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
噶玛天津仁波切开示
时间:86.09.15地点:台北道场
本讲次分为解行二门,为次第性严谨之教授。在此有个重要的要求,在听闻之前,先将过去所听闻的暂时摆一边,绝对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为前导,以致无法完全了解上师所说。同时,切忌最后把自己所听到的、与过去所学综合起来,成为自创的东西。如果有此情况,则在实修的部分,就不宜教授,因为会伤害到你。
本讲次根据竹巴噶居大学者札西南甲仁波切所造的《了义经》而阐述。札西南甲仁波切把所有不同传承的大手印全部结集,而造《了义经》,堪称大手印的百科全书。任何一句话皆有其出处;若是作者的观点,一定特别注明「这是我的见地」。大家过去所听闻的,怎么修禅定止息、怎么修观照,也许比较缺乏次第性;而今我们有严谨而殊胜的根据,故堪称有次第的教授。
何谓三摩地?
「三摩地」、「禅定」、「等持」、「止观」,乃同义异名,名相虽不同,但所指同一。「禅定」,梵文为「禅那」,分为两种:「无别定」(也称为止)和「辨识定」(也称为观)。
至于「等持」的诠释,「等」:平等——让心专注于一处,称之为等。
「持」:持有——持有专注一处的心。因此,简言之,「保持平等的心」就是等持。但是光保持平等的心,还是不够,应进一步诠释——保持平等之心,离一切造作。
什么是造作?举凡不自然的、起心动念、一切所思、依因缘、分别,这些都是。此外,呼吸也算造作,但不呼吸不代表不造作,甚至可能造作另一种造作。
不修禅定之过患
不修禅定,轮回不断;不修禅定,智慧不生。
修学禅定之前,应当先问自己,为何要修禅定?许多人把修禅定视为开发潜能的捷径,也有人将禅定视为获得神通的方法。两者都是对禅定的误解
。为什么要修禅定?不修禅定就好像没有脚一样,不能走路。亦如被囚禁于黑牢,不得自由。不修禅定,心如跳蚤,无有定时,烦恼不断。
《华严经》云:「圆满的佛教并非听闻。」亦即,圆满的佛教不是听闻的佛法;所听闻之法,尚属不圆满。何谓圆满的佛法?对于所听闻的法,要能彻底实修而证果,才算圆满。闻法却不实修,犹如望水止渴;善说佛法者,即使舌灿莲花、辩才无碍,自己不修,则如施食与人,自己不吃,终不得温饱。又譬如同样居住在王侯将相之宅,主人所享用的财富珍宝、锦衣玉食,若为仆人,无一可得。换言之,面对丰富珍贵的佛法,若不能成为佛法的持有者,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佛法的仆人罢了。如此,将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闻法不修,烦恼不灭,其害无尽」——听闻佛法若不勤加修持,烦恼就不可能消灭,祸害难以停止。(以上种种譬喻见于《华严经》之广述)
谈到修、怎么修?「修」,在于心行。云何心行?就是思惟、用心去想。然而,平常内心已充满生灭不断的念头,念头一刻也未曾在心中静止不动。谈思惟,岂不是念上加念吗?是的!思惟佛理,若不能运用正确方法,就会烦上加忧、妄上加妄,所以一定要有方法;至于到底该用什么方法?以下逐步讲解。所以听闻之后,可别像流水一样,任其空流而过。必须口诵心惟、念兹在兹,如牛反刍。禅修时,先依止息让心安定,安定之后就要观照;观照就是对听闻过的内容详加思惟,直到你能够决定「就是这样」!己经决定了、坚固不动了,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坐在那里念经或抄经,当然我们不能说念经、抄经不是修行,然而,那只是修行的方便之一。
「若人不修禅定,不见自性,烦恼必恼之。」此言可作不修禅定的警语。不修禅定,必将产生困扰不断的烦恼;烦恼不断必堕恶道。因为烦恼不离五毒:贪、瞋、痴、我慢、嫉妒。这些念头不断生起,最后必将影响、主宰我们的行为,甚至种下堕落恶道的种子。一旦堕于恶道,轮回无尽期。所以简言之,修禅定就是为了灭绝轮回、超越轮回。反之,则是不修禅定的过患。
禅修之功德利益
《摄真实义经》舍利子问佛:「若人闻法一劫、若人观照自性剎那,何者为胜?」(如果有人听闻佛法一劫,另一人观照自性剎那,何者功德较为殊胜?)所谓「观照」,就是止观之中的观;剎那是一弹指时间。
佛告舍利子,后者更胜前者,亦即「剎那观照自性,更胜闻法一劫。」此即为修三摩地的功德利益。何以如此?因为剎那观照自性,可胜生、老、病、死苦。闻法不能解脱,那只是解脱的资粮;观照自性得以解脱,故观照自性之功德,更胜闻法。
佛曾说,「修等持一座,更胜舍身千次。」一座的时间,依各人证量而异。何谓「一座」?能观照心的体性,无有造作,直到念头生起,这安住禅定的时间称为「一座」,而不是盘坐在那儿五分钟、十分钟。阿罗汉之定境,至少可持续四十五分钟以上;这一定无念,是我们凡间的四十五分钟,而于定者是一念。一念有多快?凡夫一念,有时连一秒都不到。初地菩萨的定境长达一天;而过去、现在、未来皆安住定中,即是佛。
