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谛▪P4

  ..續本文上一頁千種化身,而說千億化身、千億前世、千億後世等等。

  所有菩薩十地構成第叁道和第四道,即見道與修道。此二道中,又有等級之分──上、中、下叁等見道和上、中、下叁等修道──但總括起來說,此諸等級是與菩薩十地相符合的。叁十七道品中的七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舍──及八正道,皆爲菩薩于十地中所經曆者。

  到了菩薩的第十地,成覺的最後一步藉一種特殊的禅定境界而完成,其名爲金剛喻定。此處之「金剛」,有堅不可摧及利破一切之義。其所破者即那對究竟實性的無明所遺留下來的最後及最微細的影響。當此最微細的無明之障爲金剛喻定所破時,我們就完全成覺了。我們已達圓滿佛位,此位有時被稱爲菩薩的第十一地。

  我們目前的狀況有如被釘上鐐铐,鎖在黑暗的監牢。監牢即是輪回,我們本身的無明將我們縛于輪回、禁于輪回。在資糧道與加行道的階段,直至入菩提初地之前,我們愈來愈感到自在,雖仍被監禁,但可在牢中自由行動。一入菩薩初地,或入見道,就像牢門大開,此後我們即可出獄,任意遨遊了。

  在此比論當中,牢獄象征輪回的束縛性,手铐腳鐐象征我執加在我們身上的限製;不管我們在輪回中的哪一道──不管我們在牢獄中的哪一處──我們總不免被我念,被畢竟有我之見所束縛。一入菩薩初地,我們就從此擺脫了鐐铐,出離了牢獄。

  菩薩本尊所代表的是活躍于我們生活之中的覺心品性。

  叁身

  佛果或等覺,是用叁身來形容。叁身是等覺之叁相,其名爲法身、報身及化身。叁身與心之本性有以下的關系。心本來之空性相當于法身。心之明性相當于報身。心之無礙顯現性相當于化身。此表示出心之本性的叁種特性即是我們所謂的佛果,佛果亦名「叁身之合體」。

  有多種方式用來形容法身或究竟相。例如,傳統的說法提到法身的二十一圓滿相,象征不變,不墮的心境。法身還有無所不在相,因爲法身遍布輪回與涅槃。法身也有永恒性,因爲法身無色、無限、無生、無滅;因其離有二相對之想,故無高、無下、無樂、無憂、無任何一種變異。經文中就以這種方式來形容法身的不變異性,它既不會退化、枯竭,也不會受損。

  報身也是由不同的觀點形容,最常見的是就五定性〈Five Certainties〉來講。第一定性與報身的形相有關。佛之報身的形相有永恒性,無始無終,故與所有無常的現象都不相同,甚至與在此世間生、老、死之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也不相同。第二定性是,雖然我們有區域觀念,說某方之佛和某方佛土,但報身的環境仍有其永恒性,不會變異、退化或受損。第叁定性是,永無休止的傳授大乘法或金剛乘法,在正覺的報身層次所傳之法永遠是大乘法或金剛乘法。第四定性與隨從或聞此法者有關,他們永遠是第八、九、十地的菩薩,也就是證悟最高、最爲清靜的叁個階層的菩薩。第五定性與時有關,那就是報身不爲一般時間所限。此與師、境、法、隨從及時態有關的五定性,全屬永恒的清靜身〈Pure Form〉。

  我們說過心本是空,其性爲明,並且無礙。我們現階段所感到的心之無礙,乃是所有情緒、思想、概念、苦樂的感受等,都能毫無障礙的在我們心中生起。這一切全是尚未成覺之心的無礙顯現。從已成覺者的觀點來看,則心之無礙顯現即名化身,也就是在有形世間以有形之身顯現成覺。此一現象有不同的層次和狀況。例如,我們可用無上化身指等覺的釋迦牟尼佛;我們可用「生身」指那些雖尚未得等覺,但能藉有形之身或各種美術、工藝、科學等,表現某種程度的正覺之人。以有形之身顯現正覺並非佛性有意的作爲,並非出自某種決心,如「我今要在某界化現某相」,而是自然的流露,正如陽光自然放射,無需太陽的指令或授意。太陽在,自然放光;法身及報身在,亦複如是,惟所放出者乃是化身。

