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与法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学:

   很高兴又有机会和大家结法缘,应邀到讲修班开设佛学讲座,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次了。记得第一次是讲修班的首次讲座,想必大家还记得吧!时间过得真快,讲修班创办已将近一年,这一年来,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闽南佛学院为推动厦门地区的弘法活动作了大量工作,经常邀请海内外大德高僧、居士学者举办各种讲座,法雨频施。我希望大家“莫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一定要珍惜这殊胜的因缘。

   在座的多数是老学员,到这里来听讲座已不下数十次,我经常听到一些学员反映,说听了许多讲座,对佛法的感觉依然零零碎碎,总是不得要领。因此,从现在开始我要有系统地给大家开设佛学系列讲座。今天我要讲的第一题目是:佛与法。

  

  一、三宝是佛法的全体

   1、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从字面上看,就是佛及佛所说的一切教法;但如果从佛法的整体上看,则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曰佛宝、二曰法宝、三曰僧宝,简称为“三宝”。佛法僧三宝包括了佛法的全部内含,近代学者研究佛学,把佛法划分为佛陀论、教理论和僧伽论,便是由此而来。有人也许会问:佛法僧为什么称为“宝”呢?在座的应该知道“宝”的意义,所谓“宝”者,是世间上希有难得的东西,为万万人所仰求。同样的道理,佛法僧也是希有难逢,不仅是人间尊它为至高至妙,乃至天人对它也是敬重无比,正因为它的价值如此珍贵,所以经中把它们称之“宝”。

   2、三宝以何为中心

   三宝包括了整个佛法的内容,三者缺一不可。但三宝的存在又有它的中心,那么三宝的中心又是什么呢?许多人一定会认为是佛吧,因为有佛陀的存在,然后才有佛陀所说的教法,再才谈得上僧侣的出现。假若没有佛陀,就不可能出现法和僧。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三宝的中心应当是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法的实质,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经典,乃是经典诠示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也是宇宙延续的根本规律,它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存在着,常恒不变,就如虚空一样,无论空中是风和日丽,还是雷电交加,都无法影响它的存在性质。法的存在也是同样,经曰:“法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又曰:“法性常尔”,都是向我们说明,法并不是由佛陀创作的,更不是其他任何人所创作的。无论世间有佛住世说法,还是无佛出世说法,法都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世界上的任何变化而发生改变。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因为他证悟到这种法的存在。

   3、佛与法的关系

   法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什么又称法为佛法呢?是因为佛陀最先发现了宇宙间有法的存在,如果不是佛陀的证悟,法虽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是无法觉察得到。正因为法与佛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所以把法称为佛法。就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大陆本来就存在,并非因他发现而有,只是他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这一事实,后人为纪念哥伦布,便将他和新大陆联系起来。

   佛与法既然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要了解佛法,我们就应当进一步来探讨“佛”的含义。

  

  二、佛陀者何

   1、佛陀的含义

   说到佛及成佛,我们多半会认为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观念呢?是因为太不了解“佛”的含义了,根本就不知道佛陀为何物。

   所谓“佛”者,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佛法传到中国后,又智慧的人很多,他们也能够称为佛陀吗?其实不然,这里所讲的智慧并非一般的智慧,而是彻底圆满地证悟了宇宙人生诸法实相的智慧。一旦成就这种智慧的人,对宇宙人生就不再有丝毫迷惑,就能彻底摆脱人生的烦恼,佛陀便是证得这种智慧的圣者。

   世界上没有一位天生的佛陀,佛都是从平凡的人修行而来,我们人人都可以经过修行成佛,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乃至一切生灵都具有佛的觉性。这种觉性众生本自具足,只因为被无明妄想覆盖而无法显现,只要经过修行将我们的佛性开发出来,彻底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就不会再迷失,也就成佛了。

   2、佛陀的异名

   每位佛陀都有自己的别号,但一切佛陀又有共同的通号。佛的通号有十种: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些名号是根据佛陀的德行施设的,任何一位佛陀都具有这些德行。以“如来”为例,“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而来”,因为如来的行住坐卧和语默动静无不是真理的表现。《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明确告诉我们,如来出现于世间,虽有来有去,但不住来去之相。世人还喜欢把如来和佛合在一起称曰“如来佛”,这是不伦不类的说法。如来和佛都是通号,就如某某人既是博士又是教授一样,我们可以称他为某博士或某教授,而不应称他为某博士教授。同样的道理,我们可称释迦佛或释迦如来;称阿弥陀佛或阿弥陀如来,但“如来佛”这种称呼却不恰当。佛陀还有个名号为“世尊”,世尊的含义是受世间人尊重。之所以把佛陀称为世尊,是因为佛陀的道德、智慧和悲愿都达到了最为圆满的程度,无论人、天人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深受人天的尊重和敬仰。

