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谛▪P3

  ..续本文上一页其中有极度的快乐与满足,同时还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富裕和感官享受。人类所能感到的最大满足与快乐,很可能还不及天神所享有的全部身心之乐的百分之一。

  虽然如此,天道中相对的安逸与舒适并非永恒。一旦生于天道之因──福报──已尽,天神即堕入较低之道。从天神死前七天开始,即有衰相出现,预示其死亡及堕落。首先,天神听到一种声音宣称死亡迫近。接着他们就像枯萎之花:头上花萎,失其香味;身体首次出汗发臭。他们的同伴,原与他们共享天道之乐的天神天女,对他们的衰相都深感厌恶而跑开,除了往背后散花和诚心祝福他们善用来生,再回天道相聚之外,没有给予任何援助或鼓励。而且,这些同伴根本不理将死的天神,而只让他们独自度过最后一周,以他们有限的预知能力沉思他们的为世。将死的天神深感悲痛,因为他们的来世必不如今。此外,这七天之长,相当于人世七百年,是故天神所受之坏苦,为期甚久。

  因此,在审察六道之后,佛说轮回中无处不苦:苦是未成佛者主要的、根本的经验感受。

  修学苦谛与集谛之重要

  以上所讲,即是佛说四谛中前二谛的概念,前二谛为苦〈我们在轮回中所受之苦〉谛和集〈苦因〉谛。佛陀广泛详尽的释此二谛,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以便能认清我们现有的缺憾。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处境,并且必须知道,业因果报之性若是,我们所能预期的只有苦。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已陷入与因果有关的种种因素之中,这些因素先把我们带入一种苦境,再起此苦境为基,把我们带入另一种苦境,如是一苦接一苦,永无休止。当我们看轻此种情况是先天的缺憾时,我们就会开始考虑出离,着手寻求那能超脱轮回之道,以及超脱所有随轮回而来的痛苦,缺憾和沮丧之道。

  我们若不省察这些问题,则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就会过于天真。只要心情愉快、事业顺利,我们就会想:「啊,一切美好,谈苦干嘛?轮回是个适于居住的所在。」由此心态所产生的一般性向是听其自然。但只要一有不幸事故发生,一有痛苦或麻烦,我们就完全丧失了勇气,心想:「唉,我要死了。唉,我病了。唉,事情全砸了,一切都错了。」这时我们可能试图以一些无效、幼稚的方法来解救此一情势,但未能真正采用那可以让我们脱苦之道。

  我们被困于轮回。对此处境,顺利时,我们不予理会;不顺时,我们束手无策。但一当我们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就会开始求道,以对治那必不可免的痛苦和沮丧。佛法中之善巧方便就是提供我们这种向上发展之道。

  究极而言,轮回之因,乃由心生,其果亦由心受。宇宙唯心所造,唯心所受。但是,仍究极而言,心本是空,本自无「物」。了知心生轮回及心受轮回一事本来无实,的确可以令人感到极大的安慰,若心根本无实,则心所历之境亦非实有。得见心之空性而安住于空性,我们即可在此混乱、困惑、痛苦的世间获致极大的安慰和舒畅。

  而且,当完全证悟心之空性时,我们即可超越因果,超越业因果报,而成为佛。但于此之前,只是怀有「心全是空」的想法,并无用处;我们依然受制于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因此,我们不仅须了解一切经验毕竟是空,也须了解业因果报平常是有。以这种态度去修,我们就能成觉。但是,我们若偏向任何一边,无论是天真的认为一切毕竟实有〈常见之误〉,或是对一切都加以否定〈断见之误〉,我们就不能成觉。

  灭谛与道地

  佛在讲完苦谛与集谛之后,又继续审察另一面:与涅槃之因果有关的因素。此处所说之因是第四谛,名为道谛;果是成「觉」。在四谛中是第三谛,名为灭谛。此处所说之「觉」,是从小乘的观点来看,系指烦恼灭,以及因烦恼而起之苦也灭。

  道之始

  正如苦、集二谛所说,轮回起于无明或无知,所以觉当然是起于「悟」,而非起于无明。但此悟不易证得,必须努力求取,也就是修行正法。我们要过善巧的生活避免害人害己,并做有益之事。然后,我们要皈依三宝,以与佛、法、僧结缘,并在信心,虔诚及修道中所获觉受的驱动下,不断皈依。所有这些修行正法的方式,都有助于我们得悟而成觉。能够成觉的种子,即名为如来藏的佛性,潜伏于我们每一个人,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直见其存在。

  我们的处境,大致可比作睡眠过程。当我们入睡时,起初是完全失去知觉,睡得很熟,根本无梦,没有任何意识活动。这种情况相当于作为轮回之因的根本无明。但在此后的一夜睡眠中,意识活动会时常复苏,而产生多种幻想,我们称之为梦。梦境有时可能非常可怕,这相当于无明引起的轮回之苦。在梦境里,就像在轮回中醒时的经验一样,有不知不觉而起的心行。早上,在我们全醒之前,身体先开始转动,意识也开始接近苏醒状态。依我们所作的比论,这一段期间可说相当于向善之心生起的阶段,亦即信心、悲心和精进修法之心生起的阶段。接着是完全苏醒,那时我们伸腰、起床、开始走动、开始做日常工作。在我们所作的比论中,这相当于成觉──我们已完全醒过来了。此时我们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梦境,也不是半醒半睡的从事那能注入和增长善性的修行,而是完全醒过来,能够起床工作。

