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乙亥講演錄▪P15

  ..續本文上一頁門庭也。所謂歸元不二,方便多門,若固執己見,嚴別門戶,仍爲執著,從何解脫。試問證至無生法忍時,心且不有,誰爲別者?誰爲證者?蓮池大師發願文雲:願于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雲雲,是豈摒絕禅宗者。近人執定非淨不修,反對密宗,自己卻又持往生咒。故知執持名號,爲修淨方便法門之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豈有修他法而彌陀不許往生之理?今借一句彌陀,念至萬法歸一,再念至一不可得,方爲成就。即持他法,亦可同樣成就,惟向西願力,不得有二,念到一念無念,斯名實念,一相無相,斯名實相。至見實相時,自然心無系念,無系念即是解脫。經雲解脫即是如來,即是涅槃,行者斷不可自安劣小,以爲此生決難辦到,尤不可視他人亦是劣小,作此見者,是增上慢,即是不明淨土,決定不得往生。

   念佛之法,初念宜隨衆合念,音調應與衆合,不必字字出聲,應用息氣法以調伏之,時時換氣休息時,心念仍屬不斷。第一要與大衆和合同聲,次與衆念,不如與少數人念,少數人念,不如獨念,念六字不如念四字,念四字不如念一字,本來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音,乃“南無阿迷達菩大耶”,論理亦應正授後再念,與持密不二。所謂念一字者,即四字中重一字,如重一“陀”字,而得抽空以作觀想,最爲得力。又念佛時間,切不可太長,以念念不斷爲上,最好念一刻鍾,禅定一刻鍾,輪流觀念。今人以多數爲勝,以聲宏爲高,更不辨功德爲何物,妄將念佛功德,當作錫箔寄庫存放,其愚誠不可及。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念佛至一分純熟,即一分功德,十分受用,即十分功德,改去一分習氣,即一分功德,十分習氣,即十分功德。熟在自心,自心即是寶庫,若雲念至明心見性以爲功德者,修心中心法,滿千座後,告以起用方法,彼必自知,淨土法之微妙。余前著有《彌陀心要》一書,可以參閱。

   (二)修禅定法門

   禅宗一門,教外別傳,非可言表,但以心印,而心無可印,使無表證,何由印可?佛故拈花以示機,迦葉微笑以爲答,不落言诠,不落斷滅,直證心要,摩诃般若波羅蜜,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會悟入。東土人可以稱豪于全世界者,惟有禅宗一門,以學人心境極活潑自在,而意氣又豪逸風流,心雖蕩空掃有,不落虛無,業雖專一精純,不喜迂執,有此法器,故能承受。達摩初祖東來,正因緣已成熟,所傳並無別法,只指見本性,離念即得,教人直下自會。自宋而後,始有話頭之說,如參父母未生我以前是誰等。至明時,禅宗漸衰,始創念佛,此念者,乃正念思惟,教人看念佛是誰,漸而禅淨雙修,後來人更以話頭變作唱讀,不明宗意,遂由偏空,轉入狂放,爲世厭棄,近更因噎廢食,索性廢棄,或公然大肆攻擊,斷定天下人,盡是末法鈍根,倘入禅宗,如遇蛇蠍,其狂逆高慢,甯非可痛。不知修行人,由凡入聖,法門雖屬無量,歸元畢竟不二,不到禅宗,不名究竟。所謂密密地、無上淨土,統是禅定,以一念不生曰禅,坐見本性曰定,臻此境界,方名真淨,方是至密。上上利根人,如入室進門,一推即入,若鈍根人,離室稍遠,必徐徐引入。而引入之法,豈有定義,不到可推之時,雖百推千推,終在室外。一棒一喝,豁然開朗,地一聲,亦在當機而已。

   故禅宗重在師資,方便引入,近代人根器太薄,以生活艱苦,生障太厚,無暇專修,既缺師資,複少因緣,而自力因緣,究屬不夠,宜仗佛力,如淨如密,用爲先導,其機已開,然後步步逼入,逼至山窮水盡,路絕谷斷之處,自然豁然開朗,親見本地風光。不經大死,不得大生,待其廓然明悟後,方許其參閱語錄,打磨光淨,叁關未透,不容輕許。至于宗下一切開法引法,唐宋至今,以風俗關系之不同,豈可呆板抄襲,如庭前柏樹子,麻叁斤等等,因當時正有此物,故可隨機點引,故修禅而曰有定法,即不名禅。

   佛今日說定法,明日說不定法,外道驚怖,以爲險道,安足與語最上法哉!自心中心法行世後,引入禅宗,至爲簡捷,依法而修,可操左券,此惟冷暖自知,先以總持爲法,般若爲證,莊嚴自性淨土,斯真修禅宗者。

   (叁)修心中心法門

   心中心大法,爲最高無相密乘,非具大無畏精神者,不敢信而修也。在西藏必修有相密,滿二十年或二十年後,方可修此,東土人根器不同,故可直詣深造。此法初修,其責任在師,未經審查,不妄傳也。民國十七八年間,大愚阿阇黎,開山于京滬各地,當時求法者五六萬人,每日傳衆數百人,不及細談法要,世遂以普通密宗視之,大半中途廢修,或生疑謗,其深信不疑,親承左右,略得心要者,至今不滿二百人焉。現愚師隱居漢臯,暫謝世緣,分囑諸同門,宏化各方,不敏以一知半解,抗顔上座,與諸仁結此無上勝緣,深感慚愧。所幸二年以來,修衆均得受用,法緣日盛,禅密融會,此土清淨,至此心中心法,過去種種疑謗,亦賴諸仁親證,不辯而自冰釋矣。關系未來修衆,功德甯可思議。心中心修法,本毋庸再述,惟方便來者,留惠後學,說明似不可以不詳。

