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摩地▪P4

  ..续本文上一页鱼,三天晒网。间断式的做止息,是不会有结果的。

  5.常行无义事。

  6.贪睡嗜眠。

  7.懒惰成性。

  另「自以为不行」也是原因。很多人抱怨腿盘不起来,一盘就痛。我也经历此一过程,勤加练习必能克服。

  掉举八因:

  1.不守身口意三门之戒律:以居士而言,不行十善业,就是不守三门之戒律。

  2.经常意淫。

  3.生活忙碌。

  4.不舍缘法:所谓缘法是指因缘法、世俗法。

  5.不聪明:虽不是过失,乃未积聚资粮所致。

  6.不精进:自我放逸,造业还以为游戏人间。

  7.不背诵:未能背诵上师传授的法要,诸如昏沉掉举的障碍、如何禅修之口诀。

  8.执着亲情:一般人最容易犯此过失。

  对治昏沈的四种方法

  莲花戒所造《修道次第论》云「对治昏沈有四法」:

  1.专注光明处:观想佛像眉心处放光,专注其上之光明,乃能对治昏沈。

  2.以妙观察智观诸佛功德:能确信诸佛具有无上功德,即为妙观察智。

  3.择居高山、海边宽阔之处:许多人修止息习惯闭上眼睛,错了!应该张开眼睛,而且最好能在高山、海边宽阔之处,放眼望去,没有任何障碍物。

  4.乐愿禅修:自己要喜欢禅修,才能对治昏沈。如果不喜欢禅修,一坐就昏沈了。很多人认为静坐禅修不错,因为禅修易于入睡。如果你睡不着,藉由禅修而入眠,是最不好的缘起,从此你一禅修就是睡觉。也有人认为打坐两小时,胜过八小时睡眠,这种见地也极不可取,那都只是一时的。

  此外,修禅定的时候,如果感到十分昏沈,可下座经行。绕佛像、绕塔,只要心止于一处,就是止息。所以止息不一定要坐着修,经行亦可修止息。如果连走路也想打瞌睡,唯一方法就是洗冷水澡。这是业障现前。

  对治掉举的四种方法

  《修道次第论》对治掉举的四种方法如下:

  1.观想无常:通常我们执着念头为实有,才会产生掉举;甚至以为念头就是境界。所以不管是否境界现前,都要观照无常,明白一切非实有。

  2.观俗法无益:世俗法究竟没有任何利益。

  3.观照妄念之害:妄念害处无穷,让人徒增执着与瞋恨,甚至行恶业。

  4.观照心的体性为空。

  《波罗密多经心要》之中,也提到对治掉举的三种方法,譬如调伏身口意。调伏自己的身体,若身体不顺畅,掉举的现象就更容易发生。有些人一坐就感觉身体自然晃动,甚至变成灵动。其实属于掉举的现象。什么时候不晃动?心脏停止的时候。心脏未停止之前,身体绝对会动,只不过外在粗重的行为胜过身体的内动,故一时未能察觉。

  因此,静坐若无上师教授方法、讲述心要,将有多重障碍。

  为何自己不动、身体却不由自主晃动?原因是,气脉运行若不顺畅,身体就会偏一边,某些部分便自然跳动,这是气脉和血液的循环,在某处受到阻碍,产生冲击力所致,但有人却误以为具有神力。

  很多人教人静坐把注意力放在眉心。其实专注眉心,只要超过十分钟,一定会见到光,这是视网膜的自然作用。然而许多人竟把这种现象,当作见到自性明光,或是本尊的光明,甚至以为自己已经获得第三眼神通,都是错误的!

  有人则喜欢闭上眼睛修止息,感觉身体浮起来,这也是妄动;甚且有时身体会无限浮大,此乃气虚涣散。这些现象,只要做禅修,一定会碰上。遇到状况,不要执取,它自然消失。误将障碍视为境界,还沾沾自喜,则谬矣!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三:明辨止观的体性

  体性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只能用心体会。譬如:花香的体性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真正描述,但只要拿花给你闻了,哦!原来这就是花香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它的体性。体性是本来具有的特性,而非刻意增添。又如蜂蜜的甜美,也唯有亲尝才能体会。体性也可以用「非和合」来形容——非因缘造作,无法加以分析。虽然体性无可言喻,此处仍试着讲解,究竟止息、观照的体性为何?

