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摩地

  叁摩地

  噶瑪天津仁波切開示

  時間:86.09.15地點:臺北道場

  本講次分爲解行二門,爲次第性嚴謹之教授。在此有個重要的要求,在聽聞之前,先將過去所聽聞的暫時擺一邊,絕對不要有先入爲主的觀念爲前導,以致無法完全了解上師所說。同時,切忌最後把自己所聽到的、與過去所學綜合起來,成爲自創的東西。如果有此情況,則在實修的部分,就不宜教授,因爲會傷害到你。

  本講次根據竹巴噶居大學者劄西南甲仁波切所造的《了義經》而闡述。劄西南甲仁波切把所有不同傳承的大手印全部結集,而造《了義經》,堪稱大手印的百科全書。任何一句話皆有其出處;若是作者的觀點,一定特別注明「這是我的見地」。大家過去所聽聞的,怎麼修禅定止息、怎麼修觀照,也許比較缺乏次第性;而今我們有嚴謹而殊勝的根據,故堪稱有次第的教授。

  何謂叁摩地?

  「叁摩地」、「禅定」、「等持」、「止觀」,乃同義異名,名相雖不同,但所指同一。「禅定」,梵文爲「禅那」,分爲兩種:「無別定」(也稱爲止)和「辨識定」(也稱爲觀)。

  至于「等持」的诠釋,「等」:平等——讓心專注于一處,稱之爲等。

  「持」:持有——持有專注一處的心。因此,簡言之,「保持平等的心」就是等持。但是光保持平等的心,還是不夠,應進一步诠釋——保持平等之心,離一切造作。

  什麼是造作?舉凡不自然的、起心動念、一切所思、依因緣、分別,這些都是。此外,呼吸也算造作,但不呼吸不代表不造作,甚至可能造作另一種造作。

  不修禅定之過患

  不修禅定,輪回不斷;不修禅定,智慧不生。

  修學禅定之前,應當先問自己,爲何要修禅定?許多人把修禅定視爲開發潛能的捷徑,也有人將禅定視爲獲得神通的方法。兩者都是對禅定的誤解

  。爲什麼要修禅定?不修禅定就好像沒有腳一樣,不能走路。亦如被囚禁于黑牢,不得自由。不修禅定,心如跳蚤,無有定時,煩惱不斷。

  《華嚴經》雲:「圓滿的佛教並非聽聞。」亦即,圓滿的佛教不是聽聞的佛法;所聽聞之法,尚屬不圓滿。何謂圓滿的佛法?對于所聽聞的法,要能徹底實修而證果,才算圓滿。聞法卻不實修,猶如望水止渴;善說佛法者,即使舌燦蓮花、辯才無礙,自己不修,則如施食與人,自己不吃,終不得溫飽。又譬如同樣居住在王侯將相之宅,主人所享用的財富珍寶、錦衣玉食,若爲仆人,無一可得。換言之,面對豐富珍貴的佛法,若不能成爲佛法的持有者,那麼充其量只不過是佛法的仆人罷了。如此,將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利益。「聞法不修,煩惱不滅,其害無盡」——聽聞佛法若不勤加修持,煩惱就不可能消滅,禍害難以停止。(以上種種譬喻見于《華嚴經》之廣述)

  談到修、怎麼修?「修」,在于心行。雲何心行?就是思惟、用心去想。然而,平常內心已充滿生滅不斷的念頭,念頭一刻也未曾在心中靜止不動。談思惟,豈不是念上加念嗎?是的!思惟佛理,若不能運用正確方法,就會煩上加憂、妄上加妄,所以一定要有方法;至于到底該用什麼方法?以下逐步講解。所以聽聞之後,可別像流水一樣,任其空流而過。必須口誦心惟、念茲在茲,如牛反刍。禅修時,先依止息讓心安定,安定之後就要觀照;觀照就是對聽聞過的內容詳加思惟,直到你能夠決定「就是這樣」!己經決定了、堅固不動了,這個過程就是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坐在那裏念經或抄經,當然我們不能說念經、抄經不是修行,然而,那只是修行的方便之一。

  「若人不修禅定,不見自性,煩惱必惱之。」此言可作不修禅定的警語。不修禅定,必將産生困擾不斷的煩惱;煩惱不斷必墮惡道。因爲煩惱不離五毒:貪、瞋、癡、我慢、嫉妒。這些念頭不斷生起,最後必將影響、主宰我們的行爲,甚至種下墮落惡道的種子。一旦墮于惡道,輪回無盡期。所以簡言之,修禅定就是爲了滅絕輪回、超越輪回。反之,則是不修禅定的過患。

  禅修之功德利益

  《攝真實義經》舍利子問佛:「若人聞法一劫、若人觀照自性剎那,何者爲勝?」(如果有人聽聞佛法一劫,另一人觀照自性剎那,何者功德較爲殊勝?)所謂「觀照」,就是止觀之中的觀;剎那是一彈指時間。

  佛告舍利子,後者更勝前者,亦即「剎那觀照自性,更勝聞法一劫。」此即爲修叁摩地的功德利益。何以如此?因爲剎那觀照自性,可勝生、老、病、死苦。聞法不能解脫,那只是解脫的資糧;觀照自性得以解脫,故觀照自性之功德,更勝聞法。

  佛曾說,「修等持一座,更勝舍身千次。」一座的時間,依各人證量而異。何謂「一座」?能觀照心的體性,無有造作,直到念頭生起,這安住禅定的時間稱爲「一座」,而不是盤坐在那兒五分鍾、十分鍾。阿羅漢之定境,至少可持續四十五分鍾以上;這一定無念,是我們凡間的四十五分鍾,而于定者是一念。一念有多快?凡夫一念,有時連一秒都不到。初地菩薩的定境長達一天;而過去、現在、未來皆安住定中,即是佛。

