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與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國稱其它國家爲外國一樣。釋迦牟尼出家之初也曾到處雲遊,參訪各處的宗教師。當時印度盛行的修行法門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禅定,一種是苦行。

   關于修禅,當時普遍流行的有四禅八定,並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爲修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不是想入非非,而是處在一種似有想似無想的微妙狀態中,那是非常深細而高超的定境,充滿了禅樂。釋迦牟尼出家後,就參訪當時在禅修上最有成就的兩位仙人:一名阿羅邏,一名郁陀羅。這兩位仙人都已達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釋迦牟尼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也證得了和他們相同的境界,但很快發現這種禅定只是生死煩惱的鎮定劑,並不能究竟解決人生的問題。

   于是釋迦牟尼又開始苦修的實踐。印度外道的苦行方式很多:或學“向日葵”,以單腳站立並對著太陽轉;或持豬狗戒,以豬狗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或終日泡在水中,或用火焚燒身體各個部位,其苦行之艱難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之所以用種種方式對自己肉體進行折磨,是因爲他們認爲欲望乃人類痛苦的根源。這些欲望包括對物質的追求、對異性的追求,對地位名譽的追求。正是這些欲望給人生帶來了無邊的困惑與痛苦,只有克服欲望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他們就通過各種苦行來對治欲望的産生。

   釋迦牟尼悟道前,在雪山中曆經了長達六年的苦行生涯。六年中,他日食一麻一麥,年複一年地端坐在那裏,止息了所有妄想雜念。鳥兒在他頭頂上築巢,竹筍從他腳下穿膝而過。就這樣年複一年,草木從綠轉黃又從黃變綠,花兒開了又謝、謝了又開。經過了六年苦修的他,解脫的目標依然是茫茫無期,最終發現苦行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六年的苦行使他的身體羸弱不堪。一天,他拖著疲累不堪的身體,到泥連禅河中洗淨了六年來未曾清洗的身體,並接受了牧女供養的鮮奶。恢複精神後,在菩提樹下以吉祥草爲坐墊進入禅定,于定中由觀察緣起法相而洞悉緣生緣滅的原理,心境漸覺光明,終于在一個黎明時分,處于思維狀態的他突然睜開眼睛,發現東方一顆明星,刹那間心裏一亮,當下就開悟了,這就是經中記載的“夜睹明星而悟道”。

   “悟道”悟到了什麼呢?就是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相。既已見到諸法的實性,就不再被外界的幻相所欺,並開發出生命中無限的智慧,由此智慧獲得究竟的解脫。

   3、即人成佛

   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說明成佛是在人間而非天上,因爲人間的苦與樂比較適中,才利于修行。天上雖然快樂,但因感覺不到人生的無常與痛苦,無法生起出離心,更不能産生探求真理的願望;地獄道、鬼道因爲太苦,還是無法集中精力去用心修持;而畜生道因爲處在愚癡狀況,根本不懂得修道。六道中只有人間苦樂參半,人類爲離苦得樂而不斷探求真理,所以諸佛都在人間成道並度化衆生,沒有一尊佛是在天上或叁途中成佛。

   有的人會認爲:天上已經很快樂了,何需再修行呢?假如不用修行,自然也不需要佛陀去度化了,存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天上的情況。天上雖然快樂,但這種快樂並不是永久的,雖然天人壽命比較長,但依然擺脫不了死亡的結局,一旦福報享盡依然要下生人間、乃至地獄、畜生、鬼道中,所謂天堂雖好,不能久居。

   天上的快樂有兩種:一種是欲樂,一種是定樂。欲樂就是感官所享受的五欲快樂,是欲界天衆生所享有的;定樂是由禅定力量所産生的意識中的樂,是色界、無色界天人所享有的。無論是欲樂或定樂,都能令衆生的煩惱暫時處在潛伏狀態中,持別是定境中所産生的恬悅,由于快樂的力量根本無法生起煩惱妄想,確實非常快樂,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力量,並不意味著煩惱的徹底消失。印度某些宗教把它當做最終的解脫,以爲這種甚深的定境就意味著一切煩惱的解除。其實這是錯誤的,在色界和無色界的天人,他們的禅定功夫已經到達非常高深的地步,定中的禅悅之樂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比世間的五欲快樂更要勝過百千萬倍。但禅定也不是永恒,時間一到還得出定,定後遇緣生心,煩惱依舊會春風吹又生。由此可知,天上的快樂和禅定的殊勝不是究竟的解脫之處。所以佛教不提倡生天,也不主張在天上成佛的理由就在這裏。

   佛陀認爲自己是一個人,是一個覺悟的人,從不標榜自己是全能的上帝,更不認爲自己是神的使者。佛教承認神的存在,但不認爲神具有主宰的能力,因爲神也是六道衆生之一,照樣受生死輪回之苦,他們雖有些神通能力,不過是宿世業報而已。

   其它宗教的經典:如印度婆羅門教的《吠陀》,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基督教的《聖經》,都宣稱是神的啓示。佛教的經典則不同,經中只記載了佛陀對法的覺悟、對法的認識,對覺悟的體驗,對衆生生死病苦的剖析,及如何走向解脫之道的方法。在經中,佛陀與弟子的關系就象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那樣密切。佛陀之所以能成之爲佛陀,是因爲他的修行而來;然而衆生通過修行同樣可以成爲佛陀,佛陀是由一個凡夫身修行而成就,因此佛弟子也可以從凡夫修行,將來成就與佛陀一樣的智慧、解脫和自在。佛教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間覺者的教化。

