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初之「觸」,而形成第七因緣,其名爲「受」。藉眼觸色是見;接著對所見者生起喜愛或厭惡的感覺,以及價值上的判斷。這樣一來,最初之「觸」就不再是單純之「觸」了。例如,身體的接觸,帶來粗糙、平滑或冷熱等等的感覺。此外,還會産生某種想法或評價:「那個漂亮,我喜歡。」或「那個討厭,我不喜歡。」所有這些起于最初之觸的感覺,都屬于「受」──第七因緣。
第八因緣名爲「愛」,意思就是「貪」。饑者看到美食,自欲得之;中陰之識,亦複如是,根境之間一有接觸,感受即起,導致貪戀更多的接觸。由此而入另一境界,其名爲「取」──第九因緣。
取的意思是「拿」,慣常使用的比喻是摘取水果,摘取者確實把水果拿到手中。在十二因緣中,「取」這一階段是求身之願望驅使心向投胎的階段。對將得人身者來說,此一願望所産生的結果,是看見未來父母性交。一種極大的貪戀,一種盲目的投胎願望,使得中陰之心傾向結合中的夫妻。
第十因緣──「有」
就人而言,投胎得身的願望在母親的子宮受孕時完成。這是第十因緣──「有」。此刻有了可依之身──父精與母卵結合,再加上識。此後,依佛所說,即稱之爲人。例如,比丘或比丘尼發誓不「殺人或能長成人的胎兒」。殺子宮中之胎兒即是殺人。受胎代表著脫離肉身的中陰之識急欲轉生某界所産生的最後結果。母親一懷孕,中陰即已進入人界,並將逐步出生、長大、成人。
如是,有形的精卵相合,再加上無形的中陰之識,即爲人之入胎。此刻識已轉生,又入有形之界。你或許會問:「這是怎麼發生的,怎麼會有此精神與物質的結合?」重要的一點是心本爲空;心本無形,沒有堅實性或具體性。但是由于根本無明,對無形之心就無力去體會,而有用具體名詞,如「某種事物」或「我」及「我所」,去設想的意向。這種予以具體化的意向,在投胎時充分表達出來,所謂投胎即是根本無明所導致的識與有形元素的結合。
佛法中,對此後胎兒成長的各個階段有詳盡的描述。起初一兩周,不定形的一團細胞〈傳統經典中說它像一小滴白色的酸乳酪〉,在子宮中慢慢長大。在下一階段,身體各部開始有了區別,此時的胎兒是由一根細絲連在一起的兩團細胞,據說像一只螞蟻。接著,頭與四肢生出,器官組織成長,最後在懷孕期滿時,就有了一個通過所有複雜變易過程而發育完全的嬰兒。
胎兒發育期間,有些遭遇是免不了的。這是一個冷酷無情的成長期,其間屬身的五個部分〈雙臂、雙腿、一頭〉從軀幹出現,五官和各種器官組織也形成了。一般而言,這些都是極其痛苦的經驗,而痛苦實爲整個懷孕期的寫照。由于懷孕期是指從受孕到生産,同時由于在此期間胎兒通常都長成能在子宮之外存活的完整人,所以整個懷孕期都屬于第十因緣──「有」。「入胎經」基本上是一本胚胎學的論著,其中對此一過程從頭至尾都有詳盡的描述。
第十一因緣與第十二因緣
在懷孕後期,胎兒開始約略感到子宮的狹隘;在即將出生時,胎兒覺得受到壓迫和害怕封閉。此刻與人類出生有關之業,使得母體有一種力量能將胎兒頭部轉向下方以便生産,接著是陣痛收縮,把嬰兒推入世間。這就到了第十一因緣──生,藏名che wa。
十二因緣中的最後一個是「老死」。人一出生,即開始老化,一直到死,不管死時的年齡爲何。伴隨此冷酷無情的老化過程者,是人所遭受的各種疾病、痛苦和憂郁。
這種老化與死亡就是最後一個因緣。緊接著死而來的是身心分離,以及根本的無知覺狀態──「無明」。如是又回到第一因緣,完成輪回中的一生。此後還是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這是輪回的一面,是從一生到另一生的整個循環過程。
五蘊與叁苦
投胎之後,我們就有了血肉之軀,說得更徹底一點,即是有了原子〈細胞〉組成之身。借著此身,我們就能感受外界的一切。在談中陰時,我們說過四名蘊〈Skandhas of the Four Names〉是純粹屬心的經驗,而現在我們必須再加上第五種要素,即名爲色蘊的有形存在。此刻之人,具有五蘊:名爲色蘊的有形存在,加上四種屬心之蘊,亦即受、想、行、識。識能決定此是聲,此是色之類,並能作好壞等價值判斷。
「蘊」的字義是「堆集」,有一種對此名詞的解釋是:只要有身,我們就不僅具有五蘊,並且還有一大堆麻煩。基于有身,各種各樣的痛苦──老、病、死、苦及有苦相隨之樂──都可能發生。此一所有假和合物本具的根本潛能,即「假和合物的普遍之苦」〈the Pervasiev Suffering of Composite Things〉。這種苦是苦中最微細者,因爲只要活著就有。它可能不令人直接感到是苦,也不令人視其爲具體的或構成威脅的東西,但它仍是與投胎中所含有的五蘊形影不離。
