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人生的原理▪P2

  ..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個結論,仔細推敲起來確實很有問題。比如說,有一個人本來可以活到80歲,由于遭到意外的打擊,怎麼都想不通,于是在30歲或40歲就去跳樓了,他的跳樓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一個孩子本來可以健康地活著,由于父母不懂得照顧,一天到晚給他吃些不好的東西,弄得小孩叁天兩頭不是發高燒,就是拉肚子,面黃肌瘦,這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又比如說:一個人幹壞事是不是前生注定的呢?假如是的話,他應不應該負道德或法律的責任?佛法講因果,更強調因緣,而宿命論講的因果,是一種機械的因果觀,在佛教看來是錯誤的。

   儒家也講因果,主要從現實社會去說明。儒家不講死後的問題,《論語》中有位弟子問孔子,死後的事情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說,我們現在連生的問題都搞不清楚,死的問題就更不要談了。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對鬼神問題、死後問題,孔子是不談的。所以儒家講到因果問題的時候,如《易經》中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顯示了儒家因果與佛教因果的分歧。佛法的因果講叁世,以過去生種的因,導致現在生的結果;現在生種的因,招感未來生的結果。因果貫穿著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而儒家僅僅講人的一生一世,對于因果的問題,無法從一個人的生命現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釋到子孫後代的身上。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說一個家庭由于祖宗積善行德,就會感得賢善的子孫;而“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則說父母多行不義,就會出現不肖子孫。這個說法似乎有理,但卻不是必然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在現實社會中,父母有道德,未必就會出現孝子賢孫;父母道德敗壞,子女也並非個個都是品德不良。比如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堯、舜,堯是曆史上一位很賢明的君主,可他的兒子丹朱卻非常不肖;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據說也是位品行不怎麼樣的人,卻生下了品德高尚的舜。所以儒家從子孫關系上來解釋因果現象,顯然很難說得通。因爲不了解因果自身的規律,才會出現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

   現代科學也講因果。現代科學是比較唯物的,雖然對物質世界有深入的研究,但對人類的精神領域卻相對無知。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來考察大自然,而對于心靈現象的解釋就顯得蒼白無力了。我們可以發明儀器來測量人的體溫,卻無法發明一種儀器來測量人們心中的煩惱,看看你的煩惱已經達到多少度了,是80度還是90度?再繼續煩惱下去是否會就達到100度了?科學也沒有能力製造出能切除人類煩惱的儀器。所以,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心靈上存在的困惑及煩惱絲毫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唯物論者是一世論者,他們看不到生命的過去和未來,因而只能從社會現象談因果:一個人做好事能使他人受益;反之,如果做壞事就會讓他人遭殃。當你殺人、偷盜、搶劫、強暴、詐騙時,必然會有人受到傷害。這是從社會現象來解釋因果關系。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自然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但這不是從因果規律自身來看因果,不是因果的主流。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我幹好事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因爲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行善積德,但卻事事不順遂,窮困潦倒;而那些幹壞事的人卻飛黃騰達,官運亨通。這樣一來,有人難免抱怨老天不長眼,或幹脆失去幹好事的信心了。

   古人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價值觀。從人死如燈滅的角度來說,流芳千古和遺臭萬年對社會的影響固然不一樣,但對他自身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難怪古代的楊朱說:“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纣,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且趣當生,奚遑死後。”

   那佛法又是如何闡述宇宙人生的因果原理呢?《十善業道經》便是一部介紹善惡因果與人生命運關系的經典。在沒有進入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因果的四個內容:

   相信有善有惡。人的行爲有善有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有人說: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那麼,警察與小偷,誰善誰不善?在警察眼裏小偷是惡,而自己的行爲是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的財産不受侵犯,因而就是善。但在強盜眼裏,警察是惡,因爲警察沒收了他盜竊的錢,讓他進大牢,甚至被槍斃。在不同人的眼裏,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准也就不一樣。因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對于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很難正確地認識。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善惡的標准。關于善惡的定義,在《十善業道經》裏講得非常清楚。

   相信有業有報。業是一種行爲,主要有善、惡兩種。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都會有結果的。由于一般人由于“近視眼”的關系(這種近視不是眼睛的近視,而是認識的近視、智慧的近視),往往認爲:幹好事,幹完就結束了;幹壞事,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幹完也就完了。但是佛法認爲:一個人做了善的行爲,或者不善的行爲,將來都會有結果的。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至于結果什麼時候産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是現生受報,有可能是來生,乃至要經過更多次的受生。什麼時候條件成熟了,什麼時候就會産生結果。當一個人幹了好事,或幹了壞事之後,心裏就會留下一種影像。幹壞事的人一天到晚不得安甯,幹好事的人心安理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這種行爲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自身的思維裏,佛法把它叫做種子。當我們幹好事或幹壞事的時候,就種下了善的或惡的種子。此外,善惡的行爲還會産生不同的社會效應。當我們傷害一個人,對方不是受到傷害就完事了,他會懷恨在心,甚至等待機會報複,一旦因緣成熟,內心的種子跟客觀條件産生感應,果報就成熟了。

   相信有前生,有後世。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個片斷。生命象鐵鏈一樣,一環套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及未來生命有關系;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是短暫的,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止盡地在延續。生命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心念和行爲。假如一個人觀念正確,注重止惡行善的修養,生命就會得到升華。反之,觀念錯誤,貪婪無恥,無惡不作,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相信有聖賢、有凡夫。有人說:人與人都是一樣的,差不了多少。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大。有的人生命素質很高,有的人生命素質很低。因爲,人畢竟還是存在天賦的問題。生命素質高的人生下來就不平凡;而生命素質低的人一時也很難提高。比如說,同在人道中,有的人就像佛菩薩,內心充滿著慈悲、智慧。相反,有的人愚蠢如豬狗,殘酷如虎狼,狠毒如蛇蠍。當然這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生命從無始以來逐漸形成的。

   佛法把有情生命分爲十個層次,叫十法界。十法界的內容,包括六凡四聖。六凡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四聖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代表有情生命的十個層次,假如我們不斷地學習佛法、修行,不斷地揚棄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生命層次就會得到不斷提升,乃至成爲佛、菩薩。相反,如果不懂佛法,對人生缺乏正確的觀念,一天到晚培養自己的貪嗔癡,生命層次就會越來越低,將來下地獄、當畜生,或成爲螞蟻、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生命層次有高低,但生命並非一成不變。佛法認爲,生命是無常的,是緣起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

   (2)成就人天果報

   佛法認爲: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發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偶然的。有的人說,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獎了,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爲你的命中有這份福報,你才會中獎;假如你的命中沒有這份福報,那是不可能中獎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實並不偶然。也就是說,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從十法界衆生來說,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當畜生有當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聖,都有它的因果,不是沒有因果的。佛經上說:“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這就告訴我們,彌勒菩薩並非天生就是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經過了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現居兜率內院,經過長時間的修行,功德圓滿才能成佛。另外,大家熟悉的阿彌陀佛,也是經過長時間的修行才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別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貧富美醜,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會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麼那麼走運,什麼好處都讓他碰上了,我怎麼就那麼倒黴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現實社會上,當官的不見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強,不是有許多當秘書的比他的頂頭上司更有才華,學曆更高嗎?我們再看看古往今來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們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了!這是因爲命運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樣。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會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會知道“各有因緣莫羨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果,不必去羨慕他人。命運可以由自己來改造,因爲人生是無常的。我們要記住:人生是無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爲乞丐。而世間的許多榮耀,都是昙花一現,過眼雲煙。反之,一個貧窮的人,只要勤奮…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