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P3

  ..续本文上一页智不二。体用一如。如来早已密示委曲。谁能直下承当。

  

  时者。即如来密示降心住心。以无言言之时也。须菩提。德腊俱高。故称长老。梵语须菩提。此翻空生。又名善吉。舍卫国鸠留长者子。初生时。其家宝藏皆空。故名空生。七日后。家珍复现。故又名善现。佛弟子中。解空第一。在般若会为发起众。本是过去青龙陀佛。辅化权示者也。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请问必具常仪。故从座起而致敬。兼表舍二乘之非实。趣一乘之究竟也。即之一字。即表理彻心开。毫无疑滞之况。此即字。乃究竟之即。究竟能证如实空不空故。西域仪制。偏袒为敬。右膝着地。合掌。身业。恭敬。意业。而白佛言。口业。三业虔诚。一心恳切。愿同大众共餐法味也。无着论云。有六因缘故。须菩提问。今略取之。一断疑。二起信。三为入甚深义故。四为不退转故。五为生喜故。六为正法久住故。

  

  希有世尊。此句虽是赞佛之词。亦足表空生牙缝关不住。跃然而出。极现心悦之意也。且道世尊尚未开口。为何尊者便赞希有。若赞佛成等正觉。说法度众生。护财念子。替付相承为希有。则弟予眼见已熟。何足为希有。所谓希有者。惟此有为世尊所独有。所以为希。独有者何。即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之心耳。是心也。世尊于日常着衣吃饭出入坐卧之时。无时而不护付。虽起护付之心。而不为此一片婆心所系缚。如如不动。空生豁开顶门正眼。以心印心。故极力赞扬耳(梅花数点。天下皆春)。如来者。世尊十号之一。谓乘如实道。来度众生。如其所如而来。如其所如而去。来去如如。而无来去。故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约未能发菩提心者说。菩提心不住有边无边。声闻根性虽离有边复遍无边。故不能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担荷大法。如来心心爱念俯就以成其佛子。不起一念舍弃之心。密密将护。于火宅之中。务令出离。再等与大车。于乞食去来中。密示菩提心要。是真善于护念者矣。

  

  善付嘱诸菩萨。约能发菩提心者说。以其回小向大。从空出假。方便随缘度化众生。故善为丁宁付嘱转教菩萨也。如来时时默付菩提心法。于出入往还食讫宴坐。皆示回光返照。一段真实消息。端在当人体会。是之谓善中之善者矣。上来虽已略释善护念善付嘱。而菩萨二字未释。今简言之曰。菩萨声闻。在发心之大小耳。令既护念付嘱发菩提心。舍小归大。是为新发意之菩萨。何可以声闻目之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是正请。前则赞叹如来能就日用中。默示诸法实相般若本体。甚为希有。然惟上根能体会得到。当证三不退矣。而中下之根。莫沾法益。纵能发心亦难常住。当有退习之虞。故复启请如来。更以方便接物。而曲垂开导也。男子以刚健为德。女子以柔顺成美。此虽称善。犹通外教。此谓邬波索迦等也。若不受别解脱戒。不名为善。善男子。善女人下。即请问之词。

  

  发阿耨三藐三菩提心。发者许发。谓许心于佛趣向于般若。而期证无上果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翻无上正等正觉。五不翻中。顺古不翻。简凡夫不觉。外道邪觉。二乘偏觉。菩萨分证觉。即发求成佛道之心也。心字是因。以上九字是果。因该果彻。毕竟圆满。云何应住。据(苏东坡书本)为应云何住。似校云何应住为顺理。因能与下文应如是住相应也。亦不与十七分相重。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良以胜心初发。似雏鸟之试飞。不能随缘而住。故问应云何住。谓以何法能常住其菩提心。而永行菩萨道也。且因力未充故。退心数起。如水之时起波澜。不能同佛之究竟常住。设若退习。云何降伏其退心耶。二问实互相资耳。此经前半卷答不降而降。无住而住。后半卷答无法发心。初空生启请竟。

  

