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乙亥講演錄▪P14

  ..續本文上一頁義無反顧,不用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而心則常活潑潑地,如是用功,方名精進。

   (六)忌不依規矩

   凡修一法,必有師承,初學其責任在師。信受後,必依法奉行,如以我見爲是,變更其法,則成就實難。昔有修心中心法者,規矩必得兩小時,彼自以爲念咒比他人快,只要一點半鍾,即可夠一千八十遍,遂不依規矩而修,後終無效,反疑他人所修爲不實,遂疑法謗師,此實大忌。

   故付法之先,應極慎重,考察身體時間,各種因緣配合,方無流弊。而受法者,以老實肯切爲主,多問可以釋疑,亦貴在自覺耳。

   (七)忌失覺照

   此是修行者最大毛病,凡修行至數十年,不得絲毫受用者,正坐此病。蓋修在一時,而用在平日。覺照功夫,是修行人唯一目標,亦斷苦證真唯一方法。衆生顛倒苦惱,只因不覺,外物來誘,不問順逆,枉被流轉,若以慧力覺照,知其虛妄,內外雙空,不受搖惑,自然無喜無瞋,不造惡因,不起惡緣,不受苦果矣。覺照是因地先覺,覺在事前,故名大智覺,照是練習抵抗,諸境前來,得失利害之辨,于人天交戰時,能一決進退,不動不搖,力自充足。

   故無論何時何地何事,皆當警覺觀照,不宜忘卻。行者每分修時與平時爲兩件事,以爲平時行住坐臥,待人接物,都不是修,一誤也。

   行人不知覺照即是對境練心,以不明心地法門,故不知用心方法,二誤也。

   行人口說空,所作事業仍不能空,因不能覺照,無由證空,叁誤也。

   行人不知覺照是最要緊之用功法門,越多練越好,越逢刺激事,越可反證自己之定慧力。而彼但求福報,不能大受,不起大用,四誤也。忘失即是忘其所以,便是因循、不痛切,此所以明道多而修道少,修道多而證道少耳。

   (八)忌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及衡量他人意境,好高骛遠,誇大虛驕,是衆生習氣,亦好勝心所引而誤入者居多,譬如觀空,理已明白,亦自以爲可以空矣,但遇事則又不空,煩惱依舊,其力未充,誠不免識者所譏。然究有一二分證得,雖一時理事未融,終有精進到達之一日。若夫根本未明,而自謂證得者,理且未明,遑論事證,真是妄而又妄。如外道不知明心見性爲何事,乃死守竅門,或觀月輪成就,即自稱爲明心見性,此最顛倒,難以救藥。

   又修持功夫,只有自知,屬于心地,豈可皮相?臆測即是虛妄,衡量亦是煩惱。故他人之勝劣,不勞我之著急擔心也,一涉勝負,即不覺入于嫉妒而瞋心起矣,于自己功行,反而退惰,不可不慎。

   以上八種,爲修各宗法門之根本條件,不論修淨修禅修密,皆當如是,以下再講修各宗之法。

   修法目標,在登彼岸,波羅蜜是也,波羅蜜者,歸宗也,宗者元也。歸元法門甚多,有以禅定歸宗,曰禅宗;有以淨土法歸宗,曰淨土宗;有以密法歸宗,曰密宗;以禅淨密乃法而非元,乃舟而非彼岸,用舍之權,操用在我,不受法縛,方名彼岸。恒心不可無,偏執不可有。學佛志在去縛求解脫,活潑自在,除一切苦厄,而諸苦厄之中,以法縛爲最苦,習氣深者,縛之厚也,禅有禅習,淨有淨習,密有密習,而自以爲是之習,皆啓門戶紛爭之漸。修行人求無诤叁昧,爭論至屬可恥。然有時不可不辯,不可不爭,此辯爭雲者,名曰正因,不可涉于意氣,亦不可引對方惱怒,當平心靜氣處之,機不相契,且勿與逆,逆則反遠矣,不獨對人如是,對自己亦要虛心調伏,知過必改,不改不是真知,莫謂殺盜淫便是過,舉凡心地未明,因果未了,處處纏縛,動則得咎,一切都是罪過。《地藏經》雲:舉心動念,無非是惡。業力所系,無可逃罪。此是無力的被卷入,非是知而故犯,可哀也。

   八、略說各宗修法

   本會雖系印心道場,專修心中心法,但禅淨各宗,亦同時兼弘。茲略說各宗修法,一修淨土法門,二修禅定法門,叁修心中心法門。

   (一)修淨土法門

   佛說法四十九年,種種方便,無非是攝心歸一,做到一不可得,方便度苦,隨機應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門,亦是方便法門之一種,不可專執持名爲念佛。凡內觀自性,外參經論,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一切皆念佛也。千百年來,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因有五:一、不明念屬何念,佛是何物。二、貪得便宜,不耐吃苦。叁、不明心要,力量不足。四、分宗立派,穢淨之見橫生。五、不得持名法門之訣竅。如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爲何物,終日受苦顛倒流浪生死之物又爲何物,然後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離佛,佛不離我,佛我同光,體用如如,在在淨土,處處西方。如是努力精進,則生西並非難事,阿裨跋致,此生定可證到也。

