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魚,叁天曬網。間斷式的做止息,是不會有結果的。
5.常行無義事。
6.貪睡嗜眠。
7.懶惰成性。
另「自以爲不行」也是原因。很多人抱怨腿盤不起來,一盤就痛。我也經曆此一過程,勤加練習必能克服。
掉舉八因:
1.不守身口意叁門之戒律:以居士而言,不行十善業,就是不守叁門之戒律。
2.經常意淫。
3.生活忙碌。
4.不舍緣法:所謂緣法是指因緣法、世俗法。
5.不聰明:雖不是過失,乃未積聚資糧所致。
6.不精進:自我放逸,造業還以爲遊戲人間。
7.不背誦:未能背誦上師傳授的法要,諸如昏沈掉舉的障礙、如何禅修之口訣。
8.執著親情:一般人最容易犯此過失。
對治昏沈的四種方法
蓮花戒所造《修道次第論》雲「對治昏沈有四法」:
1.專注光明處:觀想佛像眉心處放光,專注其上之光明,乃能對治昏沈。
2.以妙觀察智觀諸佛功德:能確信諸佛具有無上功德,即爲妙觀察智。
3.擇居高山、海邊寬闊之處:許多人修止息習慣閉上眼睛,錯了!應該張開眼睛,而且最好能在高山、海邊寬闊之處,放眼望去,沒有任何障礙物。
4.樂願禅修:自己要喜歡禅修,才能對治昏沈。如果不喜歡禅修,一坐就昏沈了。很多人認爲靜坐禅修不錯,因爲禅修易于入睡。如果你睡不著,藉由禅修而入眠,是最不好的緣起,從此你一禅修就是睡覺。也有人認爲打坐兩小時,勝過八小時睡眠,這種見地也極不可取,那都只是一時的。
此外,修禅定的時候,如果感到十分昏沈,可下座經行。繞佛像、繞塔,只要心止于一處,就是止息。所以止息不一定要坐著修,經行亦可修止息。如果連走路也想打瞌睡,唯一方法就是洗冷水澡。這是業障現前。
對治掉舉的四種方法
《修道次第論》對治掉舉的四種方法如下:
1.觀想無常:通常我們執著念頭爲實有,才會産生掉舉;甚至以爲念頭就是境界。所以不管是否境界現前,都要觀照無常,明白一切非實有。
2.觀俗法無益:世俗法究竟沒有任何利益。
3.觀照妄念之害:妄念害處無窮,讓人徒增執著與瞋恨,甚至行惡業。
4.觀照心的體性爲空。
《波羅密多經心要》之中,也提到對治掉舉的叁種方法,譬如調伏身口意。調伏自己的身體,若身體不順暢,掉舉的現象就更容易發生。有些人一坐就感覺身體自然晃動,甚至變成靈動。其實屬于掉舉的現象。什麼時候不晃動?心髒停止的時候。心髒未停止之前,身體絕對會動,只不過外在粗重的行爲勝過身體的內動,故一時未能察覺。
因此,靜坐若無上師教授方法、講述心要,將有多重障礙。
爲何自己不動、身體卻不由自主晃動?原因是,氣脈運行若不順暢,身體就會偏一邊,某些部分便自然跳動,這是氣脈和血液的循環,在某處受到阻礙,産生沖擊力所致,但有人卻誤以爲具有神力。
很多人教人靜坐把注意力放在眉心。其實專注眉心,只要超過十分鍾,一定會見到光,這是視網膜的自然作用。然而許多人竟把這種現象,當作見到自性明光,或是本尊的光明,甚至以爲自己已經獲得第叁眼神通,都是錯誤的!
有人則喜歡閉上眼睛修止息,感覺身體浮起來,這也是妄動;甚且有時身體會無限浮大,此乃氣虛渙散。這些現象,只要做禅修,一定會碰上。遇到狀況,不要執取,它自然消失。誤將障礙視爲境界,還沾沾自喜,則謬矣!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叁:明辨止觀的體性
體性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只能用心體會。譬如:花香的體性是什麼?沒有人可以真正描述,但只要拿花給你聞了,哦!原來這就是花香的味道,這味道就是它的體性。體性是本來具有的特性,而非刻意增添。又如蜂蜜的甜美,也唯有親嘗才能體會。體性也可以用「非和合」來形容——非因緣造作,無法加以分析。雖然體性無可言喻,此處仍試著講解,究竟止息、觀照的體性爲何?
