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棧房內之專使也。
七識者,比量分別識也,以能分別其孰善孰惡,以及無記,固執勿放松,即我愛執藏也。此如鑒別貨物而定美惡之人,爲苦之總因,煩惱之祖,梵名末那識。
八識者,藏識也,藏有能藏、包藏、我愛執藏叁種。能藏者,謂有藏之能力也,藏入即不複再出,不問若幹年,總之不能除去分毫。包藏者,言其量可包羅一切也,大如山河日月地球,小如芥子米谷細蟲,一齊包入也。此如一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穢淨等物,無不藏入,梵名阿賴耶識。
九識者,即八識之空淨者。八識雖屬棧房,其始本來空淨,貨物雖有運入運出,往來紛擾,但棧房實不因此而移動,非垢非淨,無來無去,原本白淨無瑕,故別名爲九識也,九識名曰白淨識,梵名庵摩羅識。
以上諸識,本屬一體,非有實性,爲醒耳目故,立此假名,但言心之如何起因而造業耳。
世人起因造業,落入因果,不易救拔,此身口意叁業之不易清淨也。雲何身業,曰殺盜淫;雲何口業,兩舌、惡口、妄言、绮語;雲何意業,曰貪、瞋、癡。此爲叁毒,總名曰“十惡”,如加一不字,不殺不盜不淫等等,即是“十善”。但意業爲主,因也;口業爲引,緣也;身業爲成就,果也。如不從因上救根,但于果上補過,終無益也。本會修戒,由定慧入手,以定慧是戒,乃心戒,所謂根本大戒,但亦不廢戒相威儀。
修行先從心修行,就根上下手,此心中心由體起用之法也,故說意業緣起,不厭其煩。人苦不自知其病,佛乃告以各種習氣,有百六十種心,《大日經》簡之爲六十種,使行者各自反照而內省也。曾子叁省吾身,此叁省不可指爲叁次,若每日叁次,亦幾一曝十寒矣。此叁乃一日叁時,初時、中時、後時也。即言無日無時不如是,日如是,月如是,久之自熟,去“叁月不違仁”不遠矣。心上諸病,皆屬習氣,其根不外根塵對縛,色心雙纏。譬如鏡子,對物而有形影,外無物,鏡自空。雖然,有不同處也。
一、鏡對物而有形,物去形亡。心對鏡而起念,鏡去形留,以攀緣故。
二、鏡外物去即無形,心外境亡,念卻仍有,以憑空攀緣故,立種種影像故。
叁、鏡對物必留形,心對鏡,可以不留,如視而不見,心不系屬等等。又如有智慧者,現量已圓,亦能斷一切故。
四、鏡對物只留一形,不能變化,心對鏡,留形外,更可使其轉變,幻化無量。若有智慧,又可另轉一意境故。
由此可知主權實在我手,愚者不識主人翁,任彼流轉,不能轉物,乃爲物轉,甚至讀經爲經所轉,成一死解,不能起用。
聖人立教,以明心見性爲主,欲人證到菩提,菩提無相無名,乃不可得之圓妙精明覺心也。世人誤解菩提心爲善心、慈悲心,以爲不作惡即是菩提發現,實欠明顯,因地未明,果地又安得而圓成乎。又菩提心假名有五:
一、發心菩提,知迷求覺,發心起行,言發此證到菩提心之心也。
二、伏心菩提,知以心製心,降伏其粗重積習也,然壓製非究竟,心尚未空,不名菩提。
叁、明心菩提,了知如實自心之真相貌,證得其空淨之根本也。
四、出到菩提,出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至此尚未離功用也。
五、無上菩提,已入遍滿圓實之境,爲大成就,斯真菩提矣。
故能理上明白自性本來菩提圓滿,佛性平等,是法身成佛也。事上修證叁昧,見到實相,明心見性,是報身成佛也。若夫由理事無礙,習氣除盡,神通開發,化身成佛,非一生可能辦到,當經不可說之時。時即劫也,是名阿僧祇劫也,阿言無,僧祇言多量,言無量數劫也,即雲非有定時也,一世亦可,千萬世亦可。智者求心,刹那超過,愚者外求,雖千萬世亦不能證得。果如何而可言超脫者,則舍一心地法門,無他法也。
叁界之中,以心爲主,心名爲地,以此心法,通入法界,故名“法門”。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當下沈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此法門爲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門爲一切凡夫入如來頓悟法門,此法門爲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門爲叁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門爲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門爲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門爲能度一切衆生生死險難。今略舉此數,皆從般若波羅蜜門,直證心田,如實知自心,是名心地法門。《大日經》之秘密主,即言心密之主,身口意叁平等秘密加持,爲所入門,一身密印,二語真言,叁心妙觀。叁者方便加此受用身,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之法身也。此表菩薩之功行圓滿,故以爲名,實即一切衆生平等法性不思議心也。經雲依此法門等等,門即此門,故離般若,則學佛之資糧斷矣。
