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摩地▪P2

  ..续本文上一页可能依水晶。这些将在实修的部分加以解说。(本段文字请参照表解如下)

  依息(依呼吸)——例如「数息法」

  有依依清净(依佛像,宁玛依水晶)

  不依息(不依呼吸)

  依不清净(噶居依石头或木头,宁玛依蓝色的花)

  此外,大圆满与大手印的修定方法也不一样。

  大手印直接内观,大圆满则外观,观虚空明点。

  不同的行者、不同的根基,选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既然三乘修止观的方法都不一样,诸多修定法门,如何含摄、全部包括在其中呢?札西南甲仁波切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阐论。他说:「观与不观、有依或无依,都只需专注一处,这就是止。」不管你修不修观照,无论有依、还是无依,最终只要你能将心专注于一个地方,即称为「止」。将心专注一处,其实很难。能专注一处,心不涣散,就是「止息」;行者审视、省察、分析心的能所(或言:心之体性),就是「观照」。

  只要你专注在任何一点,不管是外还是内,「专注」,这个就是止息。随喜一切善,也是一种止息。要能随喜,你的心一定专注在对方所行的善业功德之上,故心生欢喜,其间无有任何念头侵入干扰,故亦可称为止息。

  进一步分析「欢喜」的体性,就是观。譬如分析「随喜」一事,随喜他人之善,内心充满喜悦。快乐原本从那里生起?住在什么地方?快乐最后又跑到那里去了?它的成份到底是什么?进行这些分析,即是观照。

  又如男女朋友吵架,非常生气,那就应当开始思惟「忿怒」的体性为何?这也是观照。但若分析忿怒体性的同时,陷入悲哀忧恼,就不是观照了。因为你的心有所执,而且执「受」。故,依此见地,当可明白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

  如何修止观?

  修等持、修定,唯有依止观。止观的实修次第分为七种。第一:善因。第二:障碍。第三:明辨。第四:差异。第五:境界。第六:双运。第七:妙果。阐述如后: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一:善因

  什么是止观的善因?

  《解深密经疏》中,弥勒菩萨请示佛陀:「何为止观因地?」(什么是止观的种子?)佛说:「止息依清净持戒。」要修止息,唯有依持戒清净。「观照依多闻正法,思惟自性。」自性就是心的体性。

  冈波巴祖师云:「善哉!(承上句佛说)此为止观因。然实修时,依上师加持、承上师开示,积聚善资粮,得清净身心,亦是因。」冈波巴祖师的观点,乃依据大手印而来。他认为,不能说持戒清净、广学多闻、思惟自性是不圆满的,佛说的绝对正确,故称「善哉」表示赞叹。唯实修的时候,必须依上师的加持、上师的开示,加以实修,并且积聚善业功德,才能获得清净的身心,这也是修止观的因地。

  《修道次第论》中卷提到「止息六因」,也可视为修止息的六个条件。说明如后。

  止息六因之一:处所僻静

  修止息必须远离嘈杂,选择清净安静之处。理想所在,首先被排除的是家里。在家里很难得到平静,一下子电话铃响、一下子小孩子闹、先生喊、或是老婆哭,怎么平静?又是电视机,又是音响的。如果在家修,必须在书房;卧室其实也可以,若是夫妻房怕会影响对方则不宜。

  处所僻静之外,还要有下列条件:1.物质所需不匮乏 2.无仇敌 3.没有野兽出入 4.不吵杂 5.非疫区,无传染病 6.靠近行者、善知识。

  修行不是在享受,不需富裕豪华,所以住所要简单。但生活必备之所需,也不能缺乏,否则,喝个水还得下山挑水,花工夫经营日常所需,就浪费时间了。所以,生活物质不虞匮乏,也很重要。至于仇敌,仇敌包括什么?当然包括自己,止息就是要灭自己的妄念仇敌。但此处的仇敌是指外在而言,例如与人结怨、积欠债务,对方找上门来必然干扰清修。

  止息六因之二:减少欲望

  欲望越多、心越不能平静,止息越难修。要有所谓安贫乐道的精神,这连天主教修女会都强调。而且应远离美色、华服、玉食佳肴之引诱:修止息的地方,男女众要分开,以减少诱感。男女双方具有吸引力,彼此都算美色。其次,不要拥有华丽漂亮的衣服,否则容易对身体产生执着,穿着以素雅、宽松为宜。此外应避免美食佳肴引诱,这只会把胃口养大。修行者食物要清淡,以防饱暖思淫欲。

  止息六因之三:知足

  满足现况、降低欲望、减少比较,是知足常乐的方法。人要能满足现况,避免经常感到不满。内心不满,血压起伏会特别大;满足感洋溢,血压就降低而平稳。如何减少欲望?欲望通常来自对身体的执着。三天不洗澡看看,还会贪执眷恋吗?异味熏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要经常思惟无常,以降低欲望。再者,不要老是心生比较,一比较,就会分别高下,无法知足。

  止息六因之四:减少杂务

  所谓的杂务是什么?放着正事不做,去做些没意义的事,就称为杂务。但家庭主妇可不要为了学习止息,以「减少杂务」为由,跟先生说:「老公,上师说,修止息要减少杂务,所以从现在开始,扫地、洗衣、煮饭都由你来做,我要修止息。」打扫家内,是家务、是责任,不是杂务。