  丙二如来许示分二(丁)初印赞许说(一)正为开示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机善赞善问。故佛重言善哉。以赞美之。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大事者。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然佛之知见难入。必须先发菩提心。佛既指示如何降退习心。而住菩提心。但一向冷落。莫领玄旨。今被空生触着心思。更而问所欲言。故极口赞善。并呼其名而告之曰。如来对于未发心已发心诸菩萨。从来本善护念而付嘱之。如今应谛实而听。吾之为汝说者。一心入于语义之中。自能从闻思修而得证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数句牒空生请词。以伸下文答复。应住平声。当也。既是应当。无论如何难行难忍。咸是分所应为。又是唤醒昏迷之意。此应字有承前约后二解。承前者。既发菩提之心。则应当如我寻常日用动作施为。一段本地风光。如其所是。则是了。以此无住之住。何菩提心之不得安住。以此不降之降。何退心之不得降伏。约后者。即指后文降心应离相。住心应无住。故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唯者谛信无疑应诺之词也。空生已了如是降住之义。故曰唯然。有一拨便转势。再曰转乐欲闻者。是更请如来以言而言无言之道。方便开示。令众生得饮甘露。而普沾法益也。言愿乐欲闻者。知不惟闻之已也。将必至得意忘义。而契合实相耳。

  

  丁正为开示分二(戊)一明降住其心 二彰般若妙用 初中四(已)一略示降心离相 二略示住心无住 三广详降心离相 四广详住心无住今初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此经正在付财转教之时。难免位退行退之菩萨。故以降退心为急务。而先答离相。心不降而自降矣。故佛须单答降心。而住心自在其中。诸者其意有二。机有男女之众多。位有权实之不定。皆可云诸也。菩萨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译曰觉有情。此方好略。但称菩萨。谓觉几分证。识情未尽故。摩诃言大。其义有七。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具斯七大。故名摩诃萨也。又权教菩萨。着相修行。不足称大。实教菩萨。所修离相。乃足称大也。应如是降伏其心。应字亦平声。乃指下文度生离相之事。此先标示。下则别详。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众生类数不一。以一切二字包括无余。众生者。众法和合而生。身是地水火风之假合。心乃受想行识之迁流。内外八法。和合而生。故曰众生。三界之内。有十二类。除空散消沉之无色。及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无想。无有可度之机外。其余乃有十类。今约横竖而论。准楞严经。卵惟想生。略如鱼鸟龟蛇。胎因情有。略如人畜龙仙。湿因合感。略如蜎飞蠕动。化以离应。略如转蜕飞行。若有色者。休咎精明而有色可见也。若无色者。空散消沉而无色可见也。若有想者。在神鬼精灵者是。若无想者。精神化为木石者是。若非有想者。如蒲卢是。若此类者。皆以妄想建立。然此十种。不出色心二法。约色。即有色无色。心色都无。湛澄觉海。此则众生不尽而尽。更有何生之可度。退心不降而降。更有何心之不常住哉。次竖论三界。胎卵湿生。唯居欲界。化生三界通具。有色只欲界四禅。无色属空无边处。有想即识无边处。无想乃无所有处。若非有想非无想。乃非非想处是也。我者。佛代菩萨而称也。皆者。总前十类也。皆令入无余涅槃平等而普度之也。菩萨度生之广。为何如哉。

  

  梵语涅槃。此翻圆寂。又言灭度。亦云无为。又云安隐。约圣与凡。而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自性本来清净。湛若虚空。唯依圣者自内所证。故曰涅槃。二、有余依涅槃。断烦恼所显之真如。尚余最后身智。为分段生死苦之所依。故曰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生死苦果。都已断尽。众苦永寂无余。故曰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于生死涅槃。离厌欣之情。二俱不住。虽常起利乐之用。而亦常寂。故曰无住处涅槃。今说无余。正指无余依涅槃也。义谓不但度十类众生之众多。而且引入无余涅槃之深远也。非菩萨之大悲大愿。而谁能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是指上无余言。无量无边指上十种言。菩萨虽度如是之众。而不着度生之相。故实无度者。实无二字大须着眼。菩萨了知无心外众生。亦无生死实法。般若实相之体。本来平等。既知平等。则空四相。而无一法当情。自证平等法界。非道观双流功深。曷克臻此。且众生自性涅槃。度而无度。故曰实无。了知如实之无。是以既不着有。又不落空。本自如如。何等清净。

  

  何以故。是征起解释之词。若菩萨度生。执着有能度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完全与般若之理性相背。我相未离。菩提心焉能不退。自尚未度。焉能度人哉。故曰。即非菩萨。所以深明其非也。略示降心离相竟。

  

  已二略示住心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上章已示降心之法。其要在于离相。空生已有悟入处。此章乃示住心之法。正为开导。要与般若相应而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应以六度四摄。而利乐有情。六度四摄。咸以布施为首。布施以不住相为究竟。复者重复。次即次第。重呼空生而告之也。前示离相。但于理谛上离相。此下修行六度。乃教以事实上无住。理事相融。福慧双圆。则彼岸不期到而自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