   心中心法,以法而論,屬于密部,惟可使行者直證心田,是又通乎禅淨,蓋融禅淨密于一爐也,破一切法見,至極究竟地,一切儀軌,又極簡單,不必設備種種供養,無分男女老幼貴賤,只要能坐兩小時者,即可修持,並可克期得定。定則自然生慧,故非坐過百座者,不能與談心要,使明體啓用也。此法妙在于昏天黑地一無趣味中,忽然開朗,親見實相,證得叁昧。又以各人習氣之不同,其感應快慢,與反應影象,亦隨之而各異,故修時宜常親師友,以便參問,否則坐甫得定,感得境界,又忽疑而不坐,此病又極多也。

   修心中心法,重在下座後,見境練心。以慧照力,照見一切皆幻,心自無著,無著即是無住,無住乃名無念,非不見不聞之爲無念也。此法乃攝心無上妙法,由明心而空境,由空境而空心,由空心而空空,由空空而顯性,由顯性而圓照,由圓照而湛寂,斯入于心中心微妙之至境矣。

   修心中心法,約分爲五期,一、六印修滿之期,二、繼續再修之期,叁、打七之期,四、滿一千座之期,五、放棄不再修之期。此法至多爲一千座,如不肯放棄時,便成法執之病;又六印滿後,即不肯再坐,此二種人最多,甚可惜也。

   衆生病根,只在習氣,不拔除其根,則非徹底,此根潛伏在性內,心中心者,表其性也,此法初修在求定,得定爲體,由定而生慧,起慧爲用。坐時修止,體也,下坐時修觀,用也,止觀並進,定慧交資,體用合一,體大用大,體小用小,然行者往往不起用,則每日只兩小時用功打坐,平時不肯參究起用,練習觀照,故得效甚少,遂疑法不究竟,譬如磨刀而不試用,終不知刀之利鈍,乃咎于磨之非法,妄生我見,豈不惜哉。

   修心中心法,迥異乎其他法門,凡初修時,容易得定,及至中途,反覺紛亂,此正大進步之時,行者切勿疑退。譬如兩碗淤泥水,一則止靜勿動,使汙泥下沈,水自清潔,見功雖快,非究竟也,稍一動蕩,複渾濁矣。此則將汙泥逐漸提出,翻動自多,越翻則去泥越多,翻至徹底清淨時,更不怕動蕩顛倒矣。又如病人服藥後,必經過汗吐瀉之反應,其病乃除。

   世人求定,每以死守不動爲定。此是靜而非定,定者,動靜一如,定亂不二之謂也。無論諸境現前,爲利衰毀譽,爲稱譏苦樂,八風前來,接而不染,不變不搖,斯爲正定。心中心法,實可修至此等境界,然一班劣慧者,必瞠目吐舌曰:此是佛境界,我輩凡夫,如何做得到?此必狂魔顛倒,不知分量雲雲,若有聞者,必疑退而不學,坐以自誤,此是人情作用,切切不可。行者當有勇猛心,探險心,天下無不勞而獲之便宜事,況學佛耶。

   東密藏密重于有相,儀軌極嚴,佛像莊嚴,所費不赀。獨心中心法,不拘一切,不擇地點,只要如法修持,滿足時間,即可成就,耐心息氣,別無他法。第一不許求神通,第二不許見光見佛,設有諸境現前,勿許歡喜,勿許疑怖,認爲幻化所作,一概勿理。坐時勿性急,有人來擾亂,或小兒啼哭,亦不許惱怨,凡逆我意者,即借以練心,轉其積習,每逢惱怨,當生歡喜,久久習于自然,則平等智光現矣。

   修法以恭敬痛切爲上,恭敬則不苟,痛切則能忍,定不難得矣。下座以活潑觀照爲上,活潑可以化固執習氣,觀照可以考察平日功行之深淺,用不難起矣。日後對他人觀機,亦由此純熟進步,慧眼開于不自覺也,得定證體,可賴乎法,以有咒印也。唯開慧起用,全賴自己,非時時觀照練習不可,慎勿放逸。近世行者,雖多年修持,而煩惱依舊,此則不肯練習起用之咎,彼誤認世法與佛法爲截然兩事。六祖雲:佛法于世間,不離世間覺。若不依外境以練心,則失之遠矣。

   修此法者,以心不放逸爲主,不在毀身受苦也。故戒以心戒爲上,手持印,身密也,無以起身業而殺盜淫止矣。口持咒,口密也,無以起口業而兩舌等惡止矣。心澄空,意密也,無以起意業而貪瞋癡止矣。此不戒之戒,戒于不覺者也。下座時之觀照證空,即屬防嫌杜惡于因地,戒之于未然者也,蓋殺盜淫爲果,因地屬于貪瞋癡,而貪瞋癡又屬于果,因地屬于不明心。故心中心法,可直證金剛般若,爲悟心之無上妙門,拔除根本業障者也。

   修行法門,以實做爲主,專講教理,全然無用,密宗不獨自己實做,且仗佛力,故有一定把握,修戒定慧叁德,入于不自知。從來禅密二宗,與他宗不同,先由八識修起,依果尋因,先證得大圓鏡智,所謂根本智,即無分別智,又名無相悉地。六祖《壇經》上,亦曾略論之。心中心法,不依過去所修之年限深淺,必經灌頂行者審查,雖不識一字,或從未修過,皆可付法。又修時不問地點,無論何處,皆可坐修,不必定要入壇,…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性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