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幸福人生的原理▪P6

  ..續本文上一頁以受大戒,男衆受比丘戒,女衆受比丘尼戒。

   聲聞七衆中最高的層次是比丘,比丘一共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條戒。由在家衆到出家衆,這裏有一個很明顯的差別,就是所受戒律的多少。在家衆只受五戒,如果想進一步體驗出家生活,就受八戒。剛出家的有十戒,出家的最高層次是比丘,受兩百五十條戒。這說明什麼道理呢?目標越高,成就就越高,受的戒律就越嚴格,約束也就相應的越多。參加這次法會的大比丘衆有八千人,可見法會是非常壯觀的。除了八千大比丘衆外,我想還會有很多的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乃至優婆塞、優婆夷。

   此外,還有“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缍的簡稱,漢譯覺有情。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具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能讓別人覺悟,希望別人覺悟;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經覺悟了。

   一說到菩薩,人們往往會覺得非常遙遠,想到虛空中來無影去無蹤的菩薩,想到大殿裏泥塑木雕的菩薩。其實,菩薩離我們很近,假如你知道菩薩的定義是什麼,你就會發現,在現實的生活中就有菩薩,像雷鋒之類的。另外,在佛教徒中,受了菩薩戒便是取得了菩薩的資格。當你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問你發菩提心了沒有?你是不是菩薩?這時候你要承當,說我就是菩薩。所以說到菩薩,有新發心的菩薩,有老菩薩。我們對一些學佛時間比較長的人,尊稱爲老菩薩。還有大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此相比,那些剛發心行菩薩道的人,只能稱爲小菩薩了。所以說,每一個人只要發了菩提心,能夠用菩薩的道德來要求自己,這個人就可以稱爲菩薩。

   像近代的太虛大師,他就希望人們稱他爲菩薩。他在一首詩裏寫道:“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稱我爲菩薩。”太虛大師一生的行持,主要以瑜伽菩薩戒爲准則,所以他希望人們稱他爲菩薩。又如臺灣的慈航法師,他也是希望人家稱他爲菩薩。所以慈航法師的著作,都署名慈航菩薩。這樣的菩薩是很現實的。其實,我們學佛拜菩薩的目的是爲了向佛、菩薩學習,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爲菩薩、成爲佛。假如一天到晚求佛拜菩薩,而不懂得用菩薩的標准來要求自己,那永遠也不可能成爲菩薩,永遠也不可能成爲佛。所以學佛拜菩薩,是要以菩薩的標准作爲自己行爲的准則,一旦受了菩薩戒,那就是菩薩了。摩诃薩,是大的意思,指參加此次法會的都是大菩薩。

   這段經文總的介紹了法會的緣起,說明這次法會召開的時間、主講、聽衆、處所等因緣。如何看待一部經典?就是把一部經典?就是把一部經典看成是一次法會的記錄。

  叁、誰是創世者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段經文解答誰是創世者。古往今來的宗教、哲學都非常關心世界是誰創造的?世界是怎麼來的?人間的吉凶禍福又是誰決定的?人類對此類問題的答案,起初歸結到神,認爲是由神決定的。最早是多神論,認爲世上有很多神,象風神、雨神、太陽神等,世界上一切都由神決定,都是神在控製。接著,多神論發展成二神論,認爲世間有兩類神:一是善神,二是惡神。善神決定人間的善事,惡神決定人間的惡事。再接著,二神論發展成一神論。一神論是目前信仰最多的一神教,像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的婆羅門教。當我們翻開基督教的《聖經》,就可以看到上帝在七天之內創造了萬物。伊斯蘭教也認爲,世界萬物是主安拉在幾天之內創造出來的。印度的婆羅門教認爲世界由大梵天在幾天內創造的,大梵天用不同的部位,創造出了不同等級的人。其實這種觀念中國也有,像盤古開天地的傳說,盤古就是一個神話人物,說他創造了天地。這都是有神論的主張。

