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不二。體用一如。如來早已密示委曲。誰能直下承當。
時者。即如來密示降心住心。以無言言之時也。須菩提。德臘俱高。故稱長老。梵語須菩提。此翻空生。又名善吉。舍衛國鸠留長者子。初生時。其家寶藏皆空。故名空生。七日後。家珍複現。故又名善現。佛弟子中。解空第一。在般若會爲發起衆。本是過去青龍陀佛。輔化權示者也。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請問必具常儀。故從座起而致敬。兼表舍二乘之非實。趣一乘之究竟也。即之一字。即表理徹心開。毫無疑滯之況。此即字。乃究竟之即。究竟能證如實空不空故。西域儀製。偏袒爲敬。右膝著地。合掌。身業。恭敬。意業。而白佛言。口業。叁業虔誠。一心懇切。願同大衆共餐法味也。無著論雲。有六因緣故。須菩提問。今略取之。一斷疑。二起信。叁爲入甚深義故。四爲不退轉故。五爲生喜故。六爲正法久住故。
希有世尊。此句雖是贊佛之詞。亦足表空生牙縫關不住。躍然而出。極現心悅之意也。且道世尊尚未開口。爲何尊者便贊希有。若贊佛成等正覺。說法度衆生。護財念子。替付相承爲希有。則弟予眼見已熟。何足爲希有。所謂希有者。惟此有爲世尊所獨有。所以爲希。獨有者何。即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之心耳。是心也。世尊于日常著衣吃飯出入坐臥之時。無時而不護付。雖起護付之心。而不爲此一片婆心所系縛。如如不動。空生豁開頂門正眼。以心印心。故極力贊揚耳(梅花數點。天下皆春)。如來者。世尊十號之一。謂乘如實道。來度衆生。如其所如而來。如其所如而去。來去如如。而無來去。故曰如來。善護念諸菩薩。約未能發菩提心者說。菩提心不住有邊無邊。聲聞根性雖離有邊複遍無邊。故不能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擔荷大法。如來心心愛念俯就以成其佛子。不起一念舍棄之心。密密將護。于火宅之中。務令出離。再等與大車。于乞食去來中。密示菩提心要。是真善于護念者矣。
善付囑諸菩薩。約能發菩提心者說。以其回小向大。從空出假。方便隨緣度化衆生。故善爲丁甯付囑轉教菩薩也。如來時時默付菩提心法。于出入往還食訖宴坐。皆示回光返照。一段真實消息。端在當人體會。是之謂善中之善者矣。上來雖已略釋善護念善付囑。而菩薩二字未釋。今簡言之曰。菩薩聲聞。在發心之大小耳。令既護念付囑發菩提心。舍小歸大。是爲新發意之菩薩。何可以聲聞目之哉。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此是正請。前則贊歎如來能就日用中。默示諸法實相般若本體。甚爲希有。然惟上根能體會得到。當證叁不退矣。而中下之根。莫沾法益。縱能發心亦難常住。當有退習之虞。故複啓請如來。更以方便接物。而曲垂開導也。男子以剛健爲德。女子以柔順成美。此雖稱善。猶通外教。此謂邬波索迦等也。若不受別解脫戒。不名爲善。善男子。善女人下。即請問之詞。
發阿耨叁藐叁菩提心。發者許發。謂許心于佛趣向于般若。而期證無上果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此翻無上正等正覺。五不翻中。順古不翻。簡凡夫不覺。外道邪覺。二乘偏覺。菩薩分證覺。即發求成佛道之心也。心字是因。以上九字是果。因該果徹。畢竟圓滿。雲何應住。據(蘇東坡書本)爲應雲何住。似校雲何應住爲順理。因能與下文應如是住相應也。亦不與十七分相重。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良以勝心初發。似雛鳥之試飛。不能隨緣而住。故問應雲何住。謂以何法能常住其菩提心。而永行菩薩道也。且因力未充故。退心數起。如水之時起波瀾。不能同佛之究竟常住。設若退習。雲何降伏其退心耶。二問實互相資耳。此經前半卷答不降而降。無住而住。後半卷答無法發心。初空生啓請竟。
丙二如來許示分二(丁)初印贊許說(一)正爲開示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當機善贊善問。故佛重言善哉。以贊美之。佛爲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所謂大事者。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然佛之知見難入。必須先發菩提心。佛既指示如何降退習心。而住菩提心。但一向冷落。莫領玄旨。今被空生觸著心思。更而問所欲言。故極口贊善。並呼其名而告之曰。如來對于未發心已發心諸菩薩。從來本善護念而付囑之。如今應谛實而聽。吾之爲汝說者。一心入于語義之中。自能從聞思修而得證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前數句牒空生請詞。以伸下文答複。應住平聲。當也。既是應當。無論如何難行難忍。鹹是分所應爲。又是喚醒昏迷之意。此應字有承前約後二解。承前者。既發菩提之心。則應當如我尋常日用動作施爲。一段本地風光。如其所是。則是了。以此無住之住。何菩提心之不得安住。以此不降之降。何退心之不得降伏。約後者。即指後文降心應離相。住心應無住。故曰。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唯者谛信無疑應諾之詞也。空生已了如是降住之義。故曰唯然。有一撥便轉勢。再曰轉樂欲聞者。是更請如來以言而言無言之道。方便開示。令衆生得飲甘露。而普沾法益也。言願樂欲聞者。知不惟聞之已也。將必至得意忘義。而契合實相耳。
