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能依水晶。這些將在實修的部分加以解說。(本段文字請參照表解如下)
依息(依呼吸)——例如「數息法」
有依依清淨(依佛像,甯瑪依水晶)
不依息(不依呼吸)
依不清淨(噶居依石頭或木頭,甯瑪依藍色的花)
此外,大圓滿與大手印的修定方法也不一樣。
大手印直接內觀,大圓滿則外觀,觀虛空明點。
不同的行者、不同的根基,選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既然叁乘修止觀的方法都不一樣,諸多修定法門,如何含攝、全部包括在其中呢?劄西南甲仁波切以自問自答的方式闡論。他說:「觀與不觀、有依或無依,都只需專注一處,這就是止。」不管你修不修觀照,無論有依、還是無依,最終只要你能將心專注于一個地方,即稱爲「止」。將心專注一處,其實很難。能專注一處,心不渙散,就是「止息」;行者審視、省察、分析心的能所(或言:心之體性),就是「觀照」。
只要你專注在任何一點,不管是外還是內,「專注」,這個就是止息。隨喜一切善,也是一種止息。要能隨喜,你的心一定專注在對方所行的善業功德之上,故心生歡喜,其間無有任何念頭侵入幹擾,故亦可稱爲止息。
進一步分析「歡喜」的體性,就是觀。譬如分析「隨喜」一事,隨喜他人之善,內心充滿喜悅。快樂原本從那裏生起?住在什麼地方?快樂最後又跑到那裏去了?它的成份到底是什麼?進行這些分析,即是觀照。
又如男女朋友吵架,非常生氣,那就應當開始思惟「忿怒」的體性爲何?這也是觀照。但若分析忿怒體性的同時,陷入悲哀憂惱,就不是觀照了。因爲你的心有所執,而且執「受」。故,依此見地,當可明白叁乘等持皆含攝止觀。
如何修止觀?
修等持、修定,唯有依止觀。止觀的實修次第分爲七種。第一:善因。第二:障礙。第叁:明辨。第四:差異。第五:境界。第六:雙運。第七:妙果。闡述如後: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一:善因
什麼是止觀的善因?
《解深密經疏》中,彌勒菩薩請示佛陀:「何爲止觀因地?」(什麼是止觀的種子?)佛說:「止息依清淨持戒。」要修止息,唯有依持戒清淨。「觀照依多聞正法,思惟自性。」自性就是心的體性。
岡波巴祖師雲:「善哉!(承上句佛說)此爲止觀因。然實修時,依上師加持、承上師開示,積聚善資糧,得清淨身心,亦是因。」岡波巴祖師的觀點,乃依據大手印而來。他認爲,不能說持戒清淨、廣學多聞、思惟自性是不圓滿的,佛說的絕對正確,故稱「善哉」表示贊歎。唯實修的時候,必須依上師的加持、上師的開示,加以實修,並且積聚善業功德,才能獲得清淨的身心,這也是修止觀的因地。
《修道次第論》中卷提到「止息六因」,也可視爲修止息的六個條件。說明如後。
止息六因之一:處所僻靜
修止息必須遠離嘈雜,選擇清淨安靜之處。理想所在,首先被排除的是家裏。在家裏很難得到平靜,一下子電話鈴響、一下子小孩子鬧、先生喊、或是老婆哭,怎麼平靜?又是電視機,又是音響的。如果在家修,必須在書房;臥室其實也可以,若是夫妻房怕會影響對方則不宜。
處所僻靜之外,還要有下列條件:1.物質所需不匮乏 2.無仇敵 3.沒有野獸出入 4.不吵雜 5.非疫區,無傳染病 6.靠近行者、善知識。
修行不是在享受,不需富裕豪華,所以住所要簡單。但生活必備之所需,也不能缺乏,否則,喝個水還得下山挑水,花工夫經營日常所需,就浪費時間了。所以,生活物質不虞匮乏,也很重要。至于仇敵,仇敵包括什麼?當然包括自己,止息就是要滅自己的妄念仇敵。但此處的仇敵是指外在而言,例如與人結怨、積欠債務,對方找上門來必然幹擾清修。
止息六因之二:減少欲望
欲望越多、心越不能平靜,止息越難修。要有所謂安貧樂道的精神,這連天主教修女會都強調。而且應遠離美色、華服、玉食佳肴之引誘:修止息的地方,男女衆要分開,以減少誘感。男女雙方具有吸引力,彼此都算美色。其次,不要擁有華麗漂亮的衣服,否則容易對身體産生執著,穿著以素雅、寬松爲宜。此外應避免美食佳肴引誘,這只會把胃口養大。修行者食物要清淡,以防飽暖思淫欲。
止息六因之叁:知足
滿足現況、降低欲望、減少比較,是知足常樂的方法。人要能滿足現況,避免經常感到不滿。內心不滿,血壓起伏會特別大;滿足感洋溢,血壓就降低而平穩。如何減少欲望?欲望通常來自對身體的執著。叁天不洗澡看看,還會貪執眷戀嗎?異味熏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要經常思惟無常,以降低欲望。再者,不要老是心生比較,一比較,就會分別高下,無法知足。
止息六因之四:減少雜務
所謂的雜務是什麼?放著正事不做,去做些沒意義的事,就稱爲雜務。但家庭主婦可不要爲了學習止息,以「減少雜務」爲由,跟先生說:「老公,上師說,修止息要減少雜務,所以從現在開始,掃地、洗衣、煮飯都由你來做,我要修止息。」打掃家內,是家務、是責任,不是雜務。
