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谛▪P2

  ..续本文上一页最初之「触」,而形成第七因缘,其名为「受」。藉眼触色是见;接着对所见者生起喜爱或厌恶的感觉,以及价值上的判断。这样一来,最初之「触」就不再是单纯之「触」了。例如,身体的接触,带来粗糙、平滑或冷热等等的感觉。此外,还会产生某种想法或评价:「那个漂亮,我喜欢。」或「那个讨厌,我不喜欢。」所有这些起于最初之触的感觉,都属于「受」──第七因缘。

  第八因缘名为「爱」,意思就是「贪」。饥者看到美食,自欲得之;中阴之识,亦复如是,根境之间一有接触,感受即起,导致贪恋更多的接触。由此而入另一境界,其名为「取」──第九因缘。

  取的意思是「拿」,惯常使用的比喻是摘取水果,摘取者确实把水果拿到手中。在十二因缘中,「取」这一阶段是求身之愿望驱使心向投胎的阶段。对将得人身者来说,此一愿望所产生的结果,是看见未来父母性交。一种极大的贪恋,一种盲目的投胎愿望,使得中阴之心倾向结合中的夫妻。

  第十因缘──「有」

  就人而言,投胎得身的愿望在母亲的子宫受孕时完成。这是第十因缘──「有」。此刻有了可依之身──父精与母卵结合,再加上识。此后,依佛所说,即称之为人。例如,比丘或比丘尼发誓不「杀人或能长成人的胎儿」。杀子宫中之胎儿即是杀人。受胎代表着脱离肉身的中阴之识急欲转生某界所产生的最后结果。母亲一怀孕,中阴即已进入人界,并将逐步出生、长大、成人。

  如是,有形的精卵相合,再加上无形的中阴之识,即为人之入胎。此刻识已转生,又入有形之界。你或许会问:「这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会有此精神与物质的结合?」重要的一点是心本为空;心本无形,没有坚实性或具体性。但是由于根本无明,对无形之心就无力去体会,而有用具体名词,如「某种事物」或「我」及「我所」,去设想的意向。这种予以具体化的意向,在投胎时充分表达出来,所谓投胎即是根本无明所导致的识与有形元素的结合。

  佛法中,对此后胎儿成长的各个阶段有详尽的描述。起初一两周,不定形的一团细胞〈传统经典中说它像一小滴白色的酸乳酪〉,在子宫中慢慢长大。在下一阶段,身体各部开始有了区别,此时的胎儿是由一根细丝连在一起的两团细胞,据说像一只蚂蚁。接着,头与四肢生出,器官组织成长,最后在怀孕期满时,就有了一个通过所有复杂变易过程而发育完全的婴儿。

  胎儿发育期间,有些遭遇是免不了的。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成长期,其间属身的五个部分〈双臂、双腿、一头〉从躯干出现,五官和各种器官组织也形成了。一般而言,这些都是极其痛苦的经验,而痛苦实为整个怀孕期的写照。由于怀孕期是指从受孕到生产,同时由于在此期间胎儿通常都长成能在子宫之外存活的完整人,所以整个怀孕期都属于第十因缘──「有」。「入胎经」基本上是一本胚胎学的论著,其中对此一过程从头至尾都有详尽的描述。

  第十一因缘与第十二因缘

  在怀孕后期,胎儿开始约略感到子宫的狭隘;在即将出生时,胎儿觉得受到压迫和害怕封闭。此刻与人类出生有关之业,使得母体有一种力量能将胎儿头部转向下方以便生产,接着是阵痛收缩,把婴儿推入世间。这就到了第十一因缘──生,藏名che wa。

  十二因缘中的最后一个是「老死」。人一出生,即开始老化,一直到死,不管死时的年龄为何。伴随此冷酷无情的老化过程者,是人所遭受的各种疾病、痛苦和忧郁。

  这种老化与死亡就是最后一个因缘。紧接着死而来的是身心分离,以及根本的无知觉状态──「无明」。如是又回到第一因缘,完成轮回中的一生。此后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这是轮回的一面,是从一生到另一生的整个循环过程。

  五蕴与三苦

  投胎之后,我们就有了血肉之躯,说得更彻底一点,即是有了原子〈细胞〉组成之身。借着此身,我们就能感受外界的一切。在谈中阴时,我们说过四名蕴〈Skandhas of the Four Names〉是纯粹属心的经验,而现在我们必须再加上第五种要素,即名为色蕴的有形存在。此刻之人,具有五蕴:名为色蕴的有形存在,加上四种属心之蕴,亦即受、想、行、识。识能决定此是声,此是色之类,并能作好坏等价值判断。

  「蕴」的字义是「堆集」,有一种对此名词的解释是:只要有身,我们就不仅具有五蕴,并且还有一大堆麻烦。基于有身,各种各样的痛苦──老、病、死、苦及有苦相随之乐──都可能发生。此一所有假和合物本具的根本潜能,即「假和合物的普遍之苦」〈the Pervasiev Suffering of Composite Things〉。这种苦是苦中最微细者,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它可能不令人直接感到是苦,也不令人视其为具体的或构成威胁的东西,但它仍是与投胎中所含有的五蕴形影不离。

