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摩地▪P3

  ..續本文上一頁取的是回憶的念頭。許多人憶念佛菩薩也會産生掉舉,甚至誤以爲自己可以跟佛菩薩溝通了。其實這如果不是掉舉,就是個人妄想。

  後悔,有信心退轉之意。《俱舍論》诠釋:「心已作意、或不作意,造種種業,而心生悔意。」修禅定時,向外攀緣的心,已經轉爲內住,漸能察覺自己的念頭。某些邪惡的念頭你沒有刻意想它,卻自然跑出來;有些是故意去想,而生起某些惡念。當發現這些惡念時,質問自己爲何這麼龌龊、邪惡?心想不修還好,修了之後,實在難以面對自己、接納自己,于是産生後悔的心態,畏懼因禅修而發現自己的黑暗面。既然每次禅修便生懊惱,幹脆不要修了。後悔、退轉,是修止息的障礙,其原因,是受無明染汙。欲界衆生在修止息時,欲念特別容易生起。然而對任何念頭、意境、感受、念多念少,均不作任何分別,這種定,就是「無別定」。

  五蓋障之二:瞋恚蓋

  即瞋恨心。強烈的懷恨、怨尤、憤怒、不平等念頭,都可稱爲瞋恚心。不明了「念頭本來沒有作用」,以爲念頭就是我,故而執取念頭者,常生瞋恚心。路見不平,好拔刀相助者,也容易産生此障礙。

  五蓋障之叁:昏睡蓋

  即昏沈。睡眠有叁種:善的、非善的、非善非惡;也分適時與不適時(該睡與不該睡)。昏睡蓋一産生,則無法明辨一切事物。禅修昏沈、似睡非睡、加上妄念造作,有時容易誤以爲靈魂出竅。

  五蓋障之四:貪欲蓋

  「對世俗法極欲得之」,對世俗一切強烈渴望擁有,這就是貪欲。

  五蓋障之五:疑法蓋

  什麼是疑法?依《俱舍論》之說,就是對勝義谛懷疑。認爲自己做了很多善事,卻沒得到好報;自己非常護持佛教,卻遭受諸多障礙。懷疑因果、懷疑法的真實性、不相信四聖谛、經常懷疑有沒有佛……這些都是觀照的障礙。

  修止息如何稱爲圓滿?克服掉舉,就是止息的圓滿;克服昏沈,就是觀照的圓滿;克服昏沈掉舉,就是禅修的圓滿。

  如何對治昏沈?禅修遇到昏沈的現象,就要觀照能讓自己高興愉悅的事,如此有助于心的集中;達到目的就好,趕快再修止息。止觀是雙運的,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如何對治掉舉?例如修止息時,心中出現本尊,應觀一切無常、本尊亦無常、非真實,自然不再執著。諸如此類的障礙,均可從反方向觀照對治。

  止觀五障——《解深密經疏》佛說

  《解深密經疏》中,彌勒菩薩再請示佛陀,「何事障礙修止觀?」佛也開示五種障礙:外緣、內念、形色、業力、思慮。

  1.外緣:經常攀外緣,當然沒時間禅修;禅修時也不該想著外面的俗事。

  2.內念:禅修時執著念頭。

  3.形色:禅修時專注身體而感到酸痛麻木,名爲形色。禅修應專注于心,然而大家不是專注在眼睛,就是四肢。一旦禅修時發現腿麻了,表示我們的心當時住在腿上,心若能離,就無此困擾。

  4.業力:業力深重會産生諸多問題,譬如身體不適、禅修駝背導致呼吸困難……等等。

  5.思慮:過度罣礙,想太多事情了。

  等持五障——《辨中邊論》,彌勒菩薩所說

  《辨中邊論》,彌勒菩薩雲:「修等持有五障:懈怠、忘失、掉沈、不作行、自然(作行)。」

  1.雲何懈怠:

  懈怠有叁:第一懦弱、第二同惡、第叁輕淩。這是屬于五十一心所之中的二十種「隨煩惱」之一。懦弱就是妄自菲薄,或是借口身體不好無法禅修。同惡,就是心向著俗法;就俗義谛而言,世俗有善惡,但是禅修乃爲證得心的體性,所以一切世俗的善惡皆不清淨,故言同惡。就算是禅修中生起助人的念頭,都是過失。輕淩,就是拖時間、懈怠懶惰,禅修中最容易犯此過失。

  2.雲何忘失:所謂忘失,就是經常忘記上師的教授與囑咐,特別是上師的開示。對于禅修中的各種狀況,要對照上師的教授,保持敏銳的警覺性,切莫將掉舉誤以爲法喜充滿,以免偏離正道。

  3.雲何掉沈:掉舉和昏沈。(除佛之外,菩薩講述禅修障礙,一定會談到掉沈)掉舉,簡言之就是心不安,經常浮動;昏沈就是身心經常感覺沈重,迷迷糊糊。

  4.雲何不作行:心散漫,無法專注一處。

  5.雲何作行:心能安住一處,但過于造作。自己覺得現在心處無念,然後一直想著無念,其實那個無念也是念。清明之中,一直念著清明,那個就是造作,而以爲是自然。

  《辨中邊論》彌勒菩薩說:「修等持止息九次第定,有六定力可以引發等持之助力。」「九次第定」是修止息的九種結果,它可依六種定力而增勝。雲何六定力?

