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首座誦念彌陀經一卷,余人息心靜聽。
四、誦經畢,首座焚香插爐內,擊木魚叁下,入靜。
五、大衆同時手結彌陀印,持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甲、金剛持,口不出聲而唇動,口不停念,手不解印,心不著意。
乙、不取觀想,不取勝境,不緣外境,不守死定,萬念紛起時,只一句彌陀,當下掃蕩淨盡,隨來隨掃隨掃隨空。
丙、念時不疾不徐,不屏氣,不計數,不執能念,不取所念。
丁、有時似睡非睡,口未停念而忽而念其他經咒者,覺即改正,毋庸謂悔,此靜中定相現前之境,亦不可妄執爲是。
戊、見光見佛,或聞大聲,或見接引等象,皆屬幻相,切勿執取,凡從前念佛貪著接引者,八識中已具此幻影,此時因靜極而流露,非屬聖境,萬勿執取。當以解空而勿理爲第一義,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滅也。
己、腿酸時,可以換腿,身勿動搖,上座前,先小便淨手。
庚、腹內氣動而鳴,均可隨便,切勿壓製,使之不通。
六、一枝香滿,首座先徐徐出聲念佛,十數聲,聲由小而大,然後擊木魚叁下,大衆不起于座,即自起參,自問即今我念佛者是誰,約十分鍾。
七、首座開示淨土要義一段,與禅密叁法合修之理,講畢同念回向下座。
八、如坐七者,亦只開示一次,香則六枝(上午四下午二)至八枝(上午五下午叁)十枝(上午七下午叁)爲度,夜無課,經亦只一卷,最後往生咒廿一遍而已。
九、如是修法,有四人以上,即可稱僧(比丘亦必四人以上稱僧,居士亦然,成爲一組),如是結社虔修,每日坐香叁枝(每枝約一小時),依此規矩行之一年,無有不得叁昧定者。
十、此修法比較舊法爲勝,而不同者如次:
甲、不出聲念,則心歸一,用叁密加持法,容易得定,而慧由定出,且易啓發。
乙、不傷氣,無彼此雜亂之擾。
丙、無禅宗枯坐昏沈之弊。
丁、不勞走香繞佛,而自入無念之境。
戊、下手以先證入叁昧,得阿裨拔致,成就十方淨土爲旨,西方自在其中矣。此時加以願力,更見堅強,故名立地往生法。
己、不先取觀想者,以叁密合持,易得定也,此法合禅淨密叁法而修,由心中心密法中化出,法最勝妙,證得者已有多人,倘一試之,必有奇效。
庚、開示語錄,可參觀本會出版各書,庶與此修法相印。
問:經雲衆生本來是佛,實有所疑,請即開示?
答:此當注意“本來”二字,衆生之所以爲衆生者,緣一念之妄動,根本由于無明,若論本來,于一念未起前,一念正放下時,兩頭亦都是寂然空淨,湛然不動,與佛不二,惟雖寂然湛然,始終不明所以,故是衆生。衆生是一秒鍾,但除此兩頭外,還向什麼處見個佛境!
問:經雲不假方便,即可頓悟如來地,此理究竟如何理解?
答:此言當下即是,論本體,衆生本具佛性,絲毫無缺,一覺即慧開,一放下即佛境現前,不勞再事故作,若稍故作,即又失本來矣,此乃明心後,除習氣之最簡要法門。不假方便者,即不必再用其他對治之法,只一放下可耳。
問:如何而能對境可不驚不怖,是否解空,抑或另有法門耶?
答:對境而生驚怖者,其先已有得失心,總以順我者喜,逆我者惱,驚怖者,惱之始也,顛倒之初也。若平時解空力強,則一切都無可怖可驚者,臨時更不必對治之矣。故用功宜在平時,以覺爲主要,若不能覺,此時縱不驚怖,將來必仍歸入驚怖而顛倒,倘能覺悟,或其力未充,雖有一時之驚怖,于大體究亦無疑耳。
問:外道所修,自異正法,但如何引度之耶,以我既不遷就恒順,而正法彼又不信,不知有方便法否?
