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中有極度的快樂與滿足,同時還有我們想象不到的富裕和感官享受。人類所能感到的最大滿足與快樂,很可能還不及天神所享有的全部身心之樂的百分之一。
雖然如此,天道中相對的安逸與舒適並非永恒。一旦生于天道之因──福報──已盡,天神即墮入較低之道。從天神死前七天開始,即有衰相出現,預示其死亡及墮落。首先,天神聽到一種聲音宣稱死亡迫近。接著他們就像枯萎之花:頭上花萎,失其香味;身體首次出汗發臭。他們的同伴,原與他們共享天道之樂的天神天女,對他們的衰相都深感厭惡而跑開,除了往背後散花和誠心祝福他們善用來生,再回天道相聚之外,沒有給予任何援助或鼓勵。而且,這些同伴根本不理將死的天神,而只讓他們獨自度過最後一周,以他們有限的預知能力沈思他們的爲世。將死的天神深感悲痛,因爲他們的來世必不如今。此外,這七天之長,相當于人世七百年,是故天神所受之壞苦,爲期甚久。
因此,在審察六道之後,佛說輪回中無處不苦:苦是未成佛者主要的、根本的經驗感受。
修學苦谛與集谛之重要
以上所講,即是佛說四谛中前二谛的概念,前二谛爲苦〈我們在輪回中所受之苦〉谛和集〈苦因〉谛。佛陀廣泛詳盡的釋此二谛,我們有必要了解它們,以便能認清我們現有的缺憾。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處境,並且必須知道,業因果報之性若是,我們所能預期的只有苦。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已陷入與因果有關的種種因素之中,這些因素先把我們帶入一種苦境,再起此苦境爲基,把我們帶入另一種苦境,如是一苦接一苦,永無休止。當我們看輕此種情況是先天的缺憾時,我們就會開始考慮出離,著手尋求那能超脫輪回之道,以及超脫所有隨輪回而來的痛苦,缺憾和沮喪之道。
我們若不省察這些問題,則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就會過于天真。只要心情愉快、事業順利,我們就會想:「啊,一切美好,談苦幹嘛?輪回是個適于居住的所在。」由此心態所産生的一般性向是聽其自然。但只要一有不幸事故發生,一有痛苦或麻煩,我們就完全喪失了勇氣,心想:「唉,我要死了。唉,我病了。唉,事情全砸了,一切都錯了。」這時我們可能試圖以一些無效、幼稚的方法來解救此一情勢,但未能真正采用那可以讓我們脫苦之道。
我們被困于輪回。對此處境,順利時,我們不予理會;不順時,我們束手無策。但一當我們了解自己的處境,我們就會開始求道,以對治那必不可免的痛苦和沮喪。佛法中之善巧方便就是提供我們這種向上發展之道。
究極而言,輪回之因,乃由心生,其果亦由心受。宇宙唯心所造,唯心所受。但是,仍究極而言,心本是空,本自無「物」。了知心生輪回及心受輪回一事本來無實,的確可以令人感到極大的安慰,若心根本無實,則心所曆之境亦非實有。得見心之空性而安住于空性,我們即可在此混亂、困惑、痛苦的世間獲致極大的安慰和舒暢。
而且,當完全證悟心之空性時,我們即可超越因果,超越業因果報,而成爲佛。但于此之前,只是懷有「心全是空」的想法,並無用處;我們依然受製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因此,我們不僅須了解一切經驗畢竟是空,也須了解業因果報平常是有。以這種態度去修,我們就能成覺。但是,我們若偏向任何一邊,無論是天真的認爲一切畢竟實有〈常見之誤〉,或是對一切都加以否定〈斷見之誤〉,我們就不能成覺。
滅谛與道地
佛在講完苦谛與集谛之後,又繼續審察另一面:與涅槃之因果有關的因素。此處所說之因是第四谛,名爲道谛;果是成「覺」。在四谛中是第叁谛,名爲滅谛。此處所說之「覺」,是從小乘的觀點來看,系指煩惱滅,以及因煩惱而起之苦也滅。
道之始
正如苦、集二谛所說,輪回起于無明或無知,所以覺當然是起于「悟」,而非起于無明。但此悟不易證得,必須努力求取,也就是修行正法。我們要過善巧的生活避免害人害己,並做有益之事。然後,我們要皈依叁寶,以與佛、法、僧結緣,並在信心,虔誠及修道中所獲覺受的驅動下,不斷皈依。所有這些修行正法的方式,都有助于我們得悟而成覺。能夠成覺的種子,即名爲如來藏的佛性,潛伏于我們每一個人,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直見其存在。
我們的處境,大致可比作睡眠過程。當我們入睡時,起初是完全失去知覺,睡得很熟,根本無夢,沒有任何意識活動。這種情況相當于作爲輪回之因的根本無明。但在此後的一夜睡眠中,意識活動會時常複蘇,而産生多種幻想,我們稱之爲夢。夢境有時可能非常可怕,這相當于無明引起的輪回之苦。在夢境裏,就像在輪回中醒時的經驗一樣,有不知不覺而起的心行。早上,在我們全醒之前,身體先開始轉動,意識也開始接近蘇醒狀態。依我們所作的比論,這一段期間可說相當于向善之心生起的階段,亦即信心、悲心和精進修法之心生起的階段。接著是完全蘇醒,那時我們伸腰、起床、開始走動、開始做日常工作。在我們所作的比論中,這相當于成覺──我們已完全醒過來了。此時我們不是像現在這樣完全夢境,也不是半醒半睡的從事那能注入和增長善性的修行,而是完全醒過來,能夠起床工作。