何以修等持一座,胜过舍身千次?先了解「舍身」的定义。
当佛降生为净饭王王子悉达多之前身,曾示现舍身饲虎。他看到小老虎
、母老虎,饥饿瘦弱,气息奄奄,于是削竹刺身、引身血为乳让小老虎舔舐,然后又割肉喂食。舍身饲虎的圣地,目前都还有人前往朝圣。汉地显教有「燃指供佛」的仪式,亦属舍身供养。为师较推崇的舍身,是舍弃执着世俗之身,而愿将此身供养三宝、利益众生,如此舍身之意义,远胜燃指。(另,自杀不算舍身)。
舍身千次,仍逊修等持一座,因为修等持可以舍离贪爱执着、于佛法不生疑心、增长五根力、增胜慈悲心、见诸法实相、引导众生入正道,可聚千种功德……此乃修等持之殊胜。
《法集经》佛说:「菩萨善修等持,见诸法实相;瞭诸实相菩萨,自在常生慈悲。」一切菩萨善修等持,故能见诸法究竟,所以菩萨之心常住于自在、慈悲。凡夫的自在慈悲就不一样了。凡夫以为自在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误以为放任就是自在、不在意别人感受,就是自在。这种自在是业流——流水潺潺不断,就算滴下墨汁,也在瞬间消失;如流水的业,就是这么难以察觉。
另一方面,就行善而言,很多人以为自己心甘情愿、很自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批评。然而这种自在,还是有染污。众生往往以为「慈悲」就是对别人好,殊不知对别人好,经常隐藏自己所未察觉的自私。我们常愿意帮助别人,但也为此沾沾自喜——「啊!我真的很慈悲。」可是一旦曾受惠于你的人,需要他纾困的时候,对方却袖手旁观,你就生气了,「为什么我以前帮助你,都不求你的感激;现在我需要帮助,你竟然无如此无情。」不平和怨怒,泄露了当时未曾发现的染污。如是每每发生在我们身上,应该深自警惕。
阐述了不修禅定之过患、以及修禅定之利益功德,接着谈如何实修禅定?然此处所谓实修,仅止于解门,只是一种以理论作基础的方法和次第;至于真正的实修,还有其要诀。
如何修禅定?
禅定可分两大类:「三乘共同」与「三乘不共」。
三乘是指小乘、大乘、金刚乘。三乘不共的部份,堪称金刚乘法教之精华。既然称不共,即不被其他二乘所接受,好比祖传秘方。有关传授三乘不共之法教,传法上师、受法弟子都必须很谨慎;必得如法上师所传授、如法弟子来听闻方能相应。而且,最基本的要求,闻法者必须是皈依入室弟子。否则,不是疑心满腹、就是毁谤——因为功德不具。为何功德不具?因为你与上师之间没有法缘;再者,传承的护法,不允许你承受如是法教,所以会让你自然产生怀疑。所以,进入不共的部分,为师将言明,以下做何讲授,你自己决定要不要听闻。但不要听到大手印就欣喜若狂,大手印不像传说中那样,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修学。
首先,谈三乘共同的法教,分为三部份:
第一、何谓等持?第二、如何修止息?第三、如何修观照?
何谓等持?
广义而言,等持就是止观。但究竟来说,等持不是止观,既不是止、也不是观,而是止观双运之境界。《解深密经疏》佛说:「止观,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是因,等持是果,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换言之,三乘禅定所修结果——等持,都含摄了止观。小乘的等持有止观、大乘的等持也有止观、金刚乘的等持也有止观。「止观,三乘等持皆含摄」反向诠释,即是「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在语法上更容易了解。
《修道次第论》共有三部:上部、中部、下部。于其中部,佛说「修等持,止观必修。」又云:「三乘修定皆依止观,如树依根,诸等持如花果叶皆依根。」同时解释了止观与等持的关系和差异:止观犹如树根,等持就是树的花果叶。所以三乘所修等持,境界不同。「修止观如树依根」,譬如树依着根来吸取养分、水分。「等持如树之花果叶」,所以不能将树的花、果、叶均视为同一,但也不能说三者相异,因为同在这棵树上。
札西南甲仁波切在《了义经》,针对《解深密经疏》所言「止观,三乘等持皆含摄」而提问:「如前所说,不同行者修不同的定,那么不同的定所依方法不同,诸如有依、无依、或显或密、或大手印、或乐空无二……等等,如何含摄?」对此,我们做一探讨。
何谓「有依」?就是修禅定的时候有所依凭。「有依」分为两种:「依息」和「不依息」,也就是「依呼吸」和「不依呼吸」。
「数息法」属于「有依」中的「依息」。「有依」之中的「不依息」,又分「依清净」和「依不清净」。就「依不清净」来说,噶居、宁玛、格鲁、萨迦所依的对象各不同:例如我们噶居巴所凭借的是一块石头或木头,你就看着它做止息、修禅定;宁玛巴则会取一朵蓝色的花,告诉行者这就是「有依、不依息之中的依不清净」。什么是「有依、不依息之中的依清净」呢?佛像!而宁玛巴也…
《三摩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