  将心转离轮回和转向成觉的基本过程,有一部份是如实了知轮回。由于知苦及认清我们现有的缺憾,我们乃寻求解脱之道。这种心念的初转,就其为成觉的因素而言,是修道之基。我们之所以能实修正法、奉行佛道,乃是基于两种原因。第一、因曾培养向善之性,舍弃不善之性,我们才能获得修行所依的人身。第二、因三宝慈悲加持之力,我们才能与正法结缘,而于今生享受其果,使我们不仅为人,还能得闻正法、相信正法,以致修行正法。我们实际的修行──皈依三宝、不断皈依、发菩提心〈愿一切众生皆得解脱之心〉、发展不同的禅修之法──乃成觉之因的真髓。

  道之相

  道有多种不同型态。例如,可以看看授戒的不同层次,先是皈依,然后依次是在家戒、沙弥或沙弥尼戒、比丘或比丘尼具足戒、菩萨戒等等。道的另一种形态是四加行:诵皈依文十万遍并同时礼拜、诵金刚萨埵净化咒十万遍、献十万曼达供,以及诵上师相应法祈祷文十万遍。这两种形态──各层次的授戒和加行──都属于所谓的资粮道,因为此是全部成觉之道中的第一阶段,其目的在积聚修行所需资粮。

  但是,只以净化自身障碍和发展福德为目标的修行不稳定,因为如是修行所获得的利益有丧失的可能。禅修可以提供稳定的因素,其所产生的利益非但不会丧失,而且还能继续稳定我们的修证。修行止观,尤其重要,因为心一定下来,无论我们所积聚的是何种福德,无论我们所加强的是何种善念,都能获得某种程度的稳定。而且,不管我们想要进修何种禅观,此初步的止观修行都能为其奠定坚固的基础。因此,有些稳定因素加入,我们所修的资粮道即成为殊胜的资粮道。

  审察全部的成觉之道有多种方式。例如,我们说有五种道构成修行的不同层次: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或佛道。若更广泛详细的说,则有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审察同一现象的不同方式,都详述正觉得不同之相。

  三十七道品中之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和修法时所发展出来的五力,皆属前二道,即资粮道和加行道,并不包括菩萨初地。菩萨初地相当于见道,即五道中的第三道。

  在目前的阶段,当我们说心是空、明、无碍时,我们只不过是表示一种理念而已。但当你在修法上进展到某一程度时,你确能直证心之空、明与无碍。如是持续直证,即名菩萨初地,藏语称之为Rap tu ga wa,意即「大欢喜」。你于此刻进入见道,因为你已不再像一般人那样去看事物,而是实见心性,直证心性。此刻之洞察力,使得这一阶段之道名为见道。

  菩萨初地欢喜地,因此时直证之心性是极乐、极明,并就其本身究竟无实而言,是极空。心性虽空,证得心性则是极乐。这种极乐境界,藏名de wa chen po。此乐之所以被称为「极」,乃因在我们的一般经验中无能与其相比者。是故,直证心内在清静之性的境界名欢喜地。

  到了菩萨初地,你不再空想,而是直证,所以心更自在,受我执束缚的程度减低。此即为何我们说初地菩萨能于一剎那显现百种化身,能记得前一百世或预知后一百世。这些能力是心之部分解脱无明缚的结果,并非完全解脱无明缚的结果。传统上,我们称此种自在所现的十二相为「十二百」。

  此外,初地菩萨已超越业的作用,不再完全受制于业障。悟已取代无明。以无明为基的阿赖耶识因而亦不再得势。阿赖耶识在功能上是一种储藏业力之库,加强此库者是(1)因执着二见而起的烦恼障,及(2)以烦恼障为基的身、语、意业。没有根本无明,业力及无所依,是故初地菩萨超越业障。

  西藏人用阴历。每月初三、月亮只是细细的一弯,随后逐渐增大,到了十五日就全满。月之渐满过程可用来象征菩萨依次证入诸地。初现之微悟犹如细细的一弯明月。虽然有悟,但不圆满。其成长过程即是从初地到十地,此悟不断加深增广,心也越来越感到自在。

  从心之自在不断增加来看,初地的「十二日」到了第二地就增加了十倍,故说「十二千」,即是能于一剎那显现千种化身,能记得前一千世,预知后一千世等等。当我们一地又一地的向前迈进时,所悟之深广,亦随之而增。

  到了阴历的十一日,月虽未圆,但已迅速接近全满,此时之月相当于菩萨的第七地。在第七地,我们的向善之性增长、所悟加深,同时各种不善相对减少,尤其是烦恼,大都已灭。

  到了菩萨的第八地和第九地,执二的习气──仅次于根本无明的微细障碍──逐渐消失。

  到了菩萨的第十地,障碍中最微细的根本无明,几已全除,心也几乎是完全自在。有一股表现心之善性的巨大能力生起。此时我们不说百种或…

《四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