答:度外道,當先就外道而近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不可怕罵也,我行我素,不求名聞,方可度彼。因佛教團體,真慈悲者少,不以謗人,即怕受謗,甯可守法,不與往來,或故示守正,拒人于千裏之外,而外道經此拒絕,益不肯虛心受教,門戶之見轉深,互相水火,雲何度哉!況爲師者,于外道所學,自己毫無門徑,先不能折之使服,如何引彼入勝?菩薩度生,最難同事,不真慈悲者,不肯身入火坑也,“恒順”二字,法無定義。余俟因緣成熟時,當道冠道袍溯江而上,一遊青城,或往青島崂山上清宮中一托足也。
問:恒順衆生之義,于子弟之不肖者,亦恒順之耶?
答:恒順者,非就字義言,一味以順爲是也,子弟或而恒順其惡,是爲姑息,害之非愛之矣,菩薩于子女,當大愛,不當小愛,逆度與順度,同一慈悲。若子弟非逆度不可,則逆度亦恒順也,不應順度而亦順度者,是名顛倒,非恒順矣。菩薩所行,非人可測,求在我者耳,何關外人事耶。
問:修密以何爲主?
答:以信爲主,故有五信:
一者信大日心王遍一切處,一切處無非大日如來,但愚人必以爲他而非我,不知大日王即指佛性,我與衆生,無不具足,無不遍滿,是以禅密二門,同一八識起修也。
二者信一切法,不離體相用叁義,然當知叁義即屬假名。
叁者信一切無非六大所造成,六大者,地水火風空識也,然當知一切不離六大,無自性也。
四者信即生決定成佛,但當知成佛是刹那間之開悟,因地開朗,即生者,此生也,言此生定可忽然地也。
五者信心色是一,一切有情,齊成佛道。此名五信,但密宗以信師爲尤切,與前五門,同一深信不疑,故能專一勿退,證入亦易。
問:何謂密宗四蔓?
答:即四種蔓荼羅之簡稱也,一者大蔓荼羅,指十法界一切有情衆。二者叁昧耶蔓荼羅,指一切器與非情之物,悉不離佛性而平等。叁者法蔓荼羅,乃一切有情無情之音聲色塵文字諸法,皆以铨表物義者。四者羯摩蔓荼羅,乃一切事業之動作。融此四者而會合之,故蔓荼羅者,圓輪具足義也。
問:雲何叁密加持?
答:轉身口意叁業使空淨也,手結印契,身密也,口持咒,口密也,意合瑜珈,觀證菩提,意密也,合此叁法,證入秘密莊嚴心,是爲佛地,此叁密義也,瑜珈此言叁密,秘密者,自知之謂,莊嚴者,清淨果德也,在密曰秘密莊嚴,在禅曰歸宗,貴在自己覺知,非他人可測。
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義作何解?
答:“阿”字,一者短音,菩提心義,爲一切字之首。二者長音,乃行義,以四智印瑜珈,修行速疾,方便證入菩提正因。叁者去聲,等覺義,四者入聲,涅槃義,由斷煩惱所知二障,得四種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余依,叁無余依,四無住涅槃。總表生不可得,證無生忍而已。
“耨”字,言一切法譬喻不可得義,如來萬德,難可比喻也。
“多”字,言一切法如如不可得義,證得本覺如如也。
“羅”字,言一切法清淨無垢染義,以智慧火,燒妄執塵勞以盡故。
“叁”字,言一切法,一切谛,不可得義,如實谛觀,一切諸法,性相平等故。
“藐”字,言一切法吾我不可得義。
叁字同上,但又有入現前降沾大雨,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時,平等性不可得故。
“菩提”字,言一切法無縛義。
若知自身中菩提心成就,叁世平等,猶若虛空,離諸前象,則知一切有情心、諸佛心,同一清淨,生同體大悲,將種種方便,令一切有情,皆離苦趣,此字義也。佛對菩薩爲無上,對二乘爲正等,對凡夫爲正覺,簡言之,成佛而已。
問:密宗何以又名真言宗,義作何解?
