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與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故事:有位弟子來請問佛陀關于世界有邊還是無邊的問題,佛陀沈默不語。那弟子不高興,佛陀就給他作了一個比喻說:“如果一個人被箭射傷後,下一步我們應當怎麼辦?是不是先將這箭的來龍去脈調查個清清楚楚:箭是從何處射來?射箭的人是誰?屬男屬女?家住在哪裏?這箭是怎麼製成?用的是什麼竹?什麼山上砍下?箭上使用的是哪一種毒?是等這一系列問題搞清楚後才去找醫生治病呢?還是應該先找醫生看好病養好傷,然後才去查明中箭的原因?如果是先調查箭的來曆才去醫治的話,還未等你將情況調查明白就死了。”同樣的道理,這十四個問題與我們的修行,與我們斷除煩惱和解脫生死並沒有什麼直接關系,人生苦短,生命是有限的,應將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在修行解脫上,而不應把寶貴時間用以思維這些無意義的問題。

   2、佛陀說法的方式

   佛陀不僅是位偉大的宗教家,同時也是位出色的教育家。與佛陀同時代的孔子和蘇格拉底,雖然也是出色的教育家,但卻無法與佛陀相比。佛陀是具備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智慧者,他的福德威力和神通智慧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佛陀說法時的種種隨機應化、善巧神變更是不可思議。作爲一個教育家,首先要對自己的學生有所了解,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才能了解這個學生的根機和一切優缺點,然後才知道如何因材施教。而佛陀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並不需要經過具體的接觸及分析,因爲佛陀有他心通,一眼就能看出對方是屬于哪一類根機的衆生,該用什麼方法去教化他,在這點上是其他教育家所無法企及的。

   作爲一個優秀的教育家,必須精通本行知識,佛陀所說的法都是自身對宇宙人生親證的結果,是由他的大智慧海裏汩汩流出。一個教育家還要有淵博的世間知識並精通各國語言,而佛陀是一切智者,世出世間的一切無所不知。佛陀不僅自己有淵博的知識,還提倡弟子們要精通五種學問:醫方明、內明、工巧明、因明、聲明,也就是佛教裏所講的“五明”。一、醫方明是指醫學方面的知識;二、內明是指佛學專業知識;叁、工巧明是指雕刻、繪畫、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四、因明是關于演講和辯論方面的知識;五、聲明是關于各種語言方面的知識。作爲一個教育家,還需要有莊嚴的儀表,而佛陀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世界上最莊嚴的美男子。

   佛陀既是真理的體驗者,也是真理的化身。佛陀說法時,不僅語言上特別殊勝,形象上也含有巨大的威德,他的一舉一動,一語一默都是法的實踐。佛陀在一些大法會上,還會借用各種吉祥的神通變化來攝服衆生的心,比如放光動地等等。佛陀的說法確實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這些都不是其它教育家所能及的。正因爲佛陀具備了如此衆多的優點,他的教化無疑是成功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佛陀說法的特點:

   (1)隨機布教:佛陀在四十九年弘化生涯中,始終本者契理契機的精神。”契“是符合的意思,契理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法符合真理;契機是符合衆生的根機。佛陀說法很講究契機,衆生的根機不同,就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施設無量法門,對什麼類型的衆生就給予他們什麼樣的法門。佛陀度衆生就象醫生看病一樣,衆生有什麼樣的病,佛陀就給他們開什麼樣的藥方。

   在佛經裏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當時佛陀有一個叫周利般特的弟子,他愚笨過人,記憶力又是非常差,他有個哥哥也在佛陀的僧團裏出家,對這個愚笨的弟弟非常嫌棄,因此總想把他趕出僧團外,周利般特爲此覺得很苦惱。這天他正傷心地在哭著,恰巧遇上慈悲的佛陀,佛陀問他哭什麼,他說因爲自己的愚笨,被哥哥所嫌棄。佛陀安慰了他一番,然後就讓他在僧團中幫忙掃地,並教他念“掃塵除垢”四個字,他確實非常笨,佛陀教他念“掃塵”時,他就忘記了“除垢”;教他念“除垢”時,他又忘記了“掃塵”,教了很長時間才把四個字念下來。從那以後,周利磐特每天都在寺院掃地,邊掃邊念“掃塵除垢、掃塵除垢……”,由于心念的專注,一段時間後,妄想漸漸減少,無明漸漸減少,無漏的智慧光明也顯現出來。後來,周利盤特因爲天天念這四個字的關系,證得了阿羅漢果。佛陀就是這樣,根據不同根機的衆生,施設不同的法門。在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裏,就象周利般特這樣的衆生都可以得度,還有什麼樣的衆生不可以度化呢?

