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的是回忆的念头。许多人忆念佛菩萨也会产生掉举,甚至误以为自己可以跟佛菩萨沟通了。其实这如果不是掉举,就是个人妄想。
后悔,有信心退转之意。《俱舍论》诠释:「心已作意、或不作意,造种种业,而心生悔意。」修禅定时,向外攀缘的心,已经转为内住,渐能察觉自己的念头。某些邪恶的念头你没有刻意想它,却自然跑出来;有些是故意去想,而生起某些恶念。当发现这些恶念时,质问自己为何这么龌龊、邪恶?心想不修还好,修了之后,实在难以面对自己、接纳自己,于是产生后悔的心态,畏惧因禅修而发现自己的黑暗面。既然每次禅修便生懊恼,干脆不要修了。后悔、退转,是修止息的障碍,其原因,是受无明染污。欲界众生在修止息时,欲念特别容易生起。然而对任何念头、意境、感受、念多念少,均不作任何分别,这种定,就是「无别定」。
五盖障之二:瞋恚盖
即瞋恨心。强烈的怀恨、怨尤、愤怒、不平等念头,都可称为瞋恚心。不明了「念头本来没有作用」,以为念头就是我,故而执取念头者,常生瞋恚心。路见不平,好拔刀相助者,也容易产生此障碍。
五盖障之三:昏睡盖
即昏沈。睡眠有三种:善的、非善的、非善非恶;也分适时与不适时(该睡与不该睡)。昏睡盖一产生,则无法明辨一切事物。禅修昏沈、似睡非睡、加上妄念造作,有时容易误以为灵魂出窍。
五盖障之四:贪欲盖
「对世俗法极欲得之」,对世俗一切强烈渴望拥有,这就是贪欲。
五盖障之五:疑法盖
什么是疑法?依《俱舍论》之说,就是对胜义谛怀疑。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善事,却没得到好报;自己非常护持佛教,却遭受诸多障碍。怀疑因果、怀疑法的真实性、不相信四圣谛、经常怀疑有没有佛……这些都是观照的障碍。
修止息如何称为圆满?克服掉举,就是止息的圆满;克服昏沈,就是观照的圆满;克服昏沉掉举,就是禅修的圆满。
如何对治昏沈?禅修遇到昏沈的现象,就要观照能让自己高兴愉悦的事,如此有助于心的集中;达到目的就好,赶快再修止息。止观是双运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如何对治掉举?例如修止息时,心中出现本尊,应观一切无常、本尊亦无常、非真实,自然不再执着。诸如此类的障碍,均可从反方向观照对治。
止观五障——《解深密经疏》佛说
《解深密经疏》中,弥勒菩萨再请示佛陀,「何事障碍修止观?」佛也开示五种障碍:外缘、内念、形色、业力、思虑。
1.外缘:经常攀外缘,当然没时间禅修;禅修时也不该想着外面的俗事。
2.内念:禅修时执着念头。
3.形色:禅修时专注身体而感到酸痛麻木,名为形色。禅修应专注于心,然而大家不是专注在眼睛,就是四肢。一旦禅修时发现腿麻了,表示我们的心当时住在腿上,心若能离,就无此困扰。
4.业力:业力深重会产生诸多问题,譬如身体不适、禅修驼背导致呼吸困难……等等。
5.思虑:过度罣碍,想太多事情了。
等持五障——《辨中边论》,弥勒菩萨所说
《辨中边论》,弥勒菩萨云:「修等持有五障:懈怠、忘失、掉沈、不作行、自然(作行)。」
1.云何懈怠:
懈怠有三:第一懦弱、第二同恶、第三轻凌。这是属于五十一心所之中的二十种「随烦恼」之一。懦弱就是妄自菲薄,或是借口身体不好无法禅修。同恶,就是心向着俗法;就俗义谛而言,世俗有善恶,但是禅修乃为证得心的体性,所以一切世俗的善恶皆不清净,故言同恶。就算是禅修中生起助人的念头,都是过失。轻凌,就是拖时间、懈怠懒惰,禅修中最容易犯此过失。
2.云何忘失:所谓忘失,就是经常忘记上师的教授与嘱咐,特别是上师的开示。对于禅修中的各种状况,要对照上师的教授,保持敏锐的警觉性,切莫将掉举误以为法喜充满,以免偏离正道。
3.云何掉沈:掉举和昏沈。(除佛之外,菩萨讲述禅修障碍,一定会谈到掉沉)掉举,简言之就是心不安,经常浮动;昏沈就是身心经常感觉沉重,迷迷糊糊。
4.云何不作行:心散漫,无法专注一处。
5.云何作行:心能安住一处,但过于造作。自己觉得现在心处无念,然后一直想着无念,其实那个无念也是念。清明之中,一直念着清明,那个就是造作,而以为是自然。
《辨中边论》弥勒菩萨说:「修等持止息九次第定,有六定力可以引发等持之助力。」「九次第定」是修止息的九种结果,它可依六种定力而增胜。云何六定力?
