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与法▪P2

  ..续本文上一页国称其它国家为外国一样。释迦牟尼出家之初也曾到处云游,参访各处的宗教师。当时印度盛行的修行法门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禅定,一种是苦行。

   关于修禅,当时普遍流行的有四禅八定,并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修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处在一种似有想似无想的微妙状态中,那是非常深细而高超的定境,充满了禅乐。释迦牟尼出家后,就参访当时在禅修上最有成就的两位仙人:一名阿罗逻,一名郁陀罗。这两位仙人都已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释迦牟尼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也证得了和他们相同的境界,但很快发现这种禅定只是生死烦恼的镇定剂,并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的问题。

   于是释迦牟尼又开始苦修的实践。印度外道的苦行方式很多:或学“向日葵”,以单脚站立并对着太阳转;或持猪狗戒,以猪狗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或终日泡在水中,或用火焚烧身体各个部位,其苦行之艰难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之所以用种种方式对自己肉体进行折磨,是因为他们认为欲望乃人类痛苦的根源。这些欲望包括对物质的追求、对异性的追求,对地位名誉的追求。正是这些欲望给人生带来了无边的困惑与痛苦,只有克服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他们就通过各种苦行来对治欲望的产生。

   释迦牟尼悟道前,在雪山中历经了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涯。六年中,他日食一麻一麦,年复一年地端坐在那里,止息了所有妄想杂念。鸟儿在他头顶上筑巢,竹笋从他脚下穿膝而过。就这样年复一年,草木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绿,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经过了六年苦修的他,解脱的目标依然是茫茫无期,最终发现苦行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六年的苦行使他的身体羸弱不堪。一天,他拖着疲累不堪的身体,到泥连禅河中洗净了六年来未曾清洗的身体,并接受了牧女供养的鲜奶。恢复精神后,在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坐垫进入禅定,于定中由观察缘起法相而洞悉缘生缘灭的原理,心境渐觉光明,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处于思维状态的他突然睁开眼睛,发现东方一颗明星,刹那间心里一亮,当下就开悟了,这就是经中记载的“夜睹明星而悟道”。

   “悟道”悟到了什么呢?就是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既已见到诸法的实性,就不再被外界的幻相所欺,并开发出生命中无限的智慧,由此智慧获得究竟的解脱。

   3、即人成佛

   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说明成佛是在人间而非天上,因为人间的苦与乐比较适中,才利于修行。天上虽然快乐,但因感觉不到人生的无常与痛苦,无法生起出离心,更不能产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地狱道、鬼道因为太苦,还是无法集中精力去用心修持;而畜生道因为处在愚痴状况,根本不懂得修道。六道中只有人间苦乐参半,人类为离苦得乐而不断探求真理,所以诸佛都在人间成道并度化众生,没有一尊佛是在天上或三途中成佛。

   有的人会认为:天上已经很快乐了,何需再修行呢?假如不用修行,自然也不需要佛陀去度化了,存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天上的情况。天上虽然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永久的,虽然天人寿命比较长,但依然摆脱不了死亡的结局,一旦福报享尽依然要下生人间、乃至地狱、畜生、鬼道中,所谓天堂虽好,不能久居。

   天上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欲乐,一种是定乐。欲乐就是感官所享受的五欲快乐,是欲界天众生所享有的;定乐是由禅定力量所产生的意识中的乐,是色界、无色界天人所享有的。无论是欲乐或定乐,都能令众生的烦恼暂时处在潜伏状态中,持别是定境中所产生的恬悦,由于快乐的力量根本无法生起烦恼妄想,确实非常快乐,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力量,并不意味着烦恼的彻底消失。印度某些宗教把它当做最终的解脱,以为这种甚深的定境就意味着一切烦恼的解除。其实这是错误的,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禅定功夫已经到达非常高深的地步,定中的禅悦之乐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比世间的五欲快乐更要胜过百千万倍。但禅定也不是永恒,时间一到还得出定,定后遇缘生心,烦恼依旧会春风吹又生。由此可知,天上的快乐和禅定的殊胜不是究竟的解脱之处。所以佛教不提倡生天,也不主张在天上成佛的理由就在这里。

   佛陀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是一个觉悟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是全能的上帝,更不认为自己是神的使者。佛教承认神的存在,但不认为神具有主宰的能力,因为神也是六道众生之一,照样受生死轮回之苦,他们虽有些神通能力,不过是宿世业报而已。

   其它宗教的经典:如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都宣称是神的启示。佛教的经典则不同,经中只记载了佛陀对法的觉悟、对法的认识,对觉悟的体验,对众生生死病苦的剖析,及如何走向解脱之道的方法。在经中,佛陀与弟子的关系就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那样密切。佛陀之所以能成之为佛陀,是因为他的修行而来;然而众生通过修行同样可以成为佛陀,佛陀是由一个凡夫身修行而成就,因此佛弟子也可以从凡夫修行,将来成就与佛陀一样的智慧、解脱和自在。佛教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间觉者的教化。

