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纪译经时也。姚是国主之姓。秦是国号。十六国时。姚苌取苻氏之国仍名曰秦。故曰姚秦。以别于嬴秦苻秦。经律论为三藏。经解定学。律说戒学。论诠慧学。通此三藏。自利利他。称曰三藏法师。梵语鸠摩罗。此翻童寿。译主名也。师为七佛译经师。所译经。深得佛旨。寂后舌根不烂。事迹见高僧神僧传。什者善识此方文字之称。译者易也。翻印度语成华言。故曰译。此经师于姚秦弘始四年。居草堂寺时所译。(释译人竟)
按是经有六译。一什师(是今名)。二菩提留支。三真谛(咸与什同名)。四岌多。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名亦同什师)。
古时译经无分科。随文译义而已。至晋道安法师。始分经为叙分。正分。流通分。首尾关照。古今传焉。所谓弥天高判是也。梁昭明太子。将此经分为三十二分。今仍其旧略为分判。
(一)序分。即第一分。是由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亦名证信序)。同诸经故。自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为别序(亦名发起序)。异他经故。(二)正宗分。自第二分。至三十二分前半是。(三)流通分。第三十二分。后半是。
后释正文分三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序分又分二 (乙)初通序 二别序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通序。含有四义。一遵佛嘱故。当佛临入涅槃(梵语涅槃。此翻圆寂。圆含万德。寂诸烦恼)。阿难悲不自胜。时阿律陀(此翻无贫)。尊者。勉以抑哀问后事。俾有遵循。阿难遵教。问佛四事。一、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二、佛灭度后。依谁为师。三、佛灭度后。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一、依四念处住。一、身念处。观身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死。胀。青瘀。脓烂。坏。血涂。虫啖。骨锁。分散。等想。观他身不净有五。种子。住处。自相。自体。终竟不净。是也)。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以领纳为义。一有领纳。则烦扰身心)。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心对境起。剎那变灭。故曰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阴入处界。不见有我。众生颠倒。妄执有我。起惑造业。受苦无量)。二、依波罗提木叉为师(戒为渡海之浮囊。持戒者保得解脱)。三、恶性比丘。默而嫔之(不与计较。彼自愧离)。四、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弟子若干人俱(遵法息诤)。二、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当升座时。感相好如佛。时众起三疑。一疑世尊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迨阿难宣如是我闻。三疑顿息。方知阿难乃承佛力加被而说也。三、息诤论。如是我闻。表从佛所闻之法。非出己意。故息争论。四、异外教。西域外道经首。咸置阿欧二字。阿言无。欧言有。彼谓万法不出有无。置经首。所以总纲也。今经不尔。故异外教。而含义无量也。
又云证信序者。因有六种成就。证是法可信故。如是。即信成就(如其所是。入佛法海)我闻。即闻成就(闻法宣法。流通无穷)。一时即时成就(彰理由时。师资道合)。佛。即说法主成就(佛智鉴机。究宣实相)。舍卫国。即处成就(不有胜处。难成法会)。与大比丘众。即众成就(当机影响。众皆得益)。是为六种成就也。
如是二字。乃指法之词。直指全经而言也。理(实相般若)智(观照般若)不二。体用一如。故名为如。是者无非之义。无非则得妙用。于文字不即不离。而显文字般若。是为是也。又如是二字。直须于未开口时荐取。无如不是。无是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则随地皆般若之妙用矣(法华经十如。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之妙义。于此经已露端倪。而亦不外乎是理也)。
我闻。我者。阿难自谓也。非凡夫之偏计我外道之神我。乃二乘之假我也。阿难已达我空。随顺世谛而假立宾主也。耳根发识曰闻。阿难多闻第一。忆持如来一代时教。永不忘失。继祖传灯。后世赖之。
一时。乃说此经之时也。此经无时不说。无时而不放光动地。所以无年无月无日。而惟曰一时也(若准纪其时。乃四处。十六会。第二处。第三会之时也)。
佛。梵语佛陀。此译觉者。自觉(异凡夫不觉)。觉他(拣二乘独觉)。觉满(拣菩萨之未满)。二严克备。万德周圆。故曰佛。乃说法主释迦牟尼也。