1.闻力:听闻的力量。
2.思力:思惟的力量。听闻之后要经常思惟。
3.念力:专注的力量。思惟之后,进一步要专注,切莫思惟之后仍忘失。
4.正知力:具足正知见的力量,包括对禅修的认知,以及清楚自己禅修的动机。
5.精进力:禅定不二法门——唯有靠永恒不断地精进。
6.熟练力:亦名成熟力,就是熟悉前述之法要:止观有什么障碍……等等。
止息九住心
「止息九次第定」也称为「九住心」,可做为自己修止息的参考指标,明白现在到底修到什么程度了。所谓三界九禅定,九禅是指「预流禅」、「四禅天」、「四处」。「预流禅」共有下列九个次第,分为四种境界。
止息九次第定之一:内住(依闻力摄心)
依闻力调伏摄心,令心专注不涣散。
我们的心习于向外求驰寻伺,并依六根、六根识执取六境,就这么向外寻找猎取的对象,很少往内观。修止息能把心由外转而朝内,所以称之为「内住」。内住是修止息的第一步,其结果是妄念增盛。
止息九次第定之二:续住(依思力摄心)
持续做,大概快则一个月,慢则三个月,续住的结果,念头会逐渐减少。在这阶段,心时而平静,时而浮躁。
(以上内住、续住,属于四种境界之第一:「励力运转作意」。)
止息九次第定之三:安住(依念力)
念力就是专注,谨记上师的教诲。这时候心逐渐轻安,以为已经自在了,其实离自在还有一段遥远距离;虽渐渐轻安、感觉清凉,但无确切目标。
止息九次第定之四:近住(依念力)
念力的力量逐渐增强,听闻过的上师教诲、研读过的经典,渐渐拥有过目不忘的功力,乃因念力增强之故。此时心逐渐犀利敏锐,很容易察觉昏沈、掉举,妄念一生起,马上能发现。同时心也渐能专注于一点。「安住」是专注于一处,例如专注于佛像;「近住」则专注于佛像的眉心一点。
止息九次第定之五:调伏住(依念力)
此时思惟的力量增强,心逐渐平静。第四次第的「近住」是心很敏锐、觉察力很强;「调伏住」则是观察力很清楚,但心不再造作,渐渐平稳,同时念头也会逐渐增加。然而,己经能够察觉念头,并加以调伏,所以心初生喜悦,此时可称为「三摩地」,具足初定喜。所谓定的意境,在「调伏住」的阶段才会产生。所以何谓三摩地?等你达到调伏住,自能明白。
止息九次第定之六:寂静住(依正知力)
凡修止息达到寂静住,内心定的喜悦将会增盛;寂静住的结果就是「盛喜」。凡是能亲尝三摩地,大概就不会再有任何比禅定更快乐的事可诱惑他了。所以禅喜从调伏住开始产生,而且源源不断,内心安详。到了寂静住的阶段,这种禅定法喜又逐渐增盛,能明白一切念头皆是昏沈、掉举,且常生警觉,不随念头来去。
止息九次第定之七:极寂静住(依精进力)
其结果:心明如镜。
(以上安住、近住、调伏住、寂静住、极寂静住,属于四种境界中的第二种:「有间缺运转作意」。此时「定」还是很少的,念头仍较多,还需再努力。)
止息九次第定之八:专注一境(依精进力)
专注一境的结果为「心得自在」,昏沉掉举无法干扰,极易令心在禅定中住于一处,故称为「一境」。
(专注一境属于四种境界中的第三种:「无间缺运转作意」——中间已无任何间断。)
止息九次第定之九:等持住(依成熟力)
心不再作意,心如明镜,明白一切。达到「等持住」的时候,自然会有神通,已能善用自己的心,不被念头所转。
(「等持住」属于四种境界中的第四种:「无功用运转作意」。不需要特别去做,即能很自然地安住于等持定之中。)
大小二乘修止息,同样依九次第定为基础。超越第九次第定之后,大乘直接观照空性,观照心的体性;小乘则进入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到无色界:「空无边处」、「四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处。非想非非想处,也称为「灭尽定」,大概跟石头一样;又称为长寿天。
什么是「空无边处」?心安住于无边的空际。或是说,心安住于无边空,观照心如虚空、无有边际,但仍然执着虚空,称之为空无边处,属于外空。
「四无边处」则属于内空,执着「心没有边际」。前者「空无边处」是执着心如虚空无边际,而「四无边处」则取心无边际。
「无所有处」是指内外皆空、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是指「非实有想、亦非非实有想」,有想又好像没有想。
「九住心」简述如上,务必要熟悉。各位修止息时,千万不要刻意从后面往前修,以为自己已经达到等持住,这是不对的。修止息之前,要把这些内容空掉,修完出定了,再回想刚刚有那些现象产生?检验什么现象属于哪一种结果?有些人修禅,会直接跳过内住、续住、安住,而达近住,可是修了很久仍停留在近住,这种现象是有的。总之,休止息的时候,不要先预设立场,也不要假设自己已经修到那一个次第!进入实修时,我们会再谈真正实修的方法,现在只要把解门法要全部理解、熟悉不忘即可。
以下探讨修止观时,造成昏沈和掉举的原因。昏沈有七种成因,掉举有八,说明如下:
昏沈七因:
1.不守身口意戒律。
2.饮食不调:例如饭后禅修,容易昏沈。
3.作息不定:晚睡熬夜,自然精神不济。
4.荒废时日:两天捕…
《三摩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