   4、生身与法身

   释迦由人成佛,有着同凡人一样的生身。佛陀未出家前和常人一样有父母、兄弟、妻儿、亲戚等六亲眷属,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妻为耶输陀罗,儿为罗候罗,弟弟为难陀。佛陀虽然具备三十相,但只不过是功德所成就的外相而已,色身内的细胞与我们一样有着生老病死,但这不是佛陀的真身。《金刚经》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而得见如来,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佛陀除了和我们一般人相同的生身外,又有智慧所证得的法身,那才是佛陀的真身。

   在佛经里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上天给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其实是人间三个月而已,天上没有三个月,因为天上太快乐,所以时间过的特别快,天上也许一两个小时,在人间就有三个月了,人间与天上相比当然苦多了,所以时间觉得比较长;地狱的时间就更长了,人间一天,在地狱也许象过几年一样的难熬。)佛陀说法归来时,弟子们因为思佛心切,都希望能第一个见到佛陀。其中有位莲花色比丘尼,因为是女众的关系必须排在男众后面,但她神通广大,为了第一个见到佛陀,就运用神通变现了轮王身首先来到佛陀面前。她非常高兴,以为佛陀会赞扬她,没想到佛陀不仅没有赞扬她,而是对她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莲花色比丘尼急忙问:“那么第一个见到佛陀的是谁呢?”佛陀说:“是须菩提。”可大家到处都找不到须菩提。原来须菩提听到佛陀回来的消息后,也曾想赶去拜见佛陀,但又想起佛陀说过“见缘起就是见法,见到法就是见到佛”的道理,于是就坐在一棵树下观缘起生灭相,证得缘起的寂灭法性,他就在这种法性的境界里见到了佛的真身实性,所以第一个见到了佛陀。

   5、正觉与解脱

   成佛就是觉悟,然而觉悟并非佛陀所独有,三乘圣者都已到达觉悟的境界,为何唯独称佛陀为觉者呢?这是因为佛陀的觉悟含有自觉、创觉的特殊意义。佛陀的觉悟不是跟着那个老师学的,这不同于一般的声闻弟子,他们的觉悟是在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或依教修行“得法眼净,知法入法”,因此,在佛教中称他们为声闻弟子。佛陀的觉悟还表现为创觉,三乘圣者对真理的觉悟原是相同的,但觉有先后,由释迦佛最先发现真理,因此但称释迦为佛陀。佛弟子们虽然也觉悟,但只能称为阿罗汉,显示了创觉的特殊意义。有如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定理都是以某位科学家命名的,就是因为他首先发现并证实了这一理论。

   觉悟的圣者亲证宇宙人生的真实后,彻底打破对世界、对人生的困惑,达到慧解脱;又由觉悟而断除生命中的烦恼,达到心解脱,因此,成佛是智慧的成就,由智慧的力量,始能成就解脱;由智慧的力量,始能得大自在。

  

  四、释迦牟尼的说法

   1、佛陀说法的目的

   佛陀悟道后的四十九年中一直忙于弘法。有人也许会问: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往往许会随着自己的爱好,从实用的立场去看待佛法。艺术家深为佛教的雕塑和绘画折服,把佛教奉为艺术的殿堂,希望自己能从中得到启迪,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哲学家又为佛陀的睿智所吸引,希望从中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文学家则为佛经优美的文字所倾倒,将此视为挖掘不尽的文学宝库;而对于急功近利的人而言,认为信佛拜佛不仅可以求平安保吉祥,更可以通过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这些是不是佛陀出世说法的真正目的呢?

   打开佛学宝藏,内容的确丰富多彩。佛学的理论具有哲学的思辨;佛教的修持具有科学的实证;佛教的经典是文学的宝库;佛教的寺院是艺术的殿堂,但佛陀说法并不是为了弘扬文学、哲学、科学和艺术。有情无始以来沉溺在生死苦海中,存在种种烦恼困惑。佛陀所施设的种种教法,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众生现实人生中存在的问题,使有情因听闻圣教而开发般若智慧,并以此解脱生死痛苦、成就无上菩提。

   佛陀说法是有针对性的,是为解决人生大事而说,凡与此无关的问题都不是佛所关心的。印度人非常好思维,对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关心的问题中,世界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世界有常?无常?亦有常亦无常?非有常非无常?死后有灵魂到后世?还是无灵魂到后世去?还是亦到亦不到?非到非不到?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是一?是异?佛陀认为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死解脱毫无意义,讨论它没有多大价值,因此,佛陀就采取默然不语的态度。

   在《箭喻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

《佛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进入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