  小乘及大乘對道的看法

  以上我們所說的道谛同屬小乘與大乘。在此二乘的法教中,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對五道〈資糧道、加行道、具道、修道和無學道〉、叁十七道品等都有著相同的概念。其不同之處乃在于對這些課題所作的解釋有廣狹之分。例如,從小乘的觀點來看,布施包括盡舍自己所有之財,理想的做法是出家爲僧爲尼,過極端簡單的生活,叁〈或五〉衣一缽,只取當日所需,此外別無其他。總之,小乘的理想布施,包括一介不取,盡舍財欲,而追求非常簡單的生活。從大乘的觀點來看,理想的布施範圍大到包括不斷將所遇之財分與他人,甚至視自身亦爲可施之物。無論什麼現前,都以某種方式不斷獻出,不是獻給佛法,就是獻給利他的目標。

  從小乘的觀點來看,持戒極像我們尋常所想的那樣──以不做有害無益之事來過善良的生活。大乘對持戒也有此見,但將此見大加延伸,其作法是強調發揮我們內在的善性和向善之心,以及爲利其他衆生而奉獻自身,故其持戒的範圍較大。

  小乘及大乘對成覺之道確有共同的看法,但我們此處所說的成覺,專屬大乘和金剛乘。對小乘來說,成覺的目標是不善因素的消滅;只有在大乘和金剛乘的層次,才談到發展心之潛在的善性。

  細察小乘和大乘如何描述成覺,我們即可更清楚的了解二者對成覺的看法有何差異。小乘的目標是得阿羅漢果。藏譯阿羅漢爲dra chom pa,意即「破敵」。此處所說之敵系指把我們關在輪回之中的煩惱與無明,「破敵」就是要克服或消除煩惱與無明。寂滅之理即出于此。在小乘中,寂滅是成覺之異名,所指的是斷那惑心之煩惱,以及斷那障悟之妄想,亦即斷執有執無,執實執虛等有二相對的概念。得寂滅時,所有煩惱等都被遏止,心即完全證入空性,毫不動搖,毫無散亂。這是小乘的理想,確能導致等覺,但所需時久,而且在此幾乎無限長的修行期間,實無能力幫助其他衆生。此乘之所以名爲「小乘」,原因就在其範圍比較狹窄。不過,寂滅至少也可以表某種程度的解脫輪回,因爲證得寂滅者不必再受後有;他已超越那造成再生于輪回的業力。

  也許五道、十地、叁十七道品,以及叁身特性等概念,並不是我們非完全了解不可的;我們若能精進修行佛法,這一切遲早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不會因我們不知其名而不發生,也不會僅因我們知其名而一定發生。另一方面,予人指引,助其更加了解修法的要素及所欲修得的覺境,似乎也很重要。

  爲何要學四谛

  從輪回與涅槃的觀點來了解我們的處境,其價值如下:輪回的因果使我們産生另辟蹊徑的想法;一旦我們曉得自身處境的缺憾時,就有可能另謀出路。如果我們再了解道之因果,那就能使我們不僅想要舍離輪回,並且還想要成覺。此外,了解佛陀與菩薩的偉大品性,能使我們對自己可能獲得的成就生起信心與敬畏。信心、精進與發心極有助于了解四谛。

  既已得此暇滿寶貴的人身,又已得遇正法,我們所處的地位是關鍵性的。一邊是在輪回中繼續盲目流轉的可能,另一邊則是超脫輪回而確實成覺的可能。這兩種可能都出于我們人人皆有之心,皆能感受之心。本空性明,真能證入菩薩十地的就是我們已有之心;能證得等覺的也是此心。

  

《四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