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予開釋,則未修者,誤于門戶,疑人而不敢承受;已修者,中途躁急,自疑而徘徊莫決;久修者,未明啓用,疑法而知見橫生,坐誤者多,可歎也。心中心法,立場與他法絕然不共,爲人開釋,本無定義,非對其機,莫由決定。
惟有關于或問數則,如心亂難製,如何得定諸問題,幾無日不有討論,姑擇要錄之如後:
一問:殺盜淫諸業如何製止?
答:如救火燃,以從根本救治爲義。此先明因果,以殺盜淫爲果,貪瞋癡爲因,而貪瞋癡實又爲果,不覺又爲其因,于是不覺爲果,不明心地爲因,不明由于無慧,無慧由于無定,無定慧由于修法無效,無效由于法不當機,不當機由于下手不先予決定心地法門,此名學佛不明因果,未從根本救治故。
二問:心中心法又如何而可製心?
答:此法惟賴咒印二力,與自己修持之力,身口意叁密成就。如咒印爲飛機,自修如開機人,必相合而成,故速得成就。
叁問:其他密法,何以不可製心?
答:非不可也。法法皆是無上,皆是佛製,何得妄分高下?惟心中心法爲現代當機之法,又如他法當機,行人亦必依法而修。心中心法,亦有修至叁千座而不見功效者,非法之咎,修者未得法耳。
四問:修心中心法必兩小時,有時愈坐愈亂,反不得定何也?
答:此法以拔根爲主,故不許壓製,倒要伊翻種子,如坐時忽覺心亂,甚至數十年前細事,亦到眼前,仿佛愈坐愈亂,正不必怕,此已是得定時,以不定則不知亂也。
五問:如何是依法而修?
答:只一老實把持,坐足兩小時。種種亂、種種翻動到來,或中途人事有來引逗,我只不管,除埋頭持咒勿放印外,一概不理。如思潮忽起,一覺即顧到持咒,任伊天翻地覆,我只不問不聞,如同虛行故事。滿兩小時下座,更勿思量,見光見佛,觀字觀月,一切不許。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守定此義,一切不惑。如身有酸痛等反應,亦更不計較。如輪船行海,居大浪中,上下癫狂,一以南針爲指,絕不問前途如何,是唯一妙訣,久久自見功效。
六問:功效如何?可得聞乎?
答:若言功效,即又誤人。彼時時貪求功效,反不得定,不知久久自定,自得功效也。
七問:有時又忽昏睡,其義如何?
答:如修至一時半後,或心中煩躁,此正進功之時,切勿疑怖。若似昏睡,而手印勿散,口持咒密密勿停,即非睡也。切不可疑而中止。
八問:如心亂至極而難過,萬不能忍受時如何?
答:當生歡喜心,自念此正進功之時,正可借以製心,只一轉念,當下空寂。又念凡人死時,如生龜脫殼,不知如何痛苦,皆由我先不製心故。我今移未來之苦于今日,先消除之,其便宜不可勝道,狂心刹那頓息。然總以觀空爲主,以空則定矣。
九問:何謂翻種子?
答:凡人習氣,潛伏根內,如平地不見有草,難以拔除,反要其生出,然後除根,切不可剃而不拔。佛製比丘剃發,欲其反悟一切煩惱,如發時生,暫除非計,必焉拔除其根,方名究竟,可由此悟入。今如不用此法,則種子不出,壓而製之,非根本計劃也。又譬如杯水汙泥,彼以不動蕩爲主,則上清而下濁,仿佛見功,終必混亂。切不可取功于一時,甯可過沙去泥,雖一時紊亂,畢竟全功,永永動定不二,皆屬清水矣。今勸人勿先求定,而只老實修法翻出種子者,即此意也。
十問:種子習氣于翻出時,又如何拔乎?
答:正上座修時,切勿顧及拔除,只要口持咒勿停,手結印勿散,心淨空勿理,至拔根乃下座時事,二六時中,固無刻不要用功。況習氣本來無根,一轉即空,能觀空即是拔也。
十一問:人事紛擾之地可坐乎?
答:有何不可。且正要在亂時坐,才是真見力量。若慕清淨山林者,彼已立有動靜二見,非心中心法。蓋境無亂靜,心自分別,我心若定,何關聲色乎?
十二問:下座後,平日如何用功?
答:二六時中,無雜用心,方是真精進。無雜用心者,非不用心也,于無謂無益事,應時時凜覺。但人事往來,諸無謂酬應事,不能免也。惟接一切事時,常用智慧察照,了達一切性空,隨緣應付,心無懸戀,即不汙染。
十叁問:如何不汙染?
答:不是避去一切,正接物時,勿把此心偏執于空,而故示消極,亦勿把此心偏執于有,而認妄作真,隨來隨應。只不放松本來,時時回顧,即名不汙染。以衆生之所以爲衆生者,心如油膠,遇物執著,佛度衆生,亦只度此執著心。惟衆生難度,扶東倒西,遇物染物,遇事染事,乃至遇佛染佛,遇法染法,教下有教下之習氣,宗下有宗下之法見,顯教密教,各執其是,顛來倒去,總在生死海中。至所雲汙染者,固在生死,而執以爲不汙染者,亦在生死法見之中,以心未平等故,不離二見故。但真見性人,明達本來不汙染,自無此等分別顧忌耳。
十四問:平居習氣來時,如何製止?
