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卡卢仁波切讲授
缪树廉译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于印度菩提迦耶成佛之后,决心将我们如今所谓的佛法传授给一切众生,令得解脱。但佛也明白,即使他将这些甚深法教全部讲出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很少有人会听从他的话。事实上,佛看出人们无力接受如甘露般的佛法,所以,起初根本什么法也不教,而退隐山林,独自入禅定。他一连三周,心住觉境,不说一法。过后来了两个在六道轮回中地位最高的天神,帝释与梵天;谛释献给佛一个白色螺贝,梵天献给佛一个千辐金轮。这两项礼物都是转*轮的象征,也含有恳求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之意。佛于是应请离开山林,在印度波罗奈〈贝那拉斯〉附近萨那斯〈Sarnath〉地方的鹿野苑,初转*轮,所说之法就是我们如今所谓的四圣谛。
虽然佛是完全了知一切锻炼和引导众生成佛所必需的法教,而且也具有充分的能力传授这些教法,但他也知道时机尚未成熟,还不能把较高之大乘与金刚乘的甚深理念传授给人。他看得出,假若佛一开始就说诸法皆空、诸受本空,以及一切唯心所现等法教,必会引起严重的误解。人在没有适当准备的情形下听了这些法教,有人可能因而偏向虚无,认为一切都无意义,一切都无所谓。他们也可能会想:既然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后果可言,人们就可能为所欲为;而且,一切若是唯心所现,他们对改善自身处境就不能有所作为,一切只有听其自然了。佛知道,人若无适当准备而闻甚深法教,以上这些误解都可能发生。
甚至到了今日,许多人在听到大乘法时,还是会产生上述邪见;金刚乘密续中的甚深转变法的大善巧方便,同样会遭到误解。举例来说,如果这些人听说金刚乘有无须压抑或改变烦恼的理论,因为只要能见到烦恼的本性,即足以获得解脱,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误解,误认其意为根本不必理会烦恼。有人甚至会想:金刚乘教我们在心起贪瞋时,只管随顺贪瞋。因此,佛虽有能力把所有大乘法与金刚乘法和盘扥出,但是由于看清众生在心智方面尚未准备好去接受这些法教,所以在初转*轮时只选基本的、简单的小乘法来讲。
此小乘法的内容有一半是谈我们眼前在世间的处境,另一半是谈超脱轮回而得涅槃。首先,佛澈底审察我们现在所处的世间,看出其本因是无明,其结果是烦恼与痛苦。所以,佛于开示苦、集〈苦因〉二谛之后,接着审查其余二谛:一为觉,因觉能灭苦,故名灭谛;另一为成觉之道,名为道谛〈所以小乘法的内容是说「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亦名四谛。〉
苦谛与集谛
四谛中的前二谛讲轮回之性质与原因,佛说,形成轮回世间的本因是一切众生心中的根本无明。此无明及后果可分析为十二因缘,根据十二因缘即可说明我们的世间经验。在我们的轮回过程中,十二因缘的顺序是:〈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八〉爱缘取,〈九〉取缘有,〈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十二〉死时,心再沦入无明;如此完成一次轮回。
说到此处,我们应该注意,佛并未说生死轮回为其所造,佛也未自称是宇宙的创造者,佛也不承认有那一位神创造了宇宙,宇宙乃心所现。
大乘法和金刚乘法,说心本空,但能发出本具之明及作无碍的显现。不过此一法教只见于大乘和金刚乘。佛在说小乘法的阶段,并未涉及此一法教,而是先讲一种较易了解之法,只说心空、无色、形、大小、方所等限定之相。因此,小乘说心本空,但不能体认此空,即是无明。由此无明、发展出所谓的宇宙,所谓的轮回。
前四因缘
十二因缘的结构或模式,可适用于宇宙──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各个方面,也可适用于宇宙众生的所有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论题,但我们若只看一个人的一生,或许能对十二因缘的发展过程有更清楚的了解。就拿人死来说吧。
人死之时,身心分离,心突然陷入一种没有意识活动的状态。换言之,心又返回它那根本的无识境界,也就是我们称为「无明」的第一因缘,十二因缘之首。此后,逐渐有了心的活动。这是第二因缘,名为「行」,此时之心,初起造作。这些意识活动的模式,在Nam She〈藏语〉阶段充分表现出来。藏语(Nam She),意即比量之识,是心认知心外事物的能力,是决定「此是此」「此是彼」等等的能力。此一有二相对比量之识的阶段,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三个。就这样,从根本的无明境界,逐渐心起造作,此种活动充分表现于比量之识的阶段。