此外還應注意四點:一、不做生意交涉,包括買賣股票。二、修止息的地方,閑雜人等禁止出入。叁、拒絕無聊漢(包括自己)。四、僧侶僻靜處及道場,嚴禁學習占蔔、醫藥、地理、風水、算命。
佛曾經明文規定,嚴格禁止佛子學占蔔、醫藥、地理、風水、算命。因爲這些容易令自己與別人産生執著,而且以佛教徒對因果律的了解,應該心離外道。當然生病用藥是應該的,去看醫生就好。可是現在哪位師父如果不懂這些,就沒有人會去親近,真是時代的悲哀。
止息六因之五:具德
即具足德行。德行的標准不一,以佛教來講,心要柔軟、慈悲,德相自然顯現。如何才能具德?作者提出應受「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共有八種:在家居士受優婆塞、優婆夷戒;加上出家衆的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受過沙彌尼戒之後,在受比丘尼戒之前,當受正學女戒,觀察是否懷孕)、比丘戒、比丘尼戒……合爲「別解脫戒」。並且要持守清淨,若有違反,當下忏悔。守戒清淨,才能具足德行。
止息六因之六:不攀緣
「攀緣」與「廣結善緣」有什麼不同?廣結善緣是將ㄧ切美善事物,毫無保留地與人分享,或樂意幫助他人,甚至廣及不相識者。攀緣則是內心有所目的,貪圖某些利益,而刻意攀結緣份。
以道場爲例,有人來訪,看他穿著佩飾,珠光寶氣,心想,「這人大概經濟能力不錯。現在道場正四處化緣,如果對他好一點,或許有利下一步的勸募。」這種動機,就稱爲攀緣。廣結善緣則是以無量的平等心,不管今天來的是誰,一律以禮相待,爲之介紹本寺特色,把我們的利生事業和護持功德讓他了解。至于對方是否捐助,那就看緣份了,這才是廣結善緣。奉上一杯桂花茶,也是廣結善緣。所以刻意的、造作的,企圖認識人家,就稱爲攀緣。攀了衆多因緣之後,將反爲所累。以醫生而言,有人住院找你,開刀也要找你。但如果知道對方發生什麼問題,或急著就醫,門診額滿排不到,剛好你可以透過關系幫忙,這就是廣結善緣。
要學習如何不攀緣、如何避開貪欲?一切世俗皆無常,能斷世俗貪欲,止息自然就能修得好。談畢止息六因,下以討論觀照叁要。
觀照叁要
觀照叁要之一:依明師
何謂明師?具足德相、持戒圓滿、戒定慧叁學具足、如理如法、有修有證的上師,方爲明師。明師不是名嘴,辯才無礙者未必是明師。
觀照叁要之二:勤多聞
學佛當勤多聽聞,可有時聽多了,也會造成困擾和障礙。常有學生問我,「仁波切您教了什麼方法,以前誰也教了什麼方法,我現在到底要聽誰的?」通常這時候,我會說「你聽他的。」(案:這是針對非入室弟子而言)也有弟子提問,「我用了仁波切您方法之中的某一部份,跟某位上師所說的某一部份,兩者合並起來,可不可以?」絕對不可以!就像幹面湯面摻雜一起,恐怕難以下咽。
勤多聞,就是廣聞「直接」與「間接」的佛法。直接的佛法,依勝義谛實相而說,又稱「圓滿的佛法」;以「俗義谛因緣法」而說,則稱間接佛法,又名「非圓滿佛法」。非圓滿佛法,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爲衆生比較容易接受世俗因緣法。
觀照叁要之叁:依次第
依觀照的次第。所謂次第,就是深淺進階的方法,一年級、二年級逐步而上,不能越級。即便資優生跳級,並不表示他從一年級跳叁年級,而是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把二年級所應學的都學會了,才可不按一般學製,而直升叁年級。至于如何依次第?就是依所修所證的次第,容後再述。
以上「止息六因」與「觀照叁要」是修止觀的善因;六因叁要具足,方能修好止觀。
止觀實修七次第之二:障礙
止觀的障礙,這部分很重要,因爲很多人把修止觀遇到的障礙視爲境界。我們從兩方面研究:1.如何明辨。2.如何對治。
止觀五蓋障——《解深密經疏》,佛說
《解深密經疏》之中,彌勒菩薩請示佛:「何爲止息的障礙?何爲觀照的障礙?何爲止觀的障礙?」所以障礙可分以上叁種。佛說有五蓋障(所謂「蓋」就是障礙):
1.掉悔蓋:止息的障礙。2.瞋恚蓋:止觀的障礙。3.昏睡蓋:觀照的障礙。4.貪欲蓋:止觀的障礙。5.疑法蓋:觀照的障礙。
修禅定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各種現象出現;遇此狀況,卻以爲是境界時,便可依佛的開示,對應現前的狀況加以分析,來判斷是止息的障礙、或觀照的障礙、還是止觀的障礙?闡明如下。
五蓋障之一:掉悔蓋
即掉舉和後悔。《俱舍論》的上分法中,曾爲掉舉做一譬喻(《俱舍論》的上分法屬于大乘,下分法屬于小乘):
白天見到美好的事物(例如美色),晚上修禅定時,有關這女子的念頭不斷出現,內心有點興奮,此爲掉舉。爲什麼內心會有點興奮?因爲心執取念頭。念頭可分爲當下的念頭和回憶的念頭,通常掉舉所執…
《叁摩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