答:習氣來時,只怕不覺,覺則未有不轉而空者。第遇極難排遣之事,明知之而力有不足,則有二法,一曰移化,把此心速移于他事而化之。二曰量果,言思量凡事必有其果。如是流浪深入,步步演進,必不堪收拾,則自然凜覺而止矣。
十五問:雲何無念?
答:無念者非絕無思念也,心若虛空,念而不執也。如居高樓,下視通衢,往來人物,非不見聞,只是過而不留,毫不系著,非同棧房之納而勿出也。
十六問:最深之習氣,如何除法?
答:爲方便說,自然要除,若究竟說,爾應先明心地,則不除自除,只是時間力量問題。凡硬除習氣者,只止于一時。譬如揚湯止沸,而究竟者,則不計速效,行釜底抽薪法,火根已斷,而水尚沸熱。故雖明心地,習氣仍在,不得因其習在而斷爲未明心也。久久自然慧力強,習氣弱,且真用功人,習氣亦容易翻出,惟起速而去易,乃必經之過程,未證者,不足與語此。
十七問:既不硬壓習氣,則一任其流轉乎?抑另有其他法門也?
答:此未可概言也。明心地與除習氣,非屬二事,于正明覺時,習氣自然消亡,惟去而又來,故雲習氣。若真見性人,心已平等,無複二見,于自己之習尚,不獨不除,且從而逆之。譬如肥甘之好,心一日不厭,習則一日不去,故意日日嘗試,使之生厭。惟嘗試時,與他人不同,彼必不肯輕輕放過,必自考其力量,與夙昔如何,自問其貪愛執取,較前何似,則精進之力日強。至對根本未明之人,切記慎言,勿與妄談般若,宗下習氣,恒多此病,誤以爲此即平等,人人可以方便,而不知其大不方便也。
十八問:修道人于男女之際應如何?
答:男女即是夙習,爲生死最堅固難拔之根,欲愛不斷,決難入道,但修道人怕欲而不言斷,只言製而不言化,此欲愛所以永不除也。修道人要練得此心,說止就止,說斷就斷,到力量充足時,仿佛毫無氣力功用,不是廢卻功用也。古人謂製心如懸崖勒馬,到萬不可止時,能截然而止,是何等力量。故下手處在臨事時常用一“忍”字。但事過後將“忍”字舍去,不可再受法縛。平時常用一“化”字,此中妙谛,在人自覺,包括觀空轉念等法,非可予人以巧,此即般若之用,久久自然純熟。于欲愛事,最不易截然止念,果能于此時見功,肯一化而空,則斷分段生死不遠。然尚得以般若掃蕩余習,方有幾分把握。又居士與比丘不同,切勿壓製,亦勿流浪,此亦非惡事也,當體會之,勿拘執可矣。
十九問:比丘與居士修持如何?
答:比丘與居士,環境不同,故比丘以淫戒爲首,居士以殺戒爲重也。以閉戶清淨自修論,比丘爲宜,以試驗磨煉除習論,則居士爲便。今如有人,其病畏風,因醫而愈,若不見風,不能考驗,但比丘則無再見風之機會矣,因此最後一關,極難透過。
二十問:如何可以不惑?
答:上上根人,直證心源,本無階級。惟不妨假立一次第,行者先練空境,外不惑于境也。次練空心,內不惑于見也。至此根本已得,而夙習尚在,則時時運用般若以掃蕩之,斯名不惑。
二十一問:如何可以證叁昧?
答:不惑者,一切不受之謂也。一切不受,斯名正受,又名正定。此在一門深入,由體起用,開般若後,即可證入,即見實相。
二十二問:如何可以見實相?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實相。此在一門深入,能起般若妙用,了達一切萬有,本體平等,盡從緣生,此即實相。經雲,實相者,即是非相,以慧力谛觀而空之,曰見實相。
二十叁問:證叁昧見實相後,是否即名成佛?
答:是。成佛之義,乃在開覺。世人不識成佛爲何義,以爲成佛必如彌陀釋迦。不知樹之開華結實,亦有次第,初爲下種,次爲萌芽,次爲成樹,次爲華果,而果之由小而大,由生而熟,亦必待時。佛法無時間相,能下種即算成就,及已結果,雖小而生,不得名爲非果也。如其人證得叁昧,已顯法身,即是法身成佛。惟習氣不除,爲諸障所覆,神用未開,諸緣不具,必待時而熟,方可如過去佛之報化身圓滿。密宗即生成佛者,在此生先顯法身,根本無明初破,即名登佛位是也。
二十四問:學佛功用,究應如何下手?
答:學佛原不可但憑理解,不重事修,雖不能離功用,卻不可著功用。故下手時先宜因地決定,最初勿猛,中途勿怠,在後勿疑。若有所得,切勿喜歡自是而生驕慢,獨發願宜宏,以無限量之勇猛心,承當自己法性與佛不二,此是第一關。老實修持,一門深入,不疾不徐,百…
《學佛最初之決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