  传统经典中说,上士与凡夫之间的差别,在于上士能觉察此微细之苦,而凡夫不能。举例明之。你若把一根头发放在手掌上,你不会感到它的存在;但你若把它放在眼睛上,你就会觉得难受,立即感到它的存在。凡夫之感觉不到有此根本之苦,犹如手掌之于头发;上士则如眼与头发,非常敏感。

  除此假和合物之苦外,还有坏苦〈the Suffering of Change〉。如当完全健康的人身体突然转坏,此种失去健康的转变即名坏苦。

  当我们实际感到痛苦和沮丧时,或苦上加苦时,如重病后死亡,那就是第三种苦,名为实际之苦,或苦苦。

  以上是概括叙述佛所说四谛中的前二谛,也就是痛苦的起因和我们实际感受到的痛苦。

  第一谛是苦谛,第二谛是集谛。所谓「集」意即苦因,系指那能生起十二因缘的无明。十二因缘循环的结果是苦,此一轮回过程,传统上是用以无明为根,以苦为果之树来说明。

  三界之苦

  传统佛教对宇宙的另一看法,是以三界为观点。所谓三界,即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的范围,下至地狱,上至欲界天。欲界的六道众生是地狱众生、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及天神。欲界之上,是色界十七天,再上是无色界四天。但无论三界中的哪一界,无论其中的感受是精是粗,都不外于轮回;而在轮回之中,无一众生不受三苦,无一众生能完全解脱三苦衷的任何一苦。

  事实上,苦乃一切有生者之根本的、主要的经验,凡属轮回之界皆是受苦之所。例如,地狱众生受极端寒热之苦。饿鬼所受之苦,来自饥渴和风吹雨打。畜生愚痴,盲目冲动,以致互相残杀。

  上述下三途之苦况,大多是人所看不到的。佛法中虽有描述,但除了畜生道中的一小部份之外,均非我们亲眼直见。我们若观察海洋动物、家畜或野兽,就能知道它们住于何等之身,具有何种心态。如是,我们可以略知畜生道的情形,以及其中众生所受之苦。

  佛陀曾说,我们若不这么愚痴,而能真正知苦,甚至了解胎儿于母腹中所受之苦,我们就会在今生精进修行,以求成佛,永不再受此苦。

  例如,我们若能记得胎儿在成长期间所受之苦,我们就会记得七窍五官等的发展过程,期间的痛苦有如被人指戳入伤口、钻探伤口、撕裂伤口。我们也会记得头、臂、腿等附属肢的发展过程,期间的痛苦有如我们的手臂被一壮汉拉得脱臼,同时还被另一人用棍敲打。其他器官组织──神经、骨胳、肌肉、消化道等──的发展,同样带来痛苦,这些我们也会记得。

  而且,胎儿之心对母体状况非常敏感。母亲的饮食,如果很凉,胎儿会觉得好像赤身裸体被丢在水上;如果很热,胎儿会觉得好像被煮、被烫。母亲若不食,胎儿的感觉是被吊在空中;母亲若吃得太多,胎儿的感觉是被压在山下。母亲若行房,胎儿会觉得如被荆棘抽打。母亲若跑、跳或做任何剧烈运动,胎儿会觉得如被推下断崖,从山坡一路碰撞翻落。此外,待在子宫里就是苦。在那黑暗、拘束、沉闷的子宫里,还会感到不洁,闻到排泄液的臭味。

  实际出生的过程极为痛苦。在西藏,我们也一种装置,为一金属圆盘,中央有一小孔,将粗现从孔中拉过,可使线变细、变紧。当要出生的婴儿被挤出狭窄的阴道推入世间时,其感受就像粗线被拉过圆盘的小孔一样。刚出生的婴儿,对与外界的接触非常敏感,觉得自己像是一只小鸟,在受狼或鹰的攻击。那是一种被搬动、被抓住、被转来转去而又无法反抗的直接经验。被洗净时,婴儿觉得在被剥皮;被放下时,无论床单有多么柔软,婴儿还是觉得好像躺在荆棘上。婴儿出生时没有不哭的,这就是苦难的象征;如果出生过程不痛苦的话,出生的婴儿该笑才对。

  佛所说的种种转生之苦,我们都尝过,只是不记得而已。不过,对生长于世间之苦,我们大半都知道,尤其是医师和医学界的人士。我们得过病,有过种种身心问题,并且知道最后总免不了死亡之苦。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这一切痛苦之中。

  然而,就人生来看,个人的经验差别极大。有些人在生活中遭遇很大的苦难,也有些人生活过得相当舒适,没有多大的痛苦或烦恼。例如,第三世噶mb让贡多杰就曾说过,他在母胎中感到非常愉快,觉得自己像是欲界之高等天神,整个胎儿时期都过得很快活。至于佛,则更因具有大力和证悟,以致在母亲摩耶夫人的腹中即能用某种方式传法,利益许多众生。

  一般而言,我们虽可说一切经验无非是苦,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本身之业。对于那些具有特殊善业的人来说,他的任何经验都是乐多苦少。这种情况是个别之业所结之果,与人生中之共业不同。

  轮回中人道之上是阿修罗道,就其庄严、富有和享受而论,近似天道。不过,阿修罗的妒忌心极强,故恒争斗,不是自相争斗,就是为了夺取天神的财富而与天神争斗。争斗是阿修罗道的主要特色,痛苦是阿修罗的常伴。

  欲界六道中最后要讲的是天道。从相对的观点来看,天道是殊剩之道,因为…

《四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