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乙亥講演錄▪P9

  ..續本文上一頁當審量自己之地位與機緣,所修由博而約,層層推進,必得一究竟者。如入一學堂,以畢業爲止,應年年上進升班,豈得以留級爲不違本願。法門無量誓願學者,乃防固執不化之弊,非可貪多不切實用也。故善知識宜訪求而親近之。

   七、行當依法不依人,倘由人情轉移,即是以性命爲人情矣,法如當機,切不可因人而疑法,轉以自誤。

   八、行以精進爲苦修,非入深山惡衣食爲苦修也。凡一切法,皆屬對治。放逸貪舒服者,必使其習苦,所以除積習也,若偏執于苦,必致中途退轉,或趨于僞,此亦在活用之耳。

   九、行不可求急,欲速則不達,當持之以恒,如積資財,久則富厚,若除貪速之病,定力亦由此得焉。

   十、行必預防魔難,不入魔,不得成佛。中間如生疑退即是心魔,惟有恒持勿怠,不疾不徐,不取不舍,稍得勝境,切勿自足,防喜魔乘入,故不許見光見佛,或先求神通。

   十一、行必擇徑,因修行法門,各各不同,非可同年而語,有由淨土入手,有由禅密入手,或從八識修起,或從六七識修起,或仗自力,或仗佛力,不宜拘執一法,當應機而施,擇一相當之徑,庶不入歧途耳。(故授法之責在師)

   十二、行必信仰善知識而皈依之。善知識者,非指定其本人有學問之謂,乃能善巧知我之機,識我之病,施以正法,引入捷徑爲貴。例如彼爲禅宗上人,深達法要,而我之根機,只可修淨土念佛,若亦以參話頭法門引我,使我久修不得相應,非善知識矣。故病人雖不可不賴醫,亦不可無自決力也。

   十叁、行重自修,勿引他人之意境,強與我附會比量,勢必狐疑狂亂,或因此而生嫉妒,轉以自誤。

   證者,自性與佛相應之謂也,以在印證分,茲略說之。行者切勿分信願行證爲四件事,信大則願大,信願合即是行之初步,行即是達到信願的目的地,逐漸使其證得。所以行一步,信願即證得一步,行全則信願全,證得亦全。行隨信願而轉,證隨叁者而圓,一即一切,一以貫之。愚者強分爲四,智者定知爲一,若到實證時,一亦不可得,雖不可得卻是念念相續,無有疲厭。故知功夫實半點不能借假,總以勿自欺爲主。

   陽明先生說知行合一,惜乎不曾說出辦法來,其實同是這個道理。初步是解知,在理上無礙。第二步是行知,行一步知一步,在事上無礙。第叁步是證知,知行合一,所謂理事無礙等是也。

   以上系說其概,先引信願爲行之初步以助其恒,蓋行而無恒,即不能證得,其中功行大小,成就圓滿,雖由自己信堅願大,亦賴導師責任。使衆生有大心而不敢發,即是誤人慧命,明知末法時代大根器者少,然非絕無,豈可因無病而廢藥。修行人以先入爲主,開首即要他發大心,實在發不大,也是無可奈何,但種子卻已種下,究竟種有善根。學佛關鍵,第一在因地正,要因地正,必得把信願行認得真切,腳踏實地去做,無不證到。證是自己證得,非他人可得而知,故自己修,則自知之耳,不求他人知,亦不必求知他人境界與之較量,較量即落劣見,是叁界衆生情見,切切不可。

  

分經緯

  

修行之始,當先劃定經緯,以信願行爲綱爲經,然後分諸條爲目爲緯。行之條目分爲:甲、修個什麼。乙、用什麼來修。丙、用何法來修。丁、修的法子。戊、修至如何方爲究竟。己、修之層次。而此六門中,各又分爲次第。然而徒說無用,貴在自修。僅聽講而不修,亦是理解,不是事證,畫餅不能充饑,畢竟無用。世間人怕窮,貪得財産,不知無道才是真窮,才是世世貧窮,況今生財産福祿,亦是夙世修來,惜乎不徹底,遂得小報,不得大受。是以得聞正法而修行者,是真大富大貴之人,世人不辨真僞,可歎也。

  

甲、修個什麼

  

行者已讀啓機分,當然毫無疑義,自知是修個佛,但問佛又是什麼,答雲佛是大覺者。衆生顛倒,都因不覺,落于苦果,所以今世要修,修個因地佛,即生成就。譬如有的放矢,不是盲修瞎練,所以時時要發大願,願速開覺慧,即生成佛,救度衆生。因此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外,更要皈依自己之大菩提心,此是修行第一個目標。

  

乙、用什麼來修

  

行者已經聞法多次,當然了知修行是修個心,但心不可得,又將什麼來修耶?答曰:正要以心修心,修證到心不可得,真證到無智亦無得時,才是正得。經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證得無生,知一切不可得耳。

  

丙、用何法來修

  

