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卻殿仁波切)

  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講者:卻殿仁波切

  譯者:法音法師

  地點:南山放生寺

  日期:2009年3月24日

  首先,我們應如傳承祖師的宗規一般,刻意發起爲饒益法界一切有情故,自己誓必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以此菩提心的意樂爲動機來講說聽聞正法。

  先應略述阿彌陀佛世尊在因地時如何發心之理。阿彌陀佛世尊在因位時,曾經有一世當過王子,以王子身的那一世發起菩提心,如何發起菩提心呢?

  當時,世間界的衆生壽命是無量的,阿彌陀佛世尊前身當王子時有佛及眷屬降于世間,所以這位王子帶著所有眷屬承侍供養這些聖者,並且在諸聖者前發心。

  當他發心因緣具足時,佛就告訴這位王子說,你應如是像諸佛往昔一樣的發心;這位王子當時也是轉輪聖王,于是他帶領著許多眷屬在佛前宣說:「如果我以後的國土不得清淨我即不發心,國土清淨才發心。」

  這位王子向佛如是啓白之後,于是佛就展現了無量無邊淨土在眼前,在諸淨土中最爲殊勝的就是極樂國,因此阿彌陀佛的前身就說:「我要以如極樂國一般的淨土成佛而發菩提心。」

  那麼,爲什麼稱爲極樂淨土呢?

  極樂表示無苦,因爲在彼國度連苦之名字也聽聞不得。也就是說,在極樂淨土完全沒有痛苦,皆得諸多妙樂;如是見到娑婆世界有情爲苦所逼迫、逼惱,見到極樂淨土如此莊嚴、妙樂,在觀待對比之下,這位王子由見有如是莊嚴國土而不忍衆生苦,立即棄舍了轉輪聖王位而發菩提心修學佛道。

  西方極樂淨土的殊勝莊嚴,不只如前所述,主要在于所度化的已往生的衆生也極爲特別,就是永不墮叁塗,一直由樂而樂,輾轉增上成佛;即便是二乘行者投生淨土,也都是諸大阿羅漢。

  此一娑婆世界的衆生,之所以投生且感得極多痛苦的主因,即在于衆生自身的煩惱業力;相反的,投生極樂世界的所化衆生,並不由煩惱業力的力量投生,而是以祈願力投生,所以特別殊勝。

  同時,極樂淨土的器世間的莊嚴,譬如黃金爲地,珠寶爲飾等,各式各樣的莊嚴裝飾無以倫比、難以言喻;即便是淨土中的鳥類也是具足各種顔色而極爲莊嚴,這樣莊嚴的一個器世間,有情僅只心中憶念即得安樂。

  這位阿彌陀佛也稱爲無量光佛、無量佛、無量壽佛,這即是指國土莊嚴無量,即便是成佛之後也得到無量光佛之名,光也無量,光照無量,在彼世間並沒有所謂的日、夜,而是以無量光而莊嚴。

  此外,阿彌陀佛的眷屬主要是以觀世音菩薩爲主的八大隨佛子等,有無量無數的菩薩海衆爲眷;基于淨土的正報、依報極爲圓滿莊嚴,所以在諸佛菩薩的各種祈願文之中都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爲了能夠真實往生如是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因素之一,即是必須恒常數數憶念、作意極樂淨土的莊嚴與殊妙;在阿彌陀佛的經典當中,也提到極樂世界與衆不同的極多莊嚴,並且唯一依著祈願可以往生。

  因此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具二因,即:

  第一;恒時真實祈願、憶念阿彌陀佛世尊。

  第二:恒常作意、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妙,心中具足淨信與欣願。

  那麼,如何修習所緣行相呢?

  即在自己的前方觀想有一極爲莊嚴清淨的處所,其上安置著極爲莊嚴寬廣的蓮座,與此同時,觀想從西方極樂世界本界安住的西方叁聖等聖衆,迎請而到前方蓮座上端坐著。對于自所住處不應作庸凡想,而應觀想爲如淨土一般清淨殊妙。如是迎請了西方叁聖等聖衆到前方蓮座,亦即作意在自前虛空已迎請了阿彌陀佛世尊及其心子如觀世音等無量聖衆到前方蓮座安坐,真實而有。

  如是,自前虛空蓮座上已真實安坐著西方叁聖等聖衆,接著即應至誠祈請,並且爲了能令如實相應祈請、圓滿祈請,故須淨罪集資。此中,七支行願或七支供養乃是顯經密續教典一致稱揚贊歎爲最極殊勝的淨罪集資法門,因此應對前方西方叁聖等聖衆,爲了淨罪集資而作七支供養。

  所謂七支供養是指:禮敬支、供養支、忏悔支、隨喜支、請轉*輪支、請住世支以及回向支,其內容在佛經中俱有偈頌呈現。

  首先是禮敬支:

  即是心具淨信、身具恭敬而禮敬。禮敬分爲身、語、意的禮敬。

  首先是身的禮敬—是指依于五體投地而禮拜,觀想自己身體幻化爲無數,理由在于無始以來我們都曾經取受無數身軀,故應該憶念著無始以來所曾經取受的無數身軀集合爲一、量爲無數,緣著前方以阿彌陀佛世尊爲首的聖衆依著無數身而作禮敬;這樣一來,基于身軀無數故,功德亦複如是。

  其次是語的禮敬—如前所說,我們必須將自己無始以來所曾經取受的無數身,現前信解,觀想造作無數身頂禮阿彌陀佛世尊等聖衆;如是,因爲具有無數身軀,所以也有無數的頭、手,既然有無數的頭就有無數的舌,故即依于具有無數身軀的無數舌頭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世尊等聖衆的無量功德。如前身軀無數、禮拜功德無數一般,以無數舌頭真誠信解稱揚贊歎西方叁聖等聖衆功德,以無數故,功德亦複如是。

