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卡盧仁波切講授
缪樹廉譯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于印度菩提迦耶成佛之後,決心將我們如今所謂的佛法傳授給一切衆生,令得解脫。但佛也明白,即使他將這些甚深法教全部講出來,也沒有什麼用處,因爲很少有人會聽從他的話。事實上,佛看出人們無力接受如甘露般的佛法,所以,起初根本什麼法也不教,而退隱山林,獨自入禅定。他一連叁周,心住覺境,不說一法。過後來了兩個在六道輪回中地位最高的天神,帝釋與梵天;谛釋獻給佛一個白色螺貝,梵天獻給佛一個千輻金輪。這兩項禮物都是轉*輪的象征,也含有懇求佛爲一切衆生說法之意。佛于是應請離開山林,在印度波羅奈〈貝那拉斯〉附近薩那斯〈Sarnath〉地方的鹿野苑,初轉*輪,所說之法就是我們如今所謂的四聖谛。
雖然佛是完全了知一切鍛煉和引導衆生成佛所必需的法教,而且也具有充分的能力傳授這些教法,但他也知道時機尚未成熟,還不能把較高之大乘與金剛乘的甚深理念傳授給人。他看得出,假若佛一開始就說諸法皆空、諸受本空,以及一切唯心所現等法教,必會引起嚴重的誤解。人在沒有適當准備的情形下聽了這些法教,有人可能因而偏向虛無,認爲一切都無意義,一切都無所謂。他們也可能會想:既然無論做什麼都沒有真正的後果可言,人們就可能爲所欲爲;而且,一切若是唯心所現,他們對改善自身處境就不能有所作爲,一切只有聽其自然了。佛知道,人若無適當准備而聞甚深法教,以上這些誤解都可能發生。
甚至到了今日,許多人在聽到大乘法時,還是會産生上述邪見;金剛乘密續中的甚深轉變法的大善巧方便,同樣會遭到誤解。舉例來說,如果這些人聽說金剛乘有無須壓抑或改變煩惱的理論,因爲只要能見到煩惱的本性,即足以獲得解脫,他們很容易就會産生誤解,誤認其意爲根本不必理會煩惱。有人甚至會想:金剛乘教我們在心起貪瞋時,只管隨順貪瞋。因此,佛雖有能力把所有大乘法與金剛乘法和盤扥出,但是由于看清衆生在心智方面尚未准備好去接受這些法教,所以在初轉*輪時只選基本的、簡單的小乘法來講。
此小乘法的內容有一半是談我們眼前在世間的處境,另一半是談超脫輪回而得涅槃。首先,佛澈底審察我們現在所處的世間,看出其本因是無明,其結果是煩惱與痛苦。所以,佛于開示苦、集〈苦因〉二谛之後,接著審查其余二谛:一爲覺,因覺能滅苦,故名滅谛;另一爲成覺之道,名爲道谛〈所以小乘法的內容是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谛,亦名四谛。〉
苦谛與集谛
四谛中的前二谛講輪回之性質與原因,佛說,形成輪回世間的本因是一切衆生心中的根本無明。此無明及後果可分析爲十二因緣,根據十二因緣即可說明我們的世間經驗。在我們的輪回過程中,十二因緣的順序是:〈一〉無明緣行,〈二〉行緣識,〈叁〉識緣名色,〈四〉名色緣六入,〈五〉六入緣觸,〈六〉觸緣受,〈七〉受緣愛,〈八〉愛緣取,〈九〉取緣有,〈十〉有緣生,〈十一〉生緣老死,〈十二〉死時,心再淪入無明;如此完成一次輪回。
說到此處,我們應該注意,佛並未說生死輪回爲其所造,佛也未自稱是宇宙的創造者,佛也不承認有那一位神創造了宇宙,宇宙乃心所現。
大乘法和金剛乘法,說心本空,但能發出本具之明及作無礙的顯現。不過此一法教只見于大乘和金剛乘。佛在說小乘法的階段,並未涉及此一法教,而是先講一種較易了解之法,只說心空、無色、形、大小、方所等限定之相。因此,小乘說心本空,但不能體認此空,即是無明。由此無明、發展出所謂的宇宙,所謂的輪回。
前四因緣
十二因緣的結構或模式,可適用于宇宙──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各個方面,也可適用于宇宙衆生的所有經驗。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論題,但我們若只看一個人的一生,或許能對十二因緣的發展過程有更清楚的了解。就拿人死來說吧。
人死之時,身心分離,心突然陷入一種沒有意識活動的狀態。換言之,心又返回它那根本的無識境界,也就是我們稱爲「無明」的第一因緣,十二因緣之首。此後,逐漸有了心的活動。這是第二因緣,名爲「行」,此時之心,初起造作。這些意識活動的模式,在Nam She〈藏語〉階段充分表現出來。藏語(Nam She),意即比量之識,是心認知心外事物的能力,是決定「此是此」「此是彼」等等的能力。此一有二相對比量之識的階段,是十二因緣中的第叁個。就這樣,從根本的無明境界,逐漸心起造作,此種活動充分表現于比量之識的階段。
從這個基本的有二或稱之爲比量之識,而生起自我感。同時,所見、所聞,總之,所經驗到的任何現象,都被視爲「他」的一類。如是,自他之間乃劃清了界限。此刻之識,雖無血肉之身爲依,但感覺有身,感覺與某一身分相合,也有爲現象界事物命名的觀念。所以第四因緣被稱爲ming zuk意即「名色」。