傳統經典中說,上士與凡夫之間的差別,在于上士能覺察此微細之苦,而凡夫不能。舉例明之。你若把一根頭發放在手掌上,你不會感到它的存在;但你若把它放在眼睛上,你就會覺得難受,立即感到它的存在。凡夫之感覺不到有此根本之苦,猶如手掌之于頭發;上士則如眼與頭發,非常敏感。
除此假和合物之苦外,還有壞苦〈the Suffering of Change〉。如當完全健康的人身體突然轉壞,此種失去健康的轉變即名壞苦。
當我們實際感到痛苦和沮喪時,或苦上加苦時,如重病後死亡,那就是第叁種苦,名爲實際之苦,或苦苦。
以上是概括敘述佛所說四谛中的前二谛,也就是痛苦的起因和我們實際感受到的痛苦。
第一谛是苦谛,第二谛是集谛。所謂「集」意即苦因,系指那能生起十二因緣的無明。十二因緣循環的結果是苦,此一輪回過程,傳統上是用以無明爲根,以苦爲果之樹來說明。
叁界之苦
傳統佛教對宇宙的另一看法,是以叁界爲觀點。所謂叁界,即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的範圍,下至地獄,上至欲界天。欲界的六道衆生是地獄衆生、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及天神。欲界之上,是色界十七天,再上是無色界四天。但無論叁界中的哪一界,無論其中的感受是精是粗,都不外于輪回;而在輪回之中,無一衆生不受叁苦,無一衆生能完全解脫叁苦衷的任何一苦。
事實上,苦乃一切有生者之根本的、主要的經驗,凡屬輪回之界皆是受苦之所。例如,地獄衆生受極端寒熱之苦。餓鬼所受之苦,來自饑渴和風吹雨打。畜生愚癡,盲目沖動,以致互相殘殺。
上述下叁途之苦況,大多是人所看不到的。佛法中雖有描述,但除了畜生道中的一小部份之外,均非我們親眼直見。我們若觀察海洋動物、家畜或野獸,就能知道它們住于何等之身,具有何種心態。如是,我們可以略知畜生道的情形,以及其中衆生所受之苦。
佛陀曾說,我們若不這麼愚癡,而能真正知苦,甚至了解胎兒于母腹中所受之苦,我們就會在今生精進修行,以求成佛,永不再受此苦。
例如,我們若能記得胎兒在成長期間所受之苦,我們就會記得七竅五官等的發展過程,期間的痛苦有如被人指戳入傷口、鑽探傷口、撕裂傷口。我們也會記得頭、臂、腿等附屬肢的發展過程,期間的痛苦有如我們的手臂被一壯漢拉得脫臼,同時還被另一人用棍敲打。其他器官組織──神經、骨胳、肌肉、消化道等──的發展,同樣帶來痛苦,這些我們也會記得。
而且,胎兒之心對母體狀況非常敏感。母親的飲食,如果很涼,胎兒會覺得好像赤身裸體被丟在水上;如果很熱,胎兒會覺得好像被煮、被燙。母親若不食,胎兒的感覺是被吊在空中;母親若吃得太多,胎兒的感覺是被壓在山下。母親若行房,胎兒會覺得如被荊棘抽打。母親若跑、跳或做任何劇烈運動,胎兒會覺得如被推下斷崖,從山坡一路碰撞翻落。此外,待在子宮裏就是苦。在那黑暗、拘束、沈悶的子宮裏,還會感到不潔,聞到排泄液的臭味。
實際出生的過程極爲痛苦。在西藏,我們也一種裝置,爲一金屬圓盤,中央有一小孔,將粗現從孔中拉過,可使線變細、變緊。當要出生的嬰兒被擠出狹窄的陰道推入世間時,其感受就像粗線被拉過圓盤的小孔一樣。剛出生的嬰兒,對與外界的接觸非常敏感,覺得自己像是一只小鳥,在受狼或鷹的攻擊。那是一種被搬動、被抓住、被轉來轉去而又無法反抗的直接經驗。被洗淨時,嬰兒覺得在被剝皮;被放下時,無論床單有多麼柔軟,嬰兒還是覺得好像躺在荊棘上。嬰兒出生時沒有不哭的,這就是苦難的象征;如果出生過程不痛苦的話,出生的嬰兒該笑才對。
佛所說的種種轉生之苦,我們都嘗過,只是不記得而已。不過,對生長于世間之苦,我們大半都知道,尤其是醫師和醫學界的人士。我們得過病,有過種種身心問題,並且知道最後總免不了死亡之苦。我們現在就是處于這一切痛苦之中。
然而,就人生來看,個人的經驗差別極大。有些人在生活中遭遇很大的苦難,也有些人生活過得相當舒適,沒有多大的痛苦或煩惱。例如,第叁世噶mb讓貢多傑就曾說過,他在母胎中感到非常愉快,覺得自己像是欲界之高等天神,整個胎兒時期都過得很快活。至于佛,則更因具有大力和證悟,以致在母親摩耶夫人的腹中即能用某種方式傳法,利益許多衆生。
一般而言,我們雖可說一切經驗無非是苦,但我們必須考慮到本身之業。對于那些具有特殊善業的人來說,他的任何經驗都是樂多苦少。這種情況是個別之業所結之果,與人生中之共業不同。
輪回中人道之上是阿修羅道,就其莊嚴、富有和享受而論,近似天道。不過,阿修羅的妒忌心極強,故恒爭鬥,不是自相爭鬥,就是爲了奪取天神的財富而與天神爭鬥。爭鬥是阿修羅道的主要特色,痛苦是阿修羅的常伴。
欲界六道中最後要講的是天道。從相對的觀點來看,天道是殊剩之道,因爲…
《四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