   無神論者則認爲:世界不是由天神決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像中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有名的無神論者範缜先生就是這樣主張的。他寫過一篇《神滅論》的文章,認爲世界上不存在神,人死如燈滅。至于人生的命運、吉凶禍福,基本上都是偶然的。當時,佛教在南朝非常盛行,人們把佛教歸納爲有神論的範疇,所以佛教徒與無神論者展開了一場辯論。當時有一位叫蕭子良的人把範缜找去,質問範缜說:你不相信因果報應,那麼,人爲什麼會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呢?範缜回答說:人生就如同樹上的花朵一樣,雖然一起開放,但隨風吹落,有的花被吹到廳堂上、漂亮的座墊上;有的花卻被吹落到糞坑裏、草地上。殿下您就象飄落在廳堂上、漂亮座墊上的花;我則是掉在糞坑裏的花。範缜把人生看成是一陣風吹著的花瓣,沒有什麼力量在決定著,完全是偶然的。另外,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中,唯物論者以爲有不變的基本物質元素,爲萬物生起的始基,主張由物質派生出意識;唯心論者以爲有不變的基本精神元素,爲萬物生起的始基,主張由精神派生物質。

   佛法,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更不贊同唯物論者和唯心論者的主張。這段經文基本上反映了佛法對誰是創世者的答案。“爾時世尊告龍王言”,這裏正式進入經的內容了。“爾時”,是那個時候。“世尊告龍王言”,“告”,是告訴。這裏有八千大比丘,叁萬二千大菩薩衆,爲什麼佛陀只對龍王,不對別人說法呢?不是的,佛陀說每一部經典都有一個當機者。有的經典以舍利弗爲當機者,有的經典以須菩提爲當機者。現在我們學習的這部經典,以龍王爲當機者。所以,雖然是對龍王說的,但也是對大家說的。

   “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一切衆生,這個範圍很廣,衆生的概念用現在的話來說,包括人和一切動物。“衆生”是五蘊衆緣和合而生的意思。衆生,在佛經中,又稱爲有情。情,是情識,即有感覺的、有情緒的、有思維的稱爲有情。反之,不能思維的、沒有情緒的、沒有感覺的稱爲無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爲兩類: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有情,是衆生另外的一種稱號。

   “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心想是心裏的想法,包括思維、念頭。衆生因爲思維的方式不一樣,念頭千差萬別,“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世界的差別根源是什麼?誰決定世界的差別呢?在佛法看來,它既不是神決定的,也不是別的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決于衆生的心念差別。在二時課誦中,引用了一首《華嚴經》中著名的偈子,闡明這種道理:“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明成佛、菩薩、羅漢、緣覺乃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是取決于有情的心念差別。可以這麼說,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別。平常有這樣一句話:人心如面。每個人的面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爲每一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在《阿含經》裏說,“心種種故,色種種”,因爲心有種種差別,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差別。

   再從人類社會來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很大。原因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思維方式又取決于觀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學佛,有的人不學佛。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裏呢?因爲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法感興趣,有的人對佛法不感興趣。同樣,在信仰的範圍內,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蘭教。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爲每個人的“心想異故”,思維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同樣在沒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裏邊,各種人選擇的職業不同,有的人喜歡做生意,有的人喜歡從政,有的人喜歡學術研究,有的人喜歡教學。爲什麼會有這許多差別呢?理由還是“心想異故”。所以,世界的差別,是根源于人類心念的差別。

   從心念的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需要有業的力量。業,是行爲。人們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人們的行爲也不一樣。有情的行爲,佛教把它區分爲叁種:善的行爲、惡的行爲、無記的行爲。一種行爲産生了以後,不是結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當行爲發生了之後,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思維裏邊,保存到意識中,人的生命在延續過程中積累下許多的經驗。所以,一個人當他活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人生經驗就很豐富了。生命是無盡延續的,除了今生今世,還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許多經驗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這些經驗又會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業力。

   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定業和不定業

   業受不受報,有兩種情況,即定業和不定業。有一種業是固定的,將來一定要受報的,稱爲定業。還有一種業是否要受報,或者報輕報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業。判斷定業和不定業,可以通過兩種情況:一是看你造業的行爲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就屬于定業。反之,無意造的業力,譬如無意踩了一個蟲,無意傷害了別人,雖然也造下了業,但這種業力是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還有一種情況,當我們造了業之後,假若忏悔了,即使是定業,也會變成不定業。相反,假若沒有忏悔的話,那就是定業了。這是根據忏悔和不忏悔來區分的。所以,佛教提倡忏悔法門,它能消除業障。一個人造了業之後,只有通過忏悔,就像幹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賠不是,人家或許會原諒的。假如原諒,業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諒,或者你也不去求忏悔,甚至還爲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鳴得意,對方就會加深對你的仇視,將來得到的報應就更重了,所以通過忏悔,可以消除業力。

   2、共業…

《幸福人生的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