  最後是意的禮敬—是指具足真誠的恭敬與清淨的信心,應該真實作意著阿彌陀佛世尊等聖衆的身、語、意功德而生起真實敬信。應該思惟十方世界如其微塵一樣不可計數,在這不可計數的世間界當中,有無量諸佛安住,其中也不是只有佛,還有佛的眷屬與弟子如菩薩海衆,應恒憶持這些莊嚴器世間及殊勝的聖者的功德而稱揚贊歎,贊歎西方極樂世界亦複如是。

  其次是供養支:

  即緣著前方聖衆普作供養,怎麼供養呢?就是應該信解觀想世界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如美麗的花朵等,以不可計數、不可思議的美好事物爲供品,或者以現前實在實有的供品普作供養;或者依于心中如理作意觀想普作供養;即使沒有實物供養,能夠依于心中真實作意而供養,功德亦複而有。

  一般而言,供養分外供與內供,內供功德超勝外供,外供是指一般物質的供養,這裏的內供是指依教奉行供養、如法修行供養;也就是說,將自己叁世所累積的一切善根信解安立爲供品,真實供養于前方阿彌陀佛世尊爲首的聖衆。

  接著是忏悔支;

  忏悔支主要是具足四力而忏悔,如經中說,若具足四力忏悔,則罪無不淨。

  關于四力,首先是:

  追悔力—應憶持我無始生死以來投生無數,彼時身、口、意叁門的業行曾經造過無量的罪失;不但無量生世,就以今生所知現見、非所知不現見的身口意的過失也是無量的,因此心中憶持著過去與現在已造的無量罪失,産生一種懊惱、追悔、認錯的心態,緣著阿彌陀佛世尊生起這樣的追悔力。

  對治力—亦即爲了淨除罪障而稱佛名號,例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可依此積集資糧;也就是如果爲了淨罪或積資,心中懷著追悔意樂而稱佛名號,這樣的念佛即成爲對治力。

  防護力—即防護未來不再造罪,承許遮止;但是,主要乃是取決于第一追悔力,如果追悔意樂極爲猛利,以此力量自然就會生起後來不敢造罪的防護力。

  依止力—是指我們造作罪業的對象主要是叁寶與衆生,既然必須淨罪即須相反而行,也就是緣著對衆生所造的罪障,心中了知有其過失,而刻意爲了讓所有衆生具足安樂、遠離痛苦,故須成就佛果,依于對著所造罪障的對象的衆生而發菩提心,這樣即可淨除緣著衆生所造的罪障;同樣,依于叁寶所造的罪障,即須刻意以叁寶爲所緣、爲皈依境,心中生起真實的皈依心,這樣就得以淨除對叁寶所造的罪障。因此刻意爲了淨罪而生起皈依心與發心,即是所謂的依止力。

  再者是隨喜支:

  這是屬于累積資糧的方便。所謂隨喜是指緣著自他的善根功德心生歡喜,這有許多對象,包括上至上師、諸佛菩薩下至一般衆生。而且據經典記載;假如能隨喜者的證量超過被隨喜的對象,則隨喜者的功德超過被隨喜者。

  換言之,如果修隨喜的我的功德或證量超過積善根者,則我修隨喜的功德超過積善根者;如果我的功德或證量與修善根者等同,則與修善根者的功德等同、福報等同;如果我的功德或證量低于修善根者,我的功德則不如修善根者。我們應緣著現前、非現前十方諸佛菩薩所修集的無量無數功德而修習隨喜,即使證德不如諸佛菩薩,但是因爲至誠緣著諸佛菩薩的功德善根而修歡喜心,所以自己自然會趣向那一方,也易于蒙受攝受,因此修習隨喜法門極爲重要,也是我們應可行持的。

  也可緣著自所累積的善根真心修歡喜而修習隨喜,應注意的是,自己所積善根不應具足染汙性,包括基于嫉妒、損害心而造善業,特別是以貢高我慢的心態造諸善業極不應理,應該怎麼想呢?讓自己所造的善根變得清淨、增長廣大,除了隨喜之外,也應憶念這是一切衆生所提供的因緣以及叁寶的恩澤所賜,如是而修自造善根即易變得清淨。

  隨後是請轉*輪支:

  即是總的緣著一切諸佛,特別是以前方的阿彌陀佛世尊所緣而作祈請,祈請爲了讓一切衆生得到真實長遠的利益故,祈請阿彌陀佛世尊等一切諸佛,轉動不同*輪利益有情。這是源自于釋迦世尊成佛時,梵天王曾經以千輻金輪勸請釋迦世尊轉*輪,依于這樣的緣起,我們也如是觀想信解如梵天王一般,持著千輻金輪祈請阿彌陀佛世尊爲了衆生利益故,如其所發心一般,轉動*輪利益有情。

  繼而是請住世支:

  一般而言,一切諸佛既得法身、報身即不涅槃,但是基于爲令有情依于示現涅槃的方式而到教化,譬如以示現涅槃的方式讓有情得到無常教法的啓示,所以諸佛會示現涅槃;這之中,阿彌陀佛世尊,特別稱爲無量壽,因此是以無量壽而安住,更是不入涅槃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應想爲了積福故,爲了衆生利益故,而祈請阿彌陀佛世尊永住不入涅槃;能夠在前行、正行、後行皆具足如是清淨與敬信而修習請住世支,功德極大。

  同時,當修習請轉*輪與請住世支時,應觀想阿彌陀佛世尊如其我們所祈請一般,已接受、承許了我們的祈請,有這樣的認定與信解極爲重要。

  最後是回向支—即應將前六支所累積淨…

《如何掌握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卻殿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之明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