修依何法,是一個極大問題,然不在法而在人。簡言之,人有何病,再用何藥,無定法也。所謂依法不依人者,是對師言。若以對人,當雲依人不依法。以人有不等,非執一法而可普施也。所謂依義不依文者,此對拘執文字者言。不知文與義,究有何別?文以表義,是亦法也。惟無定法,故取義爲活,實則諸法皆空,誰爲依者。所謂依智不依識者,言重于智也,非廢識也,離識即無智,轉識成智,亦法也。所謂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者,言求其究竟也。然何者爲究竟,何者爲不究竟乎?當以方便圓融出之。要非法非非法,正是了義,亦即無定法也。總之要人活計,不是死執。雖然,有定法也。我爲此言,豈非矛盾?但有辭可以通。

  衆生苦惱,流浪生死,譬如盲人入山,動則顛仆。無目是其根本苦惱,開眼是去苦惟一法門。學佛正意,是在去迷轉覺,開佛知見,依般若法門,方可上登彼岸。《心經》雲:菩薩乃至叁世佛,無不依般若波羅蜜多,此義萬勿動搖,雖聖人複起,不易我言也,此即是定法。惟盲人目病有深淺,業障有厚薄,如何而可開般若?雖所用之法不同,然則開慧成佛是目的地,達到此目的地,或舟或車,乘載無定法矣,今死執一法不化,自以爲精進者也只好隨他。

   大乘二乘,本是假名,以衆生因緣不同,根有利鈍,遂分大小,實則佛性平等,只有一乘,無有余乘。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世人妄執此法爲高,或此法不如他法,又何異于評佛。又分某師功行深,某師功行淺,又何異于考師,適成大妄。行者當知法法無上,門門第一,付法之責在師,以因人當機爲第一,否則誤人慧命;修法之責在己,以一門深入爲第一,否則貪多無益,虛擲時光,至爲可惜也。

   茲略說諸宗如下:

   一、禅宗

   佛教來中國,以震旦人根器不凡,小乘法日漸衰滅,潛勢力之最大者爲禅宗。不問男女老幼貴賤,識字不識字,內道或外道,無不喜讀《金剛經》與《心經》,即使十惡之人,一回頭即可頓悟入門。中華民族性,非他族可比,如布衣藐視王侯、尚義好俠、金錢不分人我,以及吃虧能讓等等。雖失于世法欠圓,少有條理,然其意氣豪逸闊大,樂于自在,非具夙世禅機,決不能致此。又凡人有力作惡者,其人皆屬利根,只要一反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人之夙根近于禅者也。至于其他法門,無一不以歸元爲究竟。諸法皆稱某宗某宗,首冠以名,獨禅宗徑稱宗下,以此爲各宗之宗。禅一空名,此又法法皆禅宗也。徒因根器不同,有直接入禅者,此上上根器人而今實太少,且缺師資,加以禅仗自力,非一二十年,不得參透叁關,親見實相,于今世似不當機,求其普及甚難。只有借徑以通,或由淨土入禅,或以密法反證,借仗佛力,合以自力,成就方速,此即我印心宗以密歸宗之旨也。

   二、律宗

   言戒律也,律由佛定,戒在行人。儒家有叁畏、叁省、慎獨等等,都是戒。道家立功過格,亦是戒。佛家說戒,普通者以五戒爲根本,戒殺盜淫妄酒。又有八戒,菩薩戒即十大戒、四十八輕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五百戒,實則有八萬四千戒,極言其一切處一切心,在在禁止起惡。故戒者,有禁止意,即修也。戒之可見者曰戒相戒儀,如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不可見者曰戒德戒品戒心戒香,以心香爲戒也,總不離乎戒體,此以空心爲得戒。前者戒十惡,此則戒十惡之根,受戒只是一儀規,重在平時持戒,徒有戒相而無戒體,是破根本大戒,名爲大妄。故有說戒學戒得戒,然後再授戒,本有先後,惟爲初機人說戒,先戒殺盜淫等,此救于果也。再進則戒貪瞋癡,此救于因也,心也。再進則戒貪瞋癡之出發處,證得空心,拔除其根,是真得戒,此救于因中因心中心也。各宗皆是修戒,禅宗以不戒戒,守最高之戒律,非俗子所可夢見。密宗以叁密加持,叁業如鎖,如手結印,身業無由起矣。口持咒,口業無由起矣。心無住著,意業無由起矣。此戒于自然,非同空言,此即我印心宗以密修戒之旨也。

   叁、天臺宗

   以止觀法歸宗,即是以心觀心,觀至究竟地,空假中一切不立矣。但仗自力不易究竟,時下天臺宗,只講止觀而不實修。印心宗之上座修法,修證叁昧,即是修止;下座時時覺照、觀空,即是起用,惟仗佛力加持,故證得不同,此即我印心宗以密修止觀之旨也。

   四、法相宗

   即唯識宗,此宗用意,在世人執相堅固,不得已就相說相,用以破之,最後引到一個“空”字,如果世人根利,直接破相,本無庸多此辛勞,《金剛經》四句偈,頓可掃蕩淨盡。但世人于唯識亦是講而不修,失去本來。性相分宗,由來久矣。佛意在使人人破相,去煩惱,明心地以爲根本。乃適得其反,轉以佛學當作科學研究,果能研究證空,亦可解脫。然而入海算沙,自爲得計,縛上加縛,強分聞思修爲叁截,誤以爲此生只可聞,尚不可思,何況說修,不知所說者理,事證在修,能由聞而思惟,即是正修,若不思惟,等于不聞。心中心…

《乙亥講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性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