法從心生,名因法立,能生之心無處,所生之法亦然,心境兩空,具無處所,故無心則無一切名字,以心隨緣應物,皆屬緣空。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度衆生之心,使之安樂,以無一衆生,不求安樂,彼之爭奪殘殺,巧求詐取,又無不因求自己之安樂而起。彼不知此安樂非究竟也,世間安樂,與苦惱相對相因,皆從習慣比較而來。今日之樂,即明日之苦,有之樂,即無之苦,故非究竟,此安樂亦暫時而難永保。且以心向外馳,人遂忘卻根本,以爲苦樂在肉體之勞逸。佛欲使其覺悟何者爲究竟安心法。世人心尚不知,遑論其安,故聚訟紛纭,至千百年,終未得一究竟。世人奔走一世,無非求安的法子。要如何安,才算滿願,終不曾點到心上去。世人求財祿,自己問自己,總是如何而可使我心滿意足,可知希望者還是我心,亦惟求我心之滿願而安而已。豈知人事不常,八苦交煎,無有諸樂,但受衆苦,不能慧照,遂名曰“惑”。
人生少壯老死,終不離前說八苦,然人不自覺者,爲五陰熾盛苦。最恐怖者,爲死苦,人誤以一死即永永斷滅,一也。傷自己一生經營所得,財産妻子,即將舍離,二也。死後究作如何歸宿,叁也。以此諸疑不決,恐怖心起,越不肯舍離,不舍則心越不肯放下,是以死時顛倒痛苦,不可名狀。人見之,反謂此是死時一定光景,其畏死之心,早已種下,是根本不明心地故。以心地不明,安心之法,更無從著手。具智慧者,無不求其脫離,但不得其法。菩薩智悲雙運,度之脫離,爲說安心法。第不先說“安”,卻先說“心”,使其明白究竟,知本無生死,心不可得,苦樂即無所依。依者,住也,住著即心境雙對,不能雙空,計較分別,隨緣而起,苦樂之生,生于心有住著。但雲不住者,並非頑空如木石之無知,正是了了覺知而不執著,故雲無住。無言不執,非空無也。經雲“應生無所住心”,非但不住苦,並且不住樂,連不住亦不住,卻住在這不在處,斯真常住真心,故名淨土,故名極樂。極樂雲者,安之至也。汝勿以安與不安爲對論,此安字,乃真實究竟之安,無可名說之安。明此圓覺妙心,以根本不生不滅,故不淨不染,不隱不顯。二祖覓心不得,初祖即許其安心竟。一切生死八苦,根本打破,此在自心參究,非有法可傳。惟平時力量不足,路太生疏,教汝自己切實修持。修持不是求神通,正是求定生慧,以般若力,破除一切縛,無非安心而已。然天下至大之神通,有過于安心者乎!
世人不了安心法,以求財求名,滿足欲望爲安心,終至愈弄愈顛倒,苦上加苦,一切無論矣。至修道之士,已得安心法要,尚不敢自信,每說自己業障深重,無由自拔,此由于不明業障所致。前雲要銷業障,第一先明白業障是什麼,明白了,不銷而自銷。故心地未明,舉心動念,即是業障,脾氣習慣,就是業障。業障不同犯罪有案,可以銷案解罪,此總在心上系縛。譬如殺人而逃,殺行是業力沖動,逃走也是業力沖動,即使官廳不問,苦主不追,或逢赦免,他那良心恐怖,和臨終顛倒,正是夙業未解。又如殺盜殺敵,不得已而用兵,若不爲自身謀祿位爭地盤,文王一怒而天下安,其身心亦安然處之,何業障之有?況心中又無貪瞋癡諸念渾雜其間,所謂理得心安是也。不安即是惑業苦,破惑業苦,不外定慧空,定則生慧,慧以解空,空則不定而定。慧者,智慧也,智者不惑,世人迷惑,由于無慧,以無慧故,不能分別真僞,妄者反識爲真,如能空諸所有,自然了解世間法,一切不實。所謂有漏,如杯之漏者,初亦滿水,不久漏去,故名有漏。佛法是出世法,真實義谛,谛言不可動搖,若無漏之杯,水終不漏去,故名無漏。佛法者,借以了解世法者也,世法了,即是佛法。離世法,即無佛法。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將有漏之世法,與無漏之出世法,通達無礙,二漏法淨盡無余,是名漏盡通,此乃第六通,爲最高法門,外道所無,佛道獨有。各教所無,佛教獨有。學佛尤以此爲先著,故開般若慧,乃成佛根本資糧,明心見性之第一關鍵,無第二條門路可通,《仁王經》雲:一切皆依此門而成正覺,越此而成佛者,無有是處。良由衆生病根,只是迷惑不覺,對治法門,亦只有此一條路,雖無量百千萬億劫,劫劫有佛出世,佛佛道同,同此一法,只是運用不同,隨機應化,若歸到無上菩提,證入毗盧性海,卻不曾有二。至于名稱,各經略有不同,今略舉如下:
一、常恒不變如來藏性,二、藏識,叁、如來藏,四、圓覺妙心,五、妙靜明心,六、歸元,七、毗盧性海,八、大圓鏡智,九、法身,十、心地,十一、性田,十二、心寶,十叁、菩提心,十四、淨菩提心門,十五、金剛般若,十六、實相,十七、真如,十八、寶藏,十九、佛性,二十、真子,二十一、密藏,二十二、薩婆若海,二十叁、心王,二十四、金剛密迹,二十五、主人翁,二十六、只眼,二十七、牟尼寶珠,二十八、元常,二十九、大我,叁十、○。
各經名稱雖異,其義不二,亦即名諸佛大秘密,又名勝…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