在。在即住也。佛随机示现。住于佛住。众生有可度之机。佛即住世说法。无住而非自在也。舍卫国。梵语舍卫。此翻丰德。国满五欲。丰饶财宝。人具多闻。及与解脱。故曰丰德。娇萨罗国之都城名。在中印土波斯匿王所治处也。
祇树。波斯匿王太子。号祇陀。此译战胜。当其诞日。王与外邦战斗而胜。喜赐是名。树乃太子所植。须达多长者。布金买园。感太子亦舍树木供佛。故曰祇树。亦示推崇之意也。
给孤独园。波斯匿王大臣。须达多长者。乐善好施。常以财物周给老幼。故得美名。曰。给孤独。因欲请佛说法。诣王舍城。竹林精舍。竭诚礼佛。佛为说法。即证初果。乃请佛临舍卫受供。佛可之。惟须有容众之精舍。须达多乃以黄金布地。而买祇陀太子之园。供佛说法。太子舍树。故曰祇树给孤独园。
共垂美名。传诸千古。与大比丘众。与者共义。大比丘道高德重。拣非劣小。比丘名含三义。即五不翻中多合不翻。一、乞士。外乞食于檀越。以养色身。内乞法于如来。以资慧命。二、怖魔。登坛受具。地空夜叉。辗转赞善。波旬恐怖。灭魔眷故。三破恶。修三学(戒定慧)。破三毒(贪瞋痴)。究竟无生。弘范三界。此叹德也。
众。众者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如法共住。如水乳合。而不猜忌也。有理和。事和。理则同证择灭无为。息心达本。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口和无诤。五、意和同悦。六、利和同均。如法无违。尽未来际。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标常随众之数也。佛成道后。初度憍陈如五比丘。次度优楼频罗迦叶师徒五百人。其弟伽耶迦叶。师徒各二百五十人。复度舍利弗。目犍连。师徒各一百人。并耶舍长者子。同学五十人。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零数。是诸众等感佛深恩。一一法会。常随不舍。故曰常随众也。初通序竟。
(乙二)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别序也。为正宗之前导。发起全经。正是着眼之处。着衣持钵。洗足敷座。于日用中。活泼泼地。无一毫造作。降心住心。默示已竟。能者得之。便可与如来把臂共行。无劳世尊多费唇舌矣。
尔时。即六种成就。机感相应之时。得时则驾。正当机启请之时也。
世尊者。惟佛十号俱足。堪当此称。过未现三世。情与无情。所共尊崇。故曰世尊。
食时。佛制过午不食。今食者。即日初分。不早不迟。如法可乞食之时也。此时与上之尔时。法食二轮。如时常转。时之为义大矣哉。佛有三衣。一安陀会。名作务衣。二郁多罗僧。名入众衣。三僧伽黎。名福田衣。乞食应着大衣(即僧迦黎)。柔和忍辱。入聚能寂。所以能为众生作福田也。钵。具足应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乃四天王所献者。体色量三。咸皆应法。既能应己之食量。复能应众生所施之量。满钵不多。空钵不少也。佛出行化。须着衣持钵者。为离苦乐二边。处中而行故。言苦乐者。在家衣华服。持宝器(着乐)。出家外道。裸形而手捧食(着苦)是也。
入舍卫大城。园(住处)。国(化处)。出祇园。而入舍卫也。处广人多。故曰大城。乞食者。佛制比丘。循方乞食。离四邪命。拆伏贪慢故。世尊尚自乞食。足使后人惭悚。而不敢懈怠也。又佛自乞食。准璎珞经说。有十意。词繁不录。须者往检。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于者。在也。其指舍卫城中。次第乞者。均平行乞。不分贫富。贵贱。净秽。之家。息凡夫之憎爱。破二乘之分别(迦叶舍富从贫乞)。已者。乞七家。或乞足则已也。世尊内证平等。悲智双运。无我无人。是真自在。
还至本处。饭食讫。还者自城还园。本处者。本所住处。食所乞饭讫。收钵洗足。敷展座位。宴然而坐。
佛非真食。示现而食。佛身无垢。洗足者。为顺俗。兼显行人应洗去烦恼垢染之意也。敷座者。表敬般若。(般若佛母。出生诸佛)。并儆后世之高自位置者耳。此世尊于日用中。处处默示般若之全体大用。其奈众人终日昏昏。着衣只知是衣。吃饭只知是饭。曾不知于中讨个真消息。而究此能着能吃者为谁而劳碌毕生。良堪哀愍。当时须菩提慧眼中。觑出一段真实风光。了知万法无碍。实相般若。本自日日现前。并知我佛念念以度生为怀。故于着衣吃饭中。无时不护念于向大之众生。亦无时不付嘱于向大之众生。恨不众生一时成佛之意。故下文极力赞叹如来之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发起请问。由此得名为发起序。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分二。(乙)初。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二。明菩提无法。正示般若本体。初中二。(丙)初。空生启请。二。如来许示。令初。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此下为正宗分。正宗分者。正是一经宗要之理。直显人人自心所具实相般若本体。以及观照妙用。依如如智。会如如理。理…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