丁正爲開示分二(戊)一明降住其心 二彰般若妙用 初中四(已)一略示降心離相 二略示住心無住 叁廣詳降心離相 四廣詳住心無住今初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此經正在付財轉教之時。難免位退行退之菩薩。故以降退心爲急務。而先答離相。心不降而自降矣。故佛須單答降心。而住心自在其中。諸者其意有二。機有男女之衆多。位有權實之不定。皆可雲諸也。菩薩具足應雲菩提薩埵。譯曰覺有情。此方好略。但稱菩薩。謂覺幾分證。識情未盡故。摩诃言大。其義有七。一具大根。二有大智。叁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經大時。七證大果。具斯七大。故名摩诃薩也。又權教菩薩。著相修行。不足稱大。實教菩薩。所修離相。乃足稱大也。應如是降伏其心。應字亦平聲。乃指下文度生離相之事。此先標示。下則別詳。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衆生類數不一。以一切二字包括無余。衆生者。衆法和合而生。身是地水火風之假合。心乃受想行識之遷流。內外八法。和合而生。故曰衆生。叁界之內。有十二類。除空散消沈之無色。及精神化爲土木金石之無想。無有可度之機外。其余乃有十類。今約橫豎而論。准楞嚴經。卵惟想生。略如魚鳥龜蛇。胎因情有。略如人畜龍仙。濕因合感。略如蜎飛蠕動。化以離應。略如轉蛻飛行。若有色者。休咎精明而有色可見也。若無色者。空散消沈而無色可見也。若有想者。在神鬼精靈者是。若無想者。精神化爲木石者是。若非有想者。如蒲盧是。若此類者。皆以妄想建立。然此十種。不出色心二法。約色。即有色無色。心色都無。湛澄覺海。此則衆生不盡而盡。更有何生之可度。退心不降而降。更有何心之不常住哉。次豎論叁界。胎卵濕生。唯居欲界。化生叁界通具。有色只欲界四禅。無色屬空無邊處。有想即識無邊處。無想乃無所有處。若非有想非無想。乃非非想處是也。我者。佛代菩薩而稱也。皆者。總前十類也。皆令入無余涅槃平等而普度之也。菩薩度生之廣。爲何如哉。
梵語涅槃。此翻圓寂。又言滅度。亦雲無爲。又雲安隱。約聖與凡。而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自性本來清淨。湛若虛空。唯依聖者自內所證。故曰涅槃。二、有余依涅槃。斷煩惱所顯之真如。尚余最後身智。爲分段生死苦之所依。故曰有余依涅槃。叁、無余依涅槃。生死苦果。都已斷盡。衆苦永寂無余。故曰無余依涅槃。四、無住處涅槃。乃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于生死涅槃。離厭欣之情。二俱不住。雖常起利樂之用。而亦常寂。故曰無住處涅槃。今說無余。正指無余依涅槃也。義謂不但度十類衆生之衆多。而且引入無余涅槃之深遠也。非菩薩之大悲大願。而誰能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是指上無余言。無量無邊指上十種言。菩薩雖度如是之衆。而不著度生之相。故實無度者。實無二字大須著眼。菩薩了知無心外衆生。亦無生死實法。般若實相之體。本來平等。既知平等。則空四相。而無一法當情。自證平等法界。非道觀雙流功深。曷克臻此。且衆生自性涅槃。度而無度。故曰實無。了知如實之無。是以既不著有。又不落空。本自如如。何等清淨。
何以故。是征起解釋之詞。若菩薩度生。執著有能度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完全與般若之理性相背。我相未離。菩提心焉能不退。自尚未度。焉能度人哉。故曰。即非菩薩。所以深明其非也。略示降心離相竟。
已二略示住心無住。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上章已示降心之法。其要在于離相。空生已有悟入處。此章乃示住心之法。正爲開導。要與般若相應而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應以六度四攝。而利樂有情。六度四攝。鹹以布施爲首。布施以不住相爲究竟。複者重複。次即次第。重呼空生而告之也。前示離相。但于理谛上離相。此下修行六度。乃教以事實上無住。理事相融。福慧雙圓。則彼岸不期到而自到…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