  1.聞力:聽聞的力量。

  2.思力:思惟的力量。聽聞之後要經常思惟。

  3.念力:專注的力量。思惟之後,進一步要專注,切莫思惟之後仍忘失。

  4.正知力:具足正知見的力量,包括對禅修的認知,以及清楚自己禅修的動機。

  5.精進力:禅定不二法門——唯有靠永恒不斷地精進。

  6.熟練力:亦名成熟力,就是熟悉前述之法要:止觀有什麼障礙……等等。

  止息九住心

  「止息九次第定」也稱爲「九住心」,可做爲自己修止息的參考指標,明白現在到底修到什麼程度了。所謂叁界九禅定,九禅是指「預流禅」、「四禅天」、「四處」。「預流禅」共有下列九個次第,分爲四種境界。

  止息九次第定之一:內住(依聞力攝心)

  依聞力調伏攝心,令心專注不渙散。

  我們的心習于向外求馳尋伺,並依六根、六根識執取六境,就這麼向外尋找獵取的對象,很少往內觀。修止息能把心由外轉而朝內,所以稱之爲「內住」。內住是修止息的第一步,其結果是妄念增盛。

  止息九次第定之二:續住(依思力攝心)

  持續做,大概快則一個月,慢則叁個月,續住的結果,念頭會逐漸減少。在這階段,心時而平靜,時而浮躁。

  (以上內住、續住,屬于四種境界之第一:「勵力運轉作意」。)

  止息九次第定之叁:安住(依念力)

  念力就是專注,謹記上師的教誨。這時候心逐漸輕安,以爲已經自在了,其實離自在還有一段遙遠距離;雖漸漸輕安、感覺清涼,但無確切目標。

  止息九次第定之四:近住(依念力)

  念力的力量逐漸增強,聽聞過的上師教誨、研讀過的經典,漸漸擁有過目不忘的功力,乃因念力增強之故。此時心逐漸犀利敏銳,很容易察覺昏沈、掉舉,妄念一生起,馬上能發現。同時心也漸能專注于一點。「安住」是專注于一處,例如專注于佛像;「近住」則專注于佛像的眉心一點。

  止息九次第定之五:調伏住(依念力)

  此時思惟的力量增強,心逐漸平靜。第四次第的「近住」是心很敏銳、覺察力很強;「調伏住」則是觀察力很清楚,但心不再造作,漸漸平穩,同時念頭也會逐漸增加。然而,己經能夠察覺念頭,並加以調伏,所以心初生喜悅,此時可稱爲「叁摩地」,具足初定喜。所謂定的意境,在「調伏住」的階段才會産生。所以何謂叁摩地?等你達到調伏住,自能明白。

  止息九次第定之六:寂靜住(依正知力)

  凡修止息達到寂靜住,內心定的喜悅將會增盛;寂靜住的結果就是「盛喜」。凡是能親嘗叁摩地,大概就不會再有任何比禅定更快樂的事可誘惑他了。所以禅喜從調伏住開始産生,而且源源不斷,內心安詳。到了寂靜住的階段,這種禅定法喜又逐漸增盛,能明白一切念頭皆是昏沈、掉舉,且常生警覺,不隨念頭來去。

  止息九次第定之七:極寂靜住(依精進力)

  其結果:心明如鏡。

  (以上安住、近住、調伏住、寂靜住、極寂靜住,屬于四種境界中的第二種:「有間缺運轉作意」。此時「定」還是很少的,念頭仍較多,還需再努力。)

  止息九次第定之八:專注一境(依精進力)

  專注一境的結果爲「心得自在」,昏沈掉舉無法幹擾,極易令心在禅定中住于一處,故稱爲「一境」。

  (專注一境屬于四種境界中的第叁種:「無間缺運轉作意」——中間已無任何間斷。)

  止息九次第定之九:等持住(依成熟力)

  心不再作意,心如明鏡,明白一切。達到「等持住」的時候,自然會有神通,已能善用自己的心,不被念頭所轉。

  (「等持住」屬于四種境界中的第四種:「無功用運轉作意」。不需要特別去做,即能很自然地安住于等持定之中。)

  大小二乘修止息,同樣依九次第定爲基礎。超越第九次第定之後,大乘直接觀照空性,觀照心的體性;小乘則進入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然後到無色界:「空無邊處」、「四無邊處」、「無所有處」、以及「非想非非想處」等四處。非想非非想處,也稱爲「滅盡定」,大概跟石頭一樣;又稱爲長壽天。

  什麼是「空無邊處」?心安住于無邊的空際。或是說,心安住于無邊空,觀照心如虛空、無有邊際,但仍然執著虛空,稱之爲空無邊處,屬于外空。

  「四無邊處」則屬于內空,執著「心沒有邊際」。前者「空無邊處」是執著心如虛空無邊際,而「四無邊處」則取心無邊際。

  「無所有處」是指內外皆空、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是指「非實有想、亦非非實有想」,有想又好像沒有想。

  「九住心」簡述如上,務必要熟悉。各位修止息時,千萬不要刻意從後面往前修,以爲自己已經達到等持住,這是不對的。修止息之前,要把這些內容空掉,修完出定了,再回想剛剛有那些現象産生?檢驗什麼現象屬于哪一種結果?有些人修禅,會直接跳過內住、續住、安住,而達近住,可是修了很久仍停留在近住,這種現象是有的。總之,休止息的時候,不要先預設立場,也不要假設自己已經修到那一個次第!進入實修時,我們會再談真正實修的方法,現在只要把解門法要全部理解、熟悉不忘即可。

  以下探討修止觀時,造成昏沈和掉舉的原因。昏沈有七種成因,掉舉有八,說明如下:

  昏沈七因:

  1.不守身口意戒律。

  2.飲食不調:例如飯後禅修,容易昏沈。

  3.作息不定:晚睡熬夜,自然精神不濟。

  4.荒廢時日:兩天捕…

《叁摩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