這一切都只是在死後第二階段,即中陰〈中有〉階段,所發生之純屬于心的經驗,因爲其中全無任何具體的東西。我們看不見中陰身。而且,中陰心也全非外人所能察覺;誰也看不見中陰心的無明、活動、顯現比量之識,及其從能所(Subject/Object)相對的觀點來〈爲世間〉分類命名的經過。這種獨特的中陰境界,這種不爲他人所見,完全屬于內心的經驗,藏名Mingshi Pungpo,意即「四名蘊」(Skandhas of the Four Names),系指中陰的前四階段:無明的階段、識起造作的階段、比量之識完全成熟的階段,及其從能所相對的觀點來爲世間分類命名的階段。
凡此都只是心之所現。例如,沒有名叫「無明」的實質東西可以拿出來讓我們解剖和審察;我們只能說「無明」只是我們爲某一階段的中陰經驗所加的標簽,只能說確有這樣的一個階段而已,上述四個階段全無具體的性質。
由于中陰之識不依于血肉之身,所以人死後不受普通身體所受的限製。高山、牆壁、大海、森林,對中陰之識都不能構成障礙;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到那裏去,就到那裏去。因此,就某種意義而言,「四名」(Four Names)是一頗具神通的境界,確能超越普通身體的限製和我們習以爲常的世間特性。但此境界全是我們前世之業自動或盲目産生的結果,其中所發生的一切,沒有一樣是我們有意的決定;我們只不過是隨著業力流轉的活動而已。
在中陰期間,我們具有某種異常的洞察力,雖極粗淺,也非真由意識操縱,但仍不失爲一種知悉他人所思的能力。同時,我們對心力也有了新的認識,雖此心力亦非受意識或智能的控製。而且,其間還産生多種經驗──幻覺。這些經驗,對具有向善之業的人來說,可能是非常愉快和舒適的;對具有向惡之業的人來說,則可能是極其可怕的。
所謂業力,不是意識作用。從嬰兒到成人這段成長過程即可爲例。嬰兒用不著坐下來作此決定:「明天我要長這麼多。後天我要長那麼多。」人的成長完全是在我們全不幹預,也實在幹預不了的情況下,自然發生的。有一種力量不知不覺的使有機體成長。同樣的,老化過程只是不知不覺的在進行,不含老化之人的任何意識,甚至還會違反其意願。這就是說明業力如何在我們中間運作的兩個實例。
中陰階段最初的一兩周,也就是前叁分之一,死者心中所生起的感覺大多與其前生有關。死者如果是男人,此時他會覺得自己仍是男人,具有生前的個性和身分;如果是女人,則此時她會覺得自己仍是女人等等。無論是男是女,此時心中都將生起與其前生有關的感覺。這就是爲何說人死後,中陰之識會返回家中,並能以某種方式見其遺族,但通常不能與他們接觸。此識會返抵家門,高聲喊叫:「我在這兒,我又回來了。」但此識接著就會覺得無法與仍住在那兒的遺族溝通接觸,因而感到極端痛苦、沮喪和忿怒,或者恍然大悟自己已死,此一心理上突來的重創會令其知覺立失,心中一片空白,因爲打擊太大,無法承受。
死後最初的一兩周一過,我們對身體和環境的想法,隨即開始與那被自己之業所推向的來世發生日益密切的關系。
中陰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差別極大。一般來說,最長約有四十九天。在多種不同的佛經中,佛都說這是識于投胎前可能留在中陰的期限。投胎確定後,轉變之機可說暫告消失,此即爲西藏有一習俗,即在人死後的四十九天當中盡量設法幫助死者。死者家屬也許會請一位喇嘛作法以利死者,因爲在七周之中,喇嘛的加持和死者的功德時時都可能令死者獲得有利的轉變。是故,我們有一種特別儀式,在儀式中把死者的姓名和肖像呈給上師,上師用其禅定之力吸引死者〈仍系于前生〉之識,試圖以灌頂、說法和祈禱來超渡它;簡言之,上師盡一切努力以使死者能轉生善道。
第五因緣至第九因緣
十二因緣中的第五個,名爲「六入」。共有「內六入」和「外六入」十二種,即眼、耳等六根和色、聲等六境。〈「意」雖不一定與感官境界有關,但因能自行起念,而被視爲第六根。〉如是,有能見之眼及所見之色,有能聞之耳及所聞之聲等等,共成十二入〈或稱十二處〉,藏名chem che,意即「生起」與「擴展」,系指爲感覺之根的感官與感官運作所緣之境,如所見之色、所聞之聲等等。中陰雖無有形之眼、耳等等,但心中仍覺得根境俱全,是故其心能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能想,和我們現在一樣,盡管這些知覺全是心之所現,沒有身爲所依。
第六因緣名爲「觸」,意思與手摸東西時之觸相同。作爲第六因緣,觸所指的是六根與六境之間的接觸,例如眼與色之間的接觸;就某種意義而言,是心用眼看色,用耳聞聲等等。此雖屬心境,無身爲依,但仍帶有觸感,覺得真能與某種具體的東西接觸。
基于此…
《四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