   (2)方便善巧:佛陀教化弟子並不是機械性的說教,也不是板著面孔給弟子種種教訓,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麼做,佛陀在說法過程中常常會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比喻來說服弟子們,既有說服力又便于弟子們接受。佛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佛陀帶著弟子到街上布教,走在路上,看見路上有張紙,佛陀叫弟子把這張紙撿起來,然後叫他們去嗅一嗅這張紙有什麼氣味,弟子說,這張紙因爲包過檀香,所以能散發出檀香的氣味。過一段路又見路邊有條繩子,佛陀又讓弟子去把這條繩子撿起來,然後問他這繩子的氣味怎樣,弟子說,因爲是一條綁過魚的繩子,所以味道很臭。佛陀就以此爲喻給弟子講述了選擇朋友的學問:紙包了香的東西所以變香了,而繩子因爲綁過臭的東西就變臭了,同樣的東西接觸不同的外境後結果截然不同。在修行道路上,選擇好的環境及善友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好朋友,會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受他的影響而變好,如果遇上壞朋友,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他壞習慣的影響,這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樣的道理。

   佛經中記載,有個名叫億耳的比丘出家後非常精進的修行,卻由于過分勇猛用功反而不能相應,很苦惱,來找佛陀請教修行之道。佛陀問他:你在家時從事什麼工作?答曰:彈琴。佛陀問:琴弦太松如何?答曰: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音聲。佛陀又問:琴弦太緊如何?答曰:會斷。佛陀說:修行也是這樣,過于放松會懈怠,過于緊張會增加掉舉。應該要避免著相,以平常心,不緩不急,始能與道相應。

   有一次,佛陀在路上見一位叫善生的青年,朝著虛空的不同方向不停的拜著。佛陀上前問道:年輕人!你在拜什麼?善生看到尊敬的佛陀在詢問自己,于是馬上停止禮拜,回答說:佛陀!我生在婆羅門家庭,我父親生前也一直都這樣拜著,他臨終時囑咐我說:兒啊!我死了之後,你一定要繼承我們的傳統,每天清晨到野外,禮拜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的六方。我也不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只爲尊重父親的遺囑而已。佛陀說:善生啊!我的教法中也有拜六方,而且六方都有明確的內容,東方爲父母,南方爲師長,西方爲妻子,北方爲朋友,下方爲仆役,上方爲宗教師,佛陀還進一步爲他開示了人間倫理,說明一個人生存在世間上,應該如何的處理好父子、師弟、夫妻、朋友、主仆、信徒與宗教師的關系,彼此之間應該盡那些義務,以建立家庭和社會的和諧。

   (3)權教和實教:佛陀將成道時所證得宇宙人生的真谛直接了當地告訴大家,這是佛陀的直暢本懷,屬于實教,佛陀的出世目的就是爲了傳播這種真實之理。但衆生對于佛陀的無上大法並不都能直接接受,所以,佛陀針對各類衆生的根基,又在實教的基礎上,以權巧方便開出權教,權教者即是接引各類衆生的種種善巧法門。

   佛教的大乘經典《法華經》對于佛陀一生施設的教法就有明確的說明:何爲實教?何爲權教?經中以諸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目的是爲開示衆生悟入佛的知見。基于這樣的一個標准,《法華經》提出了佛陀過去所說的教法: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所謂叁乘的施設乃是權巧方便,真正學佛的道路唯有一條,那就是一乘。因此,經中說:“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4)四悉檀:《大智度論》說,佛陀說法主要根據四種悉檀。悉檀是“成就”的意思,四悉檀是佛陀成就衆生、度化衆生的四種方法。下面一一介紹:

   第一、世界悉檀:是指世間約定俗成的說法,如房子、桌子、國家、大海等,佛陀說法時也是這麼稱呼的。如果離開了大家共同使用的概念,佛陀就無法給我們說法了,我們也無法聽懂。我們叫茶杯,佛陀也叫茶杯,這樣佛陀才便于向我們解釋這個茶杯是怎麼回事。佛陀告訴我們,茶杯只是一個假名而已,是因緣的和合,沒有實在性。因此,佛陀說法不離世間,隨順世間。

   第二、爲人悉檀:指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因爲人的性格、愛好、根基有別,所以佛陀教導衆生的修行方法、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佛陀會對上根利智,慈悲心強者,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對厭離心切者,說解脫道,出離叁界:對貪著世間福報者,說人天因果;對依賴心強者,說他力救度法門;對獨立性強者,說自覺自悟之道;對國王,說治國之道;對婦女,說爲婦之道;總之,佛陀根據不同根基的衆生,施設不同教法。

   第叁、對治悉檀:所謂“對治”是針對衆生不同的煩惱習氣開設法門。我們每人都有著許多的煩惱習氣,修行的過程就是修理這些煩惱,所謂“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一旦煩惱斷盡,佛道也成就了。但衆生的煩惱無邊,該如何下手呢?佛陀是位大智慧家,他針對各種衆生的不同煩惱,建立相應的對治法門:對于嗔心重的人說慈悲觀;對于散亂心重的人說數息觀;對于貪心重的人說不淨觀;對于愚癡重的衆生說因緣觀;對于執常見的衆生說無常觀。這種針對性的說法就是對治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是佛法裏最真實、最究竟的法門,佛陀把他證悟真理直接說出來,令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面貌,這是佛陀說法的最終目的。佛陀的出世但爲顯示世間的真實,衆生也必須從證得真實中解脫煩惱生死。

   (5)四記答:面對衆生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佛陀的回答方式共有如下四種:

   第一、一向記:對于比較果斷的問題,佛陀是采取肯定式的…

《佛與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進入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