將心轉離輪回和轉向成覺的基本過程,有一部份是如實了知輪回。由于知苦及認清我們現有的缺憾,我們乃尋求解脫之道。這種心念的初轉,就其爲成覺的因素而言,是修道之基。我們之所以能實修正法、奉行佛道,乃是基于兩種原因。第一、因曾培養向善之性,舍棄不善之性,我們才能獲得修行所依的人身。第二、因叁寶慈悲加持之力,我們才能與正法結緣,而于今生享受其果,使我們不僅爲人,還能得聞正法、相信正法,以致修行正法。我們實際的修行──皈依叁寶、不斷皈依、發菩提心〈願一切衆生皆得解脫之心〉、發展不同的禅修之法──乃成覺之因的真髓。
道之相
道有多種不同型態。例如,可以看看授戒的不同層次,先是皈依,然後依次是在家戒、沙彌或沙彌尼戒、比丘或比丘尼具足戒、菩薩戒等等。道的另一種形態是四加行:誦皈依文十萬遍並同時禮拜、誦金剛薩埵淨化咒十萬遍、獻十萬曼達供,以及誦上師相應法祈禱文十萬遍。這兩種形態──各層次的授戒和加行──都屬于所謂的資糧道,因爲此是全部成覺之道中的第一階段,其目的在積聚修行所需資糧。
但是,只以淨化自身障礙和發展福德爲目標的修行不穩定,因爲如是修行所獲得的利益有喪失的可能。禅修可以提供穩定的因素,其所産生的利益非但不會喪失,而且還能繼續穩定我們的修證。修行止觀,尤其重要,因爲心一定下來,無論我們所積聚的是何種福德,無論我們所加強的是何種善念,都能獲得某種程度的穩定。而且,不管我們想要進修何種禅觀,此初步的止觀修行都能爲其奠定堅固的基礎。因此,有些穩定因素加入,我們所修的資糧道即成爲殊勝的資糧道。
審察全部的成覺之道有多種方式。例如,我們說有五種道構成修行的不同層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或佛道。若更廣泛詳細的說,則有叁十七道品。這些都是審察同一現象的不同方式,都詳述正覺得不同之相。
叁十七道品中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和修法時所發展出來的五力,皆屬前二道,即資糧道和加行道,並不包括菩薩初地。菩薩初地相當于見道,即五道中的第叁道。
在目前的階段,當我們說心是空、明、無礙時,我們只不過是表示一種理念而已。但當你在修法上進展到某一程度時,你確能直證心之空、明與無礙。如是持續直證,即名菩薩初地,藏語稱之爲Rap tu ga wa,意即「大歡喜」。你于此刻進入見道,因爲你已不再像一般人那樣去看事物,而是實見心性,直證心性。此刻之洞察力,使得這一階段之道名爲見道。
菩薩初地歡喜地,因此時直證之心性是極樂、極明,並就其本身究竟無實而言,是極空。心性雖空,證得心性則是極樂。這種極樂境界,藏名de wa chen po。此樂之所以被稱爲「極」,乃因在我們的一般經驗中無能與其相比者。是故,直證心內在清靜之性的境界名歡喜地。
到了菩薩初地,你不再空想,而是直證,所以心更自在,受我執束縛的程度減低。此即爲何我們說初地菩薩能于一剎那顯現百種化身,能記得前一百世或預知後一百世。這些能力是心之部分解脫無明縛的結果,並非完全解脫無明縛的結果。傳統上,我們稱此種自在所現的十二相爲「十二百」。
此外,初地菩薩已超越業的作用,不再完全受製于業障。悟已取代無明。以無明爲基的阿賴耶識因而亦不再得勢。阿賴耶識在功能上是一種儲藏業力之庫,加強此庫者是(1)因執著二見而起的煩惱障,及(2)以煩惱障爲基的身、語、意業。沒有根本無明,業力及無所依,是故初地菩薩超越業障。
西藏人用陰曆。每月初叁、月亮只是細細的一彎,隨後逐漸增大,到了十五日就全滿。月之漸滿過程可用來象征菩薩依次證入諸地。初現之微悟猶如細細的一彎明月。雖然有悟,但不圓滿。其成長過程即是從初地到十地,此悟不斷加深增廣,心也越來越感到自在。
從心之自在不斷增加來看,初地的「十二日」到了第二地就增加了十倍,故說「十二千」,即是能于一剎那顯現千種化身,能記得前一千世,預知後一千世等等。當我們一地又一地的向前邁進時,所悟之深廣,亦隨之而增。
到了陰曆的十一日,月雖未圓,但已迅速接近全滿,此時之月相當于菩薩的第七地。在第七地,我們的向善之性增長、所悟加深,同時各種不善相對減少,尤其是煩惱,大都已滅。
到了菩薩的第八地和第九地,執二的習氣──僅次于根本無明的微細障礙──逐漸消失。
到了菩薩的第十地,障礙中最微細的根本無明,幾已全除,心也幾乎是完全自在。有一股表現心之善性的巨大能力生起。此時我們不說百種或…
《四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