《寶雲經》中佛說:「心住一處曰止,明辨諸法體性曰觀;當心住一處,無有動搖,其性是山,此即爲止。」安住于一處,無有動搖,其性如山,就是止的體性。簡言之,安住寂靜處,而生信心、不受動搖便是。
「觀」的體性爲何?就是觀照諸法性空,如虛空。
止息與觀照,兩者體性無二。但方法有別,見地不一。
修止息的時候,不加任何分別;修觀照的時候,則必須審視、分析。
何謂止息的圓滿?佛說:「勝昏沈就是止息的圓滿。」何謂觀照的圓滿?「勝掉舉就是觀照的圓滿。」這是大乘的見地;小乘的見地認爲身心輕安,便是止觀圓滿。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四:止觀的差異
《經莊嚴論》中,佛說:「止息可分世間與勝世間」。換言之,禅定不是佛教才有,任何宗教都有禅定(外道禅定屬于世間禅),但唯獨佛教禅定超越世間止息而勝之。修止息可獲叁種結果:
一、成就世間止息之力,能證得神通,或達四禅天境界。
二、成就勝世間止息之力,超越輪回,止輪回于一時。
「勝世間止息」能止輪回于一時;「世間止息」則無此功德,但能具神通(所以神父有神通是很自然的,因爲他們修止息、也做禱告。)
叁、調伏凡夫之心,令心安甯,亦即九住心。
所以要滅煩惱,唯有修止息;不修止息,煩惱不能滅。但若欲根除煩惱,唯有依觀照;不修觀照,煩惱無法連根斷除。止息猶如冬天在田野放一把火,把草給燒了,可春雨滋潤大地,草又重新萌芽。觀照則是將草連根拔除,來年春兩,草即不生,如是徹底斷除煩惱。
觀照因小乘大乘而不同。小乘觀四聖谛、十六行相;大乘則觀空性。觀照的力量與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然而若將觀照以次第細分,則易落入世間法。因此觀照沒有次第,並無觀照到什麼程度,將有什麼結果之說。觀照最圓滿的結果就是:確信空性,並且證得空性。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五:止觀的次第(境界)
劄西南甲依顯教契經而主張,要先修止、而後修觀。《經莊嚴論》亦雲:「止是基,觀是果。」龍樹菩薩在〈勸戒親友書〉揭示:「無止做礎石,觀照難成就」。寂天菩薩于《入行論》明言:「先修止息,後做觀照」。
若無止的基礎,心就無法安住一處、不動如山;如此觀照就像流水,沒有任何力量可言,而且一旦各種障礙現前,你無力對抗。所以缺乏止息基礎,直接修觀照是很危險的。譬如修生起次第本尊法時,沒有止息基礎,就直接觀想本尊,很容易把本尊擬人化或形象化,而産生偏差與障礙。
以上是顯教經典對止息與觀照的概述。
若依大手印、大圓滿,止息與觀照的見地,兩者並無次第可修。如果要說先後順序,就是先依九住心修止,而後再修觀。至于止息要修多久?我的老師說,起碼要修九年。要有九年以上的止息基礎,每天精進,才可修觀照。爲什麼?因爲思想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果心無法止于一處,就直接修觀照的話,所觀萬一落入所知見,很容易産生執著,而影響你一切如常的思考和判斷力,非常可怕,簡直跟瘋子一樣。而所謂精神病,正是強烈執著某些念頭。
大手印主張:「修止可通達觀,修觀可通達止。」此言乍聽之下,似與前面所述有所矛盾,其關鍵在于,大手印全在上師的教導之下修學,所以安全。猶如學開車,聽過理論,就把車子丟給你開,當然危險。可是教練坐在旁邊指導,就安全多了。
密續也提及,「生起次第就是止,圓滿次第就觀。」反之亦可。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六:止觀雙運
關于此,作者特別加注:「止觀雙運若無止息之力,觀照則如流水」。止觀要雙運,如果缺乏止息的力量,觀照就好像流水一樣;反之,若無觀照的力量,止息將無作用。因此說「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依方便說,在修止息時,特別強調止息、不作任何分別;然而一旦止息的障礙産生,仍要以觀照對治,此即「止中有觀」。
而修觀照,必須專注,才有觀照的功德;因此,觀照仍需止的力量。誠如打太極拳,首重紮馬步,馬步紮不穩,就成了花拳繡腿;馬步紮得穩,打起拳來柔軟如棉,卻有四兩撥千金之力。紮馬步就是止息,拳路比畫就是觀照。只修止息而不修觀照,只能成就世間法,不能成就勝世間法。
《修道次第論》中卷提到:「若無止息,行者心如風中燭」。如果你不修止息,心將如風中殘燭,搖曳不定。若不修觀照,止息將成世間果。止息修得好會有神通,可是卻只能止染汙于一時。因爲禅定中的無分別定,定中染汙不生,但不能根除煩惱,不能斷生死老病苦。所以,專修止息不能究竟斷煩惱;然不修止息、煩惱則不滅。
在修止息時,當然不會受到煩惱的侵害,可是你不能二十四小時都處于止息定中,你要吃飯、要做事,一旦下座,煩惱就來了。經常有人覺得親近道場,心很清淨;離開佛寺,心就又開始混濁,道理是一樣的。《解深密經疏》雲,「止息能止染汙于一時,觀照則是從根斷煩惱。」所以止息和觀照必須雙運。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七:妙果
修止息與觀照,將能究竟成佛,所以也不用對修止觀的結果多加著墨了;只要勤加實修,自然能證妙果。
以上對修止息的七個次第,做此概要性解釋。雖講止觀,但重點在止息,觀照爲附帶說明。往後還有更高深、更精辟的教授,願大家精進入法。
沐恩弟子噶瑪慧陀整理
《叁摩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