  何以修等持一座,勝過舍身千次?先了解「舍身」的定義。

  當佛降生爲淨飯王王子悉達多之前身,曾示現舍身飼虎。他看到小老虎

  、母老虎,饑餓瘦弱,氣息奄奄,于是削竹刺身、引身血爲乳讓小老虎舔舐,然後又割肉喂食。舍身飼虎的聖地,目前都還有人前往朝聖。漢地顯教有「燃指供佛」的儀式,亦屬舍身供養。爲師較推崇的舍身,是舍棄執著世俗之身,而願將此身供養叁寶、利益衆生,如此舍身之意義,遠勝燃指。(另,自殺不算舍身)。

  舍身千次,仍遜修等持一座,因爲修等持可以舍離貪愛執著、于佛法不生疑心、增長五根力、增勝慈悲心、見諸法實相、引導衆生入正道,可聚千種功德……此乃修等持之殊勝。

  《法集經》佛說:「菩薩善修等持,見諸法實相;瞭諸實相菩薩,自在常生慈悲。」一切菩薩善修等持,故能見諸法究竟,所以菩薩之心常住于自在、慈悲。凡夫的自在慈悲就不一樣了。凡夫以爲自在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誤以爲放任就是自在、不在意別人感受,就是自在。這種自在是業流——流水潺潺不斷,就算滴下墨汁,也在瞬間消失;如流水的業,就是這麼難以察覺。

  另一方面,就行善而言,很多人以爲自己心甘情願、很自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批評。然而這種自在,還是有染汙。衆生往往以爲「慈悲」就是對別人好,殊不知對別人好,經常隱藏自己所未察覺的自私。我們常願意幫助別人,但也爲此沾沾自喜——「啊!我真的很慈悲。」可是一旦曾受惠于你的人,需要他纾困的時候,對方卻袖手旁觀,你就生氣了,「爲什麼我以前幫助你,都不求你的感激;現在我需要幫助,你竟然無如此無情。」不平和怨怒,泄露了當時未曾發現的染汙。如是每每發生在我們身上,應該深自警惕。

  闡述了不修禅定之過患、以及修禅定之利益功德,接著談如何實修禅定?然此處所謂實修,僅止于解門,只是一種以理論作基礎的方法和次第;至于真正的實修,還有其要訣。

  如何修禅定?

  禅定可分兩大類:「叁乘共同」與「叁乘不共」。

  叁乘是指小乘、大乘、金剛乘。叁乘不共的部份,堪稱金剛乘法教之精華。既然稱不共,即不被其他二乘所接受,好比祖傳秘方。有關傳授叁乘不共之法教,傳法上師、受法弟子都必須很謹慎;必得如法上師所傳授、如法弟子來聽聞方能相應。而且,最基本的要求,聞法者必須是皈依入室弟子。否則,不是疑心滿腹、就是毀謗——因爲功德不具。爲何功德不具?因爲你與上師之間沒有法緣;再者,傳承的護法,不允許你承受如是法教,所以會讓你自然産生懷疑。所以,進入不共的部分,爲師將言明,以下做何講授,你自己決定要不要聽聞。但不要聽到大手印就欣喜若狂,大手印不像傳說中那樣,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修學。

  首先,談叁乘共同的法教,分爲叁部份:

  第一、何謂等持?第二、如何修止息?第叁、如何修觀照?

  何謂等持?

  廣義而言,等持就是止觀。但究竟來說,等持不是止觀,既不是止、也不是觀,而是止觀雙運之境界。《解深密經疏》佛說:「止觀,叁乘等持皆含攝」。止觀是因,等持是果,叁乘等持皆含攝止觀。換言之,叁乘禅定所修結果——等持,都含攝了止觀。小乘的等持有止觀、大乘的等持也有止觀、金剛乘的等持也有止觀。「止觀,叁乘等持皆含攝」反向诠釋,即是「叁乘等持皆含攝止觀」,在語法上更容易了解。

  《修道次第論》共有叁部:上部、中部、下部。于其中部,佛說「修等持,止觀必修。」又雲:「叁乘修定皆依止觀,如樹依根,諸等持如花果葉皆依根。」同時解釋了止觀與等持的關系和差異:止觀猶如樹根,等持就是樹的花果葉。所以叁乘所修等持,境界不同。「修止觀如樹依根」,譬如樹依著根來吸取養分、水分。「等持如樹之花果葉」,所以不能將樹的花、果、葉均視爲同一,但也不能說叁者相異,因爲同在這棵樹上。

  劄西南甲仁波切在《了義經》,針對《解深密經疏》所言「止觀,叁乘等持皆含攝」而提問:「如前所說,不同行者修不同的定,那麼不同的定所依方法不同,諸如有依、無依、或顯或密、或大手印、或樂空無二……等等,如何含攝?」對此,我們做一探討。

  何謂「有依」?就是修禅定的時候有所依憑。「有依」分爲兩種:「依息」和「不依息」,也就是「依呼吸」和「不依呼吸」。

  「數息法」屬于「有依」中的「依息」。「有依」之中的「不依息」,又分「依清淨」和「依不清淨」。就「依不清淨」來說,噶居、甯瑪、格魯、薩迦所依的對象各不同:例如我們噶居巴所憑借的是一塊石頭或木頭,你就看著它做止息、修禅定;甯瑪巴則會取一朵藍色的花,告訴行者這就是「有依、不依息之中的依不清淨」。什麼是「有依、不依息之中的依清淨」呢?佛像!而甯瑪巴也…

《叁摩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