从这个基本的有二或称之为比量之识,而生起自我感。同时,所见、所闻,总之,所经验到的任何现象,都被视为「他」的一类。如是,自他之间乃划清了界限。此刻之识,虽无血肉之身为依,但感觉有身,感觉与某一身分相合,也有为现象界事物命名的观念。所以第四因缘被称为ming zuk意即「名色」。
这一切都只是在死后第二阶段,即中阴〈中有〉阶段,所发生之纯属于心的经验,因为其中全无任何具体的东西。我们看不见中阴身。而且,中阴心也全非外人所能察觉;谁也看不见中阴心的无明、活动、显现比量之识,及其从能所(Subject/Object)相对的观点来〈为世间〉分类命名的经过。这种独特的中阴境界,这种不为他人所见,完全属于内心的经验,藏名Mingshi Pungpo,意即「四名蕴」(Skandhas of the Four Names),系指中阴的前四阶段:无明的阶段、识起造作的阶段、比量之识完全成熟的阶段,及其从能所相对的观点来为世间分类命名的阶段。
凡此都只是心之所现。例如,没有名叫「无明」的实质东西可以拿出来让我们解剖和审察;我们只能说「无明」只是我们为某一阶段的中阴经验所加的标签,只能说确有这样的一个阶段而已,上述四个阶段全无具体的性质。
由于中阴之识不依于血肉之身,所以人死后不受普通身体所受的限制。高山、墙壁、大海、森林,对中阴之识都不能构成障碍;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到那里去,就到那里去。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四名」(Four Names)是一颇具神通的境界,确能超越普通身体的限制和我们习以为常的世间特性。但此境界全是我们前世之业自动或盲目产生的结果,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一样是我们有意的决定;我们只不过是随着业力流转的活动而已。
在中阴期间,我们具有某种异常的洞察力,虽极粗浅,也非真由意识操纵,但仍不失为一种知悉他人所思的能力。同时,我们对心力也有了新的认识,虽此心力亦非受意识或智能的控制。而且,其间还产生多种经验──幻觉。这些经验,对具有向善之业的人来说,可能是非常愉快和舒适的;对具有向恶之业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极其可怕的。
所谓业力,不是意识作用。从婴儿到成人这段成长过程即可为例。婴儿用不着坐下来作此决定:「明天我要长这么多。后天我要长那么多。」人的成长完全是在我们全不干预,也实在干预不了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有一种力量不知不觉的使有机体成长。同样的,老化过程只是不知不觉的在进行,不含老化之人的任何意识,甚至还会违反其意愿。这就是说明业力如何在我们中间运作的两个实例。
中阴阶段最初的一两周,也就是前三分之一,死者心中所生起的感觉大多与其前生有关。死者如果是男人,此时他会觉得自己仍是男人,具有生前的个性和身分;如果是女人,则此时她会觉得自己仍是女人等等。无论是男是女,此时心中都将生起与其前生有关的感觉。这就是为何说人死后,中阴之识会返回家中,并能以某种方式见其遗族,但通常不能与他们接触。此识会返抵家门,高声喊叫:「我在这儿,我又回来了。」但此识接着就会觉得无法与仍住在那儿的遗族沟通接触,因而感到极端痛苦、沮丧和忿怒,或者恍然大悟自己已死,此一心理上突来的重创会令其知觉立失,心中一片空白,因为打击太大,无法承受。
死后最初的一两周一过,我们对身体和环境的想法,随即开始与那被自己之业所推向的来世发生日益密切的关系。
中阴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差别极大。一般来说,最长约有四十九天。在多种不同的佛经中,佛都说这是识于投胎前可能留在中阴的期限。投胎确定后,转变之机可说暂告消失,此即为西藏有一习俗,即在人死后的四十九天当中尽量设法帮助死者。死者家属也许会请一位喇嘛作法以利死者,因为在七周之中,喇嘛的加持和死者的功德时时都可能令死者获得有利的转变。是故,我们有一种特别仪式,在仪式中把死者的姓名和肖像呈给上师,上师用其禅定之力吸引死者〈仍系于前生〉之识,试图以灌顶、说法和祈祷来超渡它;简言之,上师尽一切努力以使死者能转生善道。
第五因缘至第九因缘
十二因缘中的第五个,名为「六入」。共有「内六入」和「外六入」十二种,即眼、耳等六根和色、声等六境。〈「意」虽不一定与感官境界有关,但因能自行起念,而被视为第六根。〉如是,有能见之眼及所见之色,有能闻之耳及所闻之声等等,共成十二入〈或称十二处〉,藏名chem che,意即「生起」与「扩展」,系指为感觉之根的感官与感官运作所缘之境,如所见之色、所闻之声等等。中阴虽无有形之眼、耳等等,但心中仍觉得根境俱全,是故其心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想,和我们现在一样,尽管这些知觉全是心之所现,没有身为所依。
第六因缘名为「触」,意思与手摸东西时之触相同。作为第六因缘,触所指的是六根与六境之间的接触,例如眼与色之间的接触;就某种意义而言,是心用眼看色,用耳闻声等等。此虽属心境,无身为依,但仍带有触感,觉得真能与某种具体的东西接触。
基于此…
《四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