本處。飯食訖。還者自城還園。本處者。本所住處。食所乞飯訖。收缽洗足。敷展座位。宴然而坐。
佛非真食。示現而食。佛身無垢。洗足者。爲順俗。兼顯行人應洗去煩惱垢染之意也。敷座者。表敬般若。(般若佛母。出生諸佛)。並儆後世之高自位置者耳。此世尊于日用中。處處默示般若之全體大用。其奈衆人終日昏昏。著衣只知是衣。吃飯只知是飯。曾不知于中討個真消息。而究此能著能吃者爲誰而勞碌畢生。良堪哀愍。當時須菩提慧眼中。觑出一段真實風光。了知萬法無礙。實相般若。本自日日現前。並知我佛念念以度生爲懷。故于著衣吃飯中。無時不護念于向大之衆生。亦無時不付囑于向大之衆生。恨不衆生一時成佛之意。故下文極力贊歎如來之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發起請問。由此得名爲發起序。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分二。(乙)初。示降住其心。曆彰般若妙用。二。明菩提無法。正示般若本體。初中二。(丙)初。空生啓請。二。如來許示。令初。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下爲正宗分。正宗分者。正是一經宗要之理。直顯人人自心所具實相般若本體。以及觀照妙用。依如如智。會如如理。理…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