   4、生身與法身

   釋迦由人成佛,有著同凡人一樣的生身。佛陀未出家前和常人一樣有父母、兄弟、妻兒、親戚等六親眷屬,父爲淨飯王,母爲摩耶夫人,妻爲耶輸陀羅,兒爲羅候羅,弟弟爲難陀。佛陀雖然具備叁十相,但只不過是功德所成就的外相而已,色身內的細胞與我們一樣有著生老病死,但這不是佛陀的真身。《金剛經》說:“不能以叁十二相而得見如來,若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佛陀除了和我們一般人相同的生身外,又有智慧所證得的法身,那才是佛陀的真身。

   在佛經裏記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佛陀上天給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叁個月,(其實是人間叁個月而已,天上沒有叁個月,因爲天上太快樂,所以時間過的特別快,天上也許一兩個小時,在人間就有叁個月了,人間與天上相比當然苦多了,所以時間覺得比較長;地獄的時間就更長了,人間一天,在地獄也許象過幾年一樣的難熬。)佛陀說法歸來時,弟子們因爲思佛心切,都希望能第一個見到佛陀。其中有位蓮花色比丘尼,因爲是女衆的關系必須排在男衆後面,但她神通廣大,爲了第一個見到佛陀,就運用神通變現了輪王身首先來到佛陀面前。她非常高興,以爲佛陀會贊揚她,沒想到佛陀不僅沒有贊揚她,而是對她說:“你不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蓮花色比丘尼急忙問:“那麼第一個見到佛陀的是誰呢?”佛陀說:“是須菩提。”可大家到處都找不到須菩提。原來須菩提聽到佛陀回來的消息後,也曾想趕去拜見佛陀,但又想起佛陀說過“見緣起就是見法,見到法就是見到佛”的道理,于是就坐在一棵樹下觀緣起生滅相,證得緣起的寂滅法性,他就在這種法性的境界裏見到了佛的真身實性,所以第一個見到了佛陀。

   5、正覺與解脫

   成佛就是覺悟,然而覺悟並非佛陀所獨有,叁乘聖者都已到達覺悟的境界,爲何唯獨稱佛陀爲覺者呢?這是因爲佛陀的覺悟含有自覺、創覺的特殊意義。佛陀的覺悟不是跟著那個老師學的,這不同于一般的聲聞弟子,他們的覺悟是在聽聞佛陀的教法後,或依教修行“得法眼淨,知法入法”,因此,在佛教中稱他們爲聲聞弟子。佛陀的覺悟還表現爲創覺,叁乘聖者對真理的覺悟原是相同的,但覺有先後,由釋迦佛最先發現真理,因此但稱釋迦爲佛陀。佛弟子們雖然也覺悟,但只能稱爲阿羅漢,顯示了創覺的特殊意義。有如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許多科學定理都是以某位科學家命名的,就是因爲他首先發現並證實了這一理論。

   覺悟的聖者親證宇宙人生的真實後,徹底打破對世界、對人生的困惑,達到慧解脫;又由覺悟而斷除生命中的煩惱,達到心解脫,因此,成佛是智慧的成就,由智慧的力量,始能成就解脫;由智慧的力量,始能得大自在。

  

  四、釋迦牟尼的說法

   1、佛陀說法的目的

   佛陀悟道後的四十九年中一直忙于弘法。有人也許會問:佛陀說法的目的是爲了什麼呢?對于這個問題,許多人往往許會隨著自己的愛好,從實用的立場去看待佛法。藝術家深爲佛教的雕塑和繪畫折服,把佛教奉爲藝術的殿堂,希望自己能從中得到啓迪,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哲學家又爲佛陀的睿智所吸引,希望從中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文學家則爲佛經優美的文字所傾倒,將此視爲挖掘不盡的文學寶庫;而對于急功近利的人而言,認爲信佛拜佛不僅可以求平安保吉祥,更可以通過佛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財。這些是不是佛陀出世說法的真正目的呢?

   打開佛學寶藏,內容的確豐富多彩。佛學的理論具有哲學的思辨;佛教的修持具有科學的實證;佛教的經典是文學的寶庫;佛教的寺院是藝術的殿堂,但佛陀說法並不是爲了弘揚文學、哲學、科學和藝術。有情無始以來沈溺在生死苦海中,存在種種煩惱困惑。佛陀所施設的種種教法,是爲了從根本上解決衆生現實人生中存在的問題,使有情因聽聞聖教而開發般若智慧,並以此解脫生死痛苦、成就無上菩提。

   佛陀說法是有針對性的,是爲解決人生大事而說,凡與此無關的問題都不是佛所關心的。印度人非常好思維,對世界充滿好奇,在他們關心的問題中,世界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世界有常?無常?亦有常亦無常?非有常非無常?死後有靈魂到後世?還是無靈魂到後世去?還是亦到亦不到?非到非不到?靈魂與身體的關系是一?是異?佛陀認爲這些問題對于我們的生死解脫毫無意義,討論它沒有多大價值,因此,佛陀就采取默然不語的態度。

   在《箭喻經》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

《佛與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進入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