   修淨土是要雙修,不要單修。雲何單修,單信西方之彌陀,自己發願往生,賴佛來接引,自己卻不用功,改除習氣,是謂單修。雲何雙修,明白自己本心地,其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與彌陀不二,感應道交,十方盡是西方,在在處處,若有此心,佛即不來而來,我亦不往而往,分不出對面彼此,朝于斯,夕于斯,娑婆不異西方,開口都是念佛,無能念,無所念,水不離魚,魚卻忘水,不立彌陀見,不立穢淨見,當下即是往生,是爲雙修。但口說而心不行,執持名號,心不作觀想,是謂單修,心口相應,是謂雙修。其實雙修容易,單修難,雙修得自在,單修反吃力,雙修決定往生,單修斷斷無功,要如是修,方爲正修正行。但念佛之前,必應具幾個先決條件:一、須先認識何爲淨土,二、須先明白“阿彌陀”叁字作何解,而往生淨土者,是我何物,叁、修持法門之次第。若此叁項未曾明了,則雖持名萬遍,只如鹦鹉學語,全不中用,所謂爲經轉,並非轉經。

   淨土本有理淨土事淨土,事淨土者,西方極樂世界,確有依正莊嚴佛土是也。理淨土者,我之自性清淨土也,心遍一切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故曰圓覺。再將“淨土”二字分別解之,淨乃掃除一切習氣義,無汙染義,土乃指本心地而言,我之本覺妙體,原來亦是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壽命亦無量無邊與佛同體不二。我與彌陀,本無往來隔絕,迷則萬裏,西方變阿鼻,悟則咫尺,阿鼻即西方,故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阿彌陀者,其義即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大自在之毗盧藏性是也,蓋“阿”爲無生義,“彌”爲我大自在義,“陀”爲如如不動義,我之本體圓覺妙心,既同彌陀,則往生雲者,乃不得已方便說耳,既無來去,何複言往,既無生滅,何複雲生,故往生之物,非我有相之軀體,乃我本無生滅來去恒常不變之如來藏性耳,茲再述信願行證四項如下。

   第一信者,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即算發信心也。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人皆可以爲堯舜,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此信是爲甚難,若能信心不逆,一念淨信,即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即非凡夫境界。故非信得真實,信得堅切,則願力不強。古德雲:信果佛易,如信釋迦彌陀等佛是也。信因佛難,信一切衆生及我自己,因地皆可成佛是也。故曰難信之法。經雲初發心即成大覺,是以信爲諸行之母。

   第二願者,發願也,願即志也,士何事,曰尚志。發願即是立志,發願成佛,是立無上之志。但若專心發願生西,慕彼有相功德莊嚴,尚不離貪著,非真發願也。經雲若樂小法者,即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故願非大不可,願大成就大,願小成就小,如承大物,必大其器,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者,必發大願,謂我今願生彼國,爲自己成佛故,爲度一切有情故,非爲貪得故。斯是真正發願,故經內有應當發願者有叁。

   第叁行者,修行也,非僅持名號之謂修,當時時厭離生死,念念不忘彌陀,口持心念,綿綿密密,即得叁密瑜珈境界,所謂淨法有力,則染法無力,其能不念貪念瞋念癡者,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不念此,必念彼,不念西方,即念地獄,猶反手也,手不有二,心豈有別,當下即是,毋庸猶豫,似此專一誠修,一日至七日,心不顛倒,並不顛倒心亦不可得,自然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心,心不可得,爲正修行。

   又修行者,破見濁也,若有淨見,對面即立穢見,不得爲行。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爲衆生方便說此淨土法門,然又不許有情見,文殊以有佛見,尚貶向鐵圍。故見不淨,心不淨,即土不淨,是以信堅願大,合之方爲正行,非僅口持即謂行也。

   一句彌陀頓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前際後際皆斷,心行處密,本是無生法,亦是無上密乘。玄奘法師所譯經本,重正念思惟,羅什法師所譯經,重執持名號,其實不二,以思惟時,不離口念,口念時不離心行,古人觀念並重,非若今之偏執不化也。密宗釋彌陀有四,曰淺略,深秘,秘中秘,秘中深秘。亦無非念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同體不二之意,故一句彌陀,本是密宗,非可割裂分家者也。

   第四證者,實證也,以心與境界體會通達之謂證。經雲:惟佛與佛,乃能證知,是言以心印心,只自己知,非他人可測。又證者,隨信願行叁者而轉,信願行之修得如何,則所證得亦如何,若徹了諸法空相,約理言,自是無修無得無證,但理事圓融,又何嘗廢修,修則證在其中矣。

   念佛法門,系借佛力,但感力弱,應力亦弱,余念佛十年,始終不敢自信有把鼻,民國十八年秋,修心中心後,回頭再行念佛,方知念佛法門之微妙,並悟得阿裨跋致之意境,蓋一心不亂,定要平時做到,斷無臨時措辦。故于念佛法門之外,當參究密法以爲正助,其境界實不可思議。余自承前此種種罪過,硬把淨密分家,罪同謗佛,佛在世時,本無禅密之分,後人爲方便計,暫分以求專一,非故立…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性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