  《宝云经》中佛说:「心住一处曰止,明辨诸法体性曰观;当心住一处,无有动摇,其性是山,此即为止。」安住于一处,无有动摇,其性如山,就是止的体性。简言之,安住寂静处,而生信心、不受动摇便是。

  「观」的体性为何?就是观照诸法性空,如虚空。

  止息与观照,两者体性无二。但方法有别,见地不一。

  修止息的时候,不加任何分别;修观照的时候,则必须审视、分析。

  何谓止息的圆满?佛说:「胜昏沈就是止息的圆满。」何谓观照的圆满?「胜掉举就是观照的圆满。」这是大乘的见地;小乘的见地认为身心轻安,便是止观圆满。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四:止观的差异

  《经庄严论》中,佛说:「止息可分世间与胜世间」。换言之,禅定不是佛教才有,任何宗教都有禅定(外道禅定属于世间禅),但唯独佛教禅定超越世间止息而胜之。修止息可获三种结果:

  一、成就世间止息之力,能证得神通,或达四禅天境界。

  二、成就胜世间止息之力,超越轮回,止轮回于一时。

  「胜世间止息」能止轮回于一时;「世间止息」则无此功德,但能具神通(所以神父有神通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修止息、也做祷告。)

  三、调伏凡夫之心,令心安宁,亦即九住心。

  所以要灭烦恼,唯有修止息;不修止息,烦恼不能灭。但若欲根除烦恼,唯有依观照;不修观照,烦恼无法连根断除。止息犹如冬天在田野放一把火,把草给烧了,可春雨滋润大地,草又重新萌芽。观照则是将草连根拔除,来年春两,草即不生,如是彻底断除烦恼。

  观照因小乘大乘而不同。小乘观四圣谛、十六行相;大乘则观空性。观照的力量与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然而若将观照以次第细分,则易落入世间法。因此观照没有次第,并无观照到什么程度,将有什么结果之说。观照最圆满的结果就是:确信空性,并且证得空性。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五:止观的次第(境界)

  札西南甲依显教契经而主张,要先修止、而后修观。《经庄严论》亦云:「止是基,观是果。」龙树菩萨在〈劝戒亲友书〉揭示:「无止做础石,观照难成就」。寂天菩萨于《入行论》明言:「先修止息,后做观照」。

  若无止的基础,心就无法安住一处、不动如山;如此观照就像流水,没有任何力量可言,而且一旦各种障碍现前,你无力对抗。所以缺乏止息基础,直接修观照是很危险的。譬如修生起次第本尊法时,没有止息基础,就直接观想本尊,很容易把本尊拟人化或形象化,而产生偏差与障碍。

  以上是显教经典对止息与观照的概述。

  若依大手印、大圆满,止息与观照的见地,两者并无次第可修。如果要说先后顺序,就是先依九住心修止,而后再修观。至于止息要修多久?我的老师说,起码要修九年。要有九年以上的止息基础,每天精进,才可修观照。为什么?因为思想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果心无法止于一处,就直接修观照的话,所观万一落入所知见,很容易产生执着,而影响你一切如常的思考和判断力,非常可怕,简直跟疯子一样。而所谓精神病,正是强烈执着某些念头。

  大手印主张:「修止可通达观,修观可通达止。」此言乍听之下,似与前面所述有所矛盾,其关键在于,大手印全在上师的教导之下修学,所以安全。犹如学开车,听过理论,就把车子丢给你开,当然危险。可是教练坐在旁边指导,就安全多了。

  密续也提及,「生起次第就是止,圆满次第就观。」反之亦可。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六:止观双运

  关于此,作者特别加注:「止观双运若无止息之力,观照则如流水」。止观要双运,如果缺乏止息的力量,观照就好像流水一样;反之,若无观照的力量,止息将无作用。因此说「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依方便说,在修止息时,特别强调止息、不作任何分别;然而一旦止息的障碍产生,仍要以观照对治,此即「止中有观」。

  而修观照,必须专注,才有观照的功德;因此,观照仍需止的力量。诚如打太极拳,首重扎马步,马步扎不稳,就成了花拳绣腿;马步扎得稳,打起拳来柔软如棉,却有四两拨千金之力。扎马步就是止息,拳路比画就是观照。只修止息而不修观照,只能成就世间法,不能成就胜世间法。

  《修道次第论》中卷提到:「若无止息,行者心如风中烛」。如果你不修止息,心将如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若不修观照,止息将成世间果。止息修得好会有神通,可是却只能止染污于一时。因为禅定中的无分别定,定中染污不生,但不能根除烦恼,不能断生死老病苦。所以,专修止息不能究竟断烦恼;然不修止息、烦恼则不灭。

  在修止息时,当然不会受到烦恼的侵害,可是你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处于止息定中,你要吃饭、要做事,一旦下座,烦恼就来了。经常有人觉得亲近道场,心很清净;离开佛寺,心就又开始混浊,道理是一样的。《解深密经疏》云,「止息能止染污于一时,观照则是从根断烦恼。」所以止息和观照必须双运。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七:妙果

  修止息与观照,将能究竟成佛,所以也不用对修止观的结果多加着墨了;只要勤加实修,自然能证妙果。

  以上对修止息的七个次第,做此概要性解释。虽讲止观,但重点在止息,观照为附带说明。往后还有更高深、更精辟的教授,愿大家精进入法。

  沐恩弟子噶玛慧陀整理

  

《三摩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