  此外还应注意四点:一、不做生意交涉,包括买卖股票。二、修止息的地方,闲杂人等禁止出入。三、拒绝无聊汉(包括自己)。四、僧侣僻静处及道场,严禁学习占卜、医药、地理、风水、算命。

  佛曾经明文规定,严格禁止佛子学占卜、医药、地理、风水、算命。因为这些容易令自己与别人产生执着,而且以佛教徒对因果律的了解,应该心离外道。当然生病用药是应该的,去看医生就好。可是现在哪位师父如果不懂这些,就没有人会去亲近,真是时代的悲哀。

  止息六因之五:具德

  即具足德行。德行的标准不一,以佛教来讲,心要柔软、慈悲,德相自然显现。如何才能具德?作者提出应受「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在家居士受优婆塞、优婆夷戒;加上出家众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受过沙弥尼戒之后,在受比丘尼戒之前,当受正学女戒,观察是否怀孕)、比丘戒、比丘尼戒……合为「别解脱戒」。并且要持守清净,若有违反,当下忏悔。守戒清净,才能具足德行。

  止息六因之六:不攀缘

  「攀缘」与「广结善缘」有什么不同?广结善缘是将ㄧ切美善事物,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或乐意帮助他人,甚至广及不相识者。攀缘则是内心有所目的,贪图某些利益,而刻意攀结缘份。

  以道场为例,有人来访,看他穿着佩饰,珠光宝气,心想,「这人大概经济能力不错。现在道场正四处化缘,如果对他好一点,或许有利下一步的劝募。」这种动机,就称为攀缘。广结善缘则是以无量的平等心,不管今天来的是谁,一律以礼相待,为之介绍本寺特色,把我们的利生事业和护持功德让他了解。至于对方是否捐助,那就看缘份了,这才是广结善缘。奉上一杯桂花茶,也是广结善缘。所以刻意的、造作的,企图认识人家,就称为攀缘。攀了众多因缘之后,将反为所累。以医生而言,有人住院找你,开刀也要找你。但如果知道对方发生什么问题,或急着就医,门诊额满排不到,刚好你可以透过关系帮忙,这就是广结善缘。

  要学习如何不攀缘、如何避开贪欲?一切世俗皆无常,能断世俗贪欲,止息自然就能修得好。谈毕止息六因,下以讨论观照三要。

  观照三要

  观照三要之一:依明师

  何谓明师?具足德相、持戒圆满、戒定慧三学具足、如理如法、有修有证的上师,方为明师。明师不是名嘴,辩才无碍者未必是明师。

  观照三要之二:勤多闻

  学佛当勤多听闻,可有时听多了,也会造成困扰和障碍。常有学生问我,「仁波切您教了什么方法,以前谁也教了什么方法,我现在到底要听谁的?」通常这时候,我会说「你听他的。」(案:这是针对非入室弟子而言)也有弟子提问,「我用了仁波切您方法之中的某一部份,跟某位上师所说的某一部份,两者合并起来,可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就像干面汤面掺杂一起,恐怕难以下咽。

  勤多闻,就是广闻「直接」与「间接」的佛法。直接的佛法,依胜义谛实相而说,又称「圆满的佛法」;以「俗义谛因缘法」而说,则称间接佛法,又名「非圆满佛法」。非圆满佛法,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众生比较容易接受世俗因缘法。

  观照三要之三:依次第

  依观照的次第。所谓次第,就是深浅进阶的方法,一年级、二年级逐步而上,不能越级。即便资优生跳级,并不表示他从一年级跳三年级,而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二年级所应学的都学会了,才可不按一般学制,而直升三年级。至于如何依次第?就是依所修所证的次第,容后再述。

  以上「止息六因」与「观照三要」是修止观的善因;六因三要具足,方能修好止观。

  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二:障碍

  止观的障碍,这部分很重要,因为很多人把修止观遇到的障碍视为境界。我们从两方面研究:1.如何明辨。2.如何对治。

  止观五盖障——《解深密经疏》,佛说

  《解深密经疏》之中,弥勒菩萨请示佛:「何为止息的障碍?何为观照的障碍?何为止观的障碍?」所以障碍可分以上三种。佛说有五盖障(所谓「盖」就是障碍):

  1.掉悔盖:止息的障碍。2.瞋恚盖:止观的障碍。3.昏睡盖:观照的障碍。4.贪欲盖:止观的障碍。5.疑法盖:观照的障碍。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现象出现;遇此状况,却以为是境界时,便可依佛的开示,对应现前的状况加以分析,来判断是止息的障碍、或观照的障碍、还是止观的障碍?阐明如下。

  五盖障之一:掉悔盖

  即掉举和后悔。《俱舍论》的上分法中,曾为掉举做一譬喻(《俱舍论》的上分法属于大乘,下分法属于小乘):

  白天见到美好的事物(例如美色),晚上修禅定时,有关这女子的念头不断出现,内心有点兴奋,此为掉举。为什么内心会有点兴奋?因为心执取念头。念头可分为当下的念头和回忆的念头,通常掉举所执…

《三摩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