   3、佛陀的数量

   佛陀不同于上帝,神教所说的上帝是天生的、唯一的,任何人都不能成为上帝。而在佛教中,佛陀却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修行而成。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修行成佛,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佛陀的数量也非常可观。

   《阿弥陀经》曰:“东方世界有阿閦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因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北方世界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从所引的这段经文,可知佛陀数量之多。

   恒河是印度非常著名而且又神圣的河流,河中有很多白色的细沙,佛陀一生说法大多在恒河两岸,因此说法时常常会引用恒河作比喻。佛陀告诉我们说,已成就的佛陀有恒河沙数之多。过去已有无量众生修行成佛,现在又有无量众生正要修行成佛,未来还有无量众生当修行成佛。既然成佛的众生有这么多,说明成佛并非只有某个人才能办到的事。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我们能够依佛所说的法去实践,便可体悟真实法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能开发出来。只要我们发心修道,那么我们也有成佛的一天。

   4、菩萨不易当

   虽然人人都能成佛,但成佛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广修六度万行,利益无量众生,以此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慈悲智慧,到功德圆满使时方能成就佛果。要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做菩萨不容易,不仅众生不易度,且会有各种各样的菩萨来考验你。在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也曾发心修菩萨道。一天,他看见有人正哭得伤心,就上前打听,那人见到舍利弗就哭得更凄惨了,在舍利弗的再三追问之下才说明原因:“我母亲病很厉害,根据医生吩咐,需要人眼做药才能治好她的病。”舍利弗心想:“菩萨必须行布施,不仅是外财的布施,还有内财的布施,而今对方需要我的眼睛,正是行菩萨道的机会。”于是下定决心成就对方,将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对方一看却说:“唉呀!你弄错了,我要的是右眼,你却挖了左眼。”舍利弗毕竟是初发心的人,听他这么说也就不太高兴:“唉呀,你怎么不早说呢?眼睛可不是开玩笑的呀。”转而又想,既然发菩提心就应发到底,于是又将右眼挖了出来,可那人接过眼睛后嗅了嗅说:“味道这么臭,怎么能作药呢?”随手就往地上一扔,用脚踩得粉碎。舍利弗非常难过,认为菩萨道实在是难行,因此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没有了菩提心,又如何能成佛呢?

  

  三、释迦牟尼之成佛

   1、释迦出家的因缘

   世界上的佛陀虽然有千千万,但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唯有释迦牟尼佛。因为他的住世的时间离我们最近,况且我们又是释迦佛法下的弟子,因此对他的印象特别深,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对他示现成佛的过程有所了解。

   释迦佛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原本是个太子,名悉达多。他出生时,曾有阿私陀仙人前来给他占相说:“太子若在家能成为转轮王,统一全印度;若出家便可成为世间的佛陀,度化无量众生。”说完就痛哭流涕,国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说遗憾自己年纪老了,不能在他的法下得度,真是生不逢时。

   在皇宫里长大的悉达多,享尽了世间荣华富贵,为什么又要抛弃王位而削发出家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次,他出宫外游看到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所驾耕牛时时遭到鞭打,而犁铧翻出的虫子又被小鸟飞来啄食,看到众生为了生存而互相残杀的悲剧,使善于思维的悉达多太子感慨万千。其后,是他游历四门时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更加感觉到人生的种种痛苦和无奈。生命如此无常,一个人来到世间,无论是贫富贵贱,最终都免不了归于死亡。太子由众生的痛苦想到自己的痛苦,又由自己的痛苦想到大众的痛苦。为解决人生的痛苦和,他毅然放弃了王宫的生活,走上了寻求解脱之路。

   2、修道

   印度是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国家,佛陀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宗教派别,也就是佛教里所称的外道。外道并非一种贬称,所以称之为外道,只是相对佛教而言,就象中…

《佛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进入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