答:密宗又名真言宗,乃教主法身大日如來之密語。密語者,心語也,此語能顯諸法實相之妙谛,又名陀羅尼,或名明,或名神咒,或名密號。陀羅尼者,總持也;明者,如來智慧光明輪也,持之可滅無明;神咒者,能顯不思議之六通及五神通,故如天之有自在悅意咒,一唱即得是也。密號者,與他不共,惟自家眷屬能測,如軍行密令是也。以叁密加持,故又稱瑜珈宗,表行法也。《大日經》雲,此法隨順衆生,如類開示真言教法。而《金剛頂經》謂是一切如來秘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故與顯教二乘宗意,證無爲空理者不同,行者當取密宗實義之事修,以證顯教圓義之空理,則兩得之矣。又真言宗教主爲毗盧遮那如來,一切如來,無不由此化身,此如來,常于秘密法界心殿,開演自證叁密門,度諸眷屬,大悲業用,叁世常恒,無有暫息。
問: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如何是浩然之氣?
答:此孟子一生得意自負語,在孔子則不肯直說,不識者遂目之謂狂,然當時實無第二人,孟子亦不作第二人想也。余初亦以爲養氣未足,故有此語,後見其語曰“萬物皆備于我”,此一語,真見道已至極圓融,非真能善養浩然之氣者不能也。浩然之氣者,即遍滿法界之體性也,體性既滿法界,則萬物皆在我包羅之中,無一而不備。可見其悟入之浩大,與真體內充之力量矣。養者,保持而勿失此浩然之氣也,尊爲亞聖,允無愧色。
問:儒釋道叁教是否可以合一?
答:法有叁門,我心則一,能融其義,道斯光大,余意當以佛道爲宗,孔道爲教,道則與儒本合。今之道教,術而非道,但正不必廢棄,取之爲用可矣。佛教則體用皆全,得一可貫于萬,一門達于普門。惟在初學宜分列之,防其混雜無宗也。至已開悟,則宜融會之,亦方便多門之意,佛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固執者,難與言道也。
問:如何而可降魔?
答:降魔之法,在先明魔爲何義,魔字從麻從鬼,言陰森之鬼,足使心亂如麻可見魔由心起,我心若空,魔不乘便。佛入慈心叁昧,魔自遠引,叁昧者,一切不受之正定也,心與相對,即有所受,既受于魔,乃言降伏,今能降之我既空,則所降之魔又安在哉?此最上降魔法也,又如大悲咒,人人知爲可以降魔,然則名曰降魔咒可耳,何又名大悲咒也,須知心能大悲,則同體平等之念,油然而生,既平等矣,魔與我,兩皆空寂,不複再有人我勝負得失之見,魔自遠引。又心縱不能大悲平等,而悲憫之心既起,如父之于子,子受父慈,子自俯伏,此亦降也,倘與之逆,即爲對峙,先自居于敵對地位,魔心安肯俯伏,故有降魔之見者,即動魔念,自且成魔,又將如何降伏之耶。
問:孔子與老子之意境,在佛教是何地位?
答:孔子老子,乃東方先來之佛也,在佛門爲辟支佛。雖未聞佛法,而意境則與佛相合也,老子告孔子曰:“爾齋戒,澡雪而精神,掊擊爾智”。夫道難言矣,古文“而”與“爾”同,此真悟道語,尤妙在“掊擊而智”一語。雖然,此尚在功用地,以此智尚屬世智,故必加以掊擊,若言佛智,則不可得者是,而能掊擊者亦是也,佛固不取世智,而亦不廢世智,是在明悟,不在掊擊耳